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现代海战怎么打?载入史册的夺岛大战(上)

2024-02-26军事

(原创 观雨大神经 观雨大神经 )

前段时间,我军055驱逐舰在太平洋上单挑美军航母战斗群的事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们在称赞解放军英勇无畏的同时,还开始思考起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未来中美两国真的在大洋之上开启一场现代海战,战争将会如何展开?如果我们真的要夺岛,具体又将怎么去夺?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研究现成的案例。

而提起现代海战的案例,大家肯定会首先想到美国。

在二战后的世界里,就数美国海军的露脸次数最多。我们经常能在国际新闻上看到他们满世界砍瓜切菜的身影。

那么美国海军打过的哪一场现代海战最值得研究呢?

很遗憾,并没有。

二战后的美国海军虽然到处耀武扬威,但却没有进行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正规海战。

所谓「正规海战」,就是指发生在海上的,以争夺制海权为目的的战争。

而美国海军的「问题」,是没人跟他们争夺制海权。

原因无他,实力太强。

美国海军巅峰时的战斗力超过了全球其他海军之和的5倍。在他们面前,大多数国家能守住自己家门口就不错了,大洋之上的制海权想都不用想。

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些美国航母到处锤人的画面,其实都不是正规海战,而只是海空力量对敌方地面目标的单方面投送。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因为强过了头,所以每次开局都是从别人家门口起步,根本不存在「争夺制海权」这个步骤。

因此他们对现代海战的实战素材积累毫无贡献。

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演示过真正的现代海战吗?

那倒不是,正当各国海军苦于缺乏学习资料时,有一个国家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填补了这项人类海战史的空白。

这个国家就是世界牛肉之乡,曾经的南美土财主,现在的大型人类社会实验基地:阿根廷。

该国虽然在世界杯以外的国际竞争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但却是人类海战史上绕不过去的高山。

因为他为各国海军提供了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大规模现代海战的实战经验包。

初生牛犊

在一场战争开始前,往往会出现一些预兆。

而最常见的预兆,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如果说通货膨胀是对普通人的抢劫,那么严重的通货膨胀就是对普通人的杀鸡取卵了。

杀鸡取卵当然会引发众怒,而面对愤怒的民众,统治者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对外抢劫「补贴家用」,要么对外转移矛盾安抚公众。

无论哪一个选项,都非常容易滑向战争。

所以正常国家对待通货膨胀都非常谨慎,一般会尽可能地把年通胀率控制在5%以下,实在不行也要力保不超10%。

如果超过这个数,社会就会暗流涌动。

而1981年的阿根廷就比较厉害了,当时的他们已经连续7年通胀率超过100%,其中1976年甚至超过了400%。

该国在1975年初卖1块钱的东西,到1981年底的时候已经可以卖到1200多块钱。

这特么连鸡骨头都不剩了。

当时的阿根廷社会已经是翻江倒海,大街上全是示威的民众,国会里全是掀桌的反对党,所有压力都砸到了时任总统加尔铁里的身上。

不过这个总统多少有些冤枉,因为他是在1981年年底才上的台。

当然了,他也怨不得别人,因为这个位子是他自己非要通过军事政变抢来的。

军事政变这个词放在其他国家会让人感觉比较惊悚,但在阿根廷却是家常便饭。

该国自从40年代庇隆上台以来,政局就没稳定过。

该国政局基本上就是一个 「民选政府上台讨好民粹滥发福利--经济崩溃后军政府政变上台高压维稳--经济变得更糟后民选政府再次上台」 的无限循环。

而加尔铁里的情况又稍微复杂一些,他通过军事政变推翻的是上一个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政府。

不管怎么说,自己抢来的位子,含泪也要坐下去。

面对凋敝的经济和动荡的时局,加尔铁里的解题思路是在外交上全面倒向欧美,在经济上大搞休克疗法,选择自由主义经济路线,公共服务能停就停,国有企业能卖都卖...

没错,和今天的阿根廷总统米莱颇有些「异曲同工」,这其实是该国的传统操作之一。

那么效果如何呢?

并没有什么用,阿根廷在1982年年初的通胀率继续一飞冲天。

此时民众的耐心余额已经严重不足,于是上台才四个月的加尔铁里就走到了下课边缘。

怎么办?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军人出身的加尔铁里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事已至此,不如出去干他一架。

通过外部矛盾转移内部矛盾,这是所有政治家的基本功。

其实这个办法还是挺好使的,哪怕是你在家里跟媳妇吵架了,最好的办法也是赶紧从外面树立起一个共同的敌人出来,保证「药到病除」。

真正的问题是:选谁做这个敌人呢?

加尔铁里盯上了大英。

一百多年没打过对外战争的阿根廷,起手就是五常。

自信,就是这么浑然天成。

当然,加尔铁里之所以会选择大英,主要还是因为两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个现成的矛盾:领土纠纷。

有时候,矛盾本身也是一种资源。

这个存在纠纷的土地就是位于阿根廷东面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称福克兰群岛)。

该群岛由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距离阿根廷500公里,距离英国13000多公里。

这个岛的位置非常偏僻,上面的居民总共也就两三千人,属于典型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不过因为该岛的旁边就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峡,所以历史上法、西、英等殖民帝国都先后主张过对这里的所有权。

阿根廷是在1816年赶走西班牙殖民者并宣布的独立。

在他们看来,马岛是西班牙的殖民遗产,而西班牙人是自己赶走的,所以这份「遗产」理所应当的归属自己。

英国则懒得废话,他们在1833年直接派兵占领了马岛。

对此阿根廷人虽然不服,但无奈实力差距太大,所以只能长期保持嘴炮反对的状态。

那么1982年的加尔铁里怎么就突然敢动手了呢?

因为这个时候的英国已经是肉眼可见的落魄了。

大西洋卧龙凤雏

二战后的大英辉煌不在,其赖以立足的海军力量更是严重缩水。

1978年,在工党的努力争取下,该国45000吨级的主力弹射航母「皇家方舟」号被退役拆除,曾经纵横四海的大英从此告别弹射航母。

到1982年的时候,皇家海军的兜里就只剩下两艘排水量不到2万吨的轻型航母了。

更糟的是,因为政府不想继续支付维护费用,就连这两艘仅存的航母也被摆上了货架,分别被印度和澳大利亚预订。

眼瞅着大英海军就要进入「零航母时代」, 「日不落帝国」的排场算是彻底掉坑里了。

因此大英在战后不仅半推半就地放弃了大量殖民地,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都被迫还给了埃及。

看着病病歪歪的「日正落帝国」,更加病病歪歪的阿根廷萌发出了「趁你病要你命」的想法。

既然那么多殖民地你都不要了,也不差我马岛这一个。

从实际条件来看,阿根廷也并非毫无底气。

它虽然不是什么工业和军事强国,但几十年下来靠卖资源的钱也买了不少新式装备,这里面甚至还包括一艘航母(从荷兰购买的英国三手货)。

而且因为阿根廷在外交上全面倒向欧美,所以他们看上去拥有不少西方朋友,什么美国法国德国之流,都是老铁。

于是加尔铁里总结了一下当前的局面:

大英病入膏肓了、战场就在家门口、西方都是好哥们。

天时地利人和都齐活了啊!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首先拿位于马岛东面1300公里的南乔治亚岛试了试水。

他们派出了一群由海军陆战队假扮的废金属商人登上该岛并升起阿根廷国旗。

英国驻马岛部队立刻派出「坚忍」号破冰船前去驱离,但该船火力过于弱小,最终无功而返。

南乔治亚岛是个鸟不拉屎的无人岛,位置比马岛还偏,被誉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岛屿之一」,所以此事并未引起英国人的太多关注。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阿根廷的又一次「碰瓷行为艺术」。

然而在阿根廷人看来,这说明英国人怕了自己。

看看,带英不过如此!

于是在4月2日,阿根廷正式对马岛动手,他们出动了一支4000人左右的夺岛部队进行登陆。

整个夺岛过程很轻松,驻岛英军只抵抗了3个小时就全部被俘。

这倒不是因为阿军有多能打,而是因为这里的英国守军加起来还不到200人。

攻占马岛的消息传回阿根廷后,该国上下一片欢腾。兴奋的民众纷纷挥舞国旗走上街头,毫无保留的表达着自己的兴奋之情。

战争也让阿根廷空前团结,所有的反对党都在这一刻表示了对加尔铁里的支持,曾经一团乱麻的国内问题似乎都在刹那间烟消云散。

而另一边的英国民众则是在极短的时间里连续学到了两个知识点:

  • 我们在那么远的地方居然还有一个岛!
  • 居然有人敢抢我们的岛!
  • 这回走到下课边缘的就是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了。

    这位英国第一任女首相自从上任以来,日子就没舒坦过。(延伸阅读:英国的未来:女王的「末代首相」能否重现撒切尔的荣光?)

    当时的英国经济困难,通胀严重,虽然没有阿根廷那么夸张,但其通胀率自1975年以来也有多次超过10%。

    面对凋敝的经济和动荡的时局,撒切尔夫人的解题思路是在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国,在经济上大搞休克疗法,选择自由主义经济路线,公共服务能停就停,国有企业能卖都卖...

    这个改革得罪了很多人,于是大街上全是示威的民众,议会里全是掀桌的反对党。

    撒切尔夫人如果想把改革坚持下去,就需要把自己的威信树立起来。但现在工作还没做出什么成绩,又突然被一个万里之外的落后国家打了一巴掌。

    这一巴掌差点把撒切尔夫人直接扇出唐宁街。

    怎么办?

    有时候,矛盾本身也是一种资源。

    事已至此,不如出去干他一架。

    大西洋南北的两个领导人,同时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了对方的毁灭上,这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对称美。

    4月5日,撒切尔夫人向议会提交了「派遣舰队远征南大西洋收复失地」的议案,并说出了那段著名的演讲:

    支持我吧,支持我就是支持英国!

    战争让英国空前团结,议会全票通过了该议案,威斯敏斯特宫顿时掌声雷动。

    此时的英国海军已经提前完成了战争动员,随着英国政府的一声令下,集合了全英海军三分之二家当的远征舰队拔锚起航。

    4月6日,英国成立战时内阁,撒切尔夫人正式成为战时首相。

    隔海相望的一对「卧龙凤雏」,终于要会猎于大西洋了。

    夺岛三步走

    对于这场战争,大英的很多专家是拒绝的。

    因为英军能够投送到目标海域的空中力量非常薄弱,那两艘轻型航母总共只能携带28架海鹞式战机。

    该型飞机虽然可以在小型航母上垂直起降,但性能和作战半径都非常捉急。它不仅载弹量少,速度还很慢(亚音速),在阿根廷空军正经的超音速战斗机面前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

    而且轻型滑跃式航母有一个硬伤:没法起降舰载预警机。

    所以英军在战场上想开个地图都费劲,只能靠性能低下的预警直升机凑合。

    不过即便已经如此寒碜,英国海军在同行的衬托下仍是当时的世界第三。

    他们派出的远征舰队规模庞大,包括航母在内的各类舰船数量达到了一百余艘。

    于是4月初的大西洋上旌旗猎猎、舰船如织,皇家海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波涛,呼啸着向阿根廷奔腾而去。

    英军以位于英国和马岛中间的阿森松岛作为远征军的中转基地。这样英军进攻马岛的距离就从13000公里一下子缩短到了6000多公里。

    面对此情此景,刚开完香槟的加尔铁里慌了。

    卧槽你们真来啊?

    他的第一反应是去向美爹求救。

    美国也不希望自己的两个盟友互相掐架,于是就派出了国务卿黑格进行斡旋。

    但双方的立场差距实在太大:

  • 英国要求阿根廷撤军,这等于是让加尔铁里自杀。
  • 阿根廷要求英国归还主权,这等于是让撒切尔夫人自杀。
  • 能谈得下来就有鬼了。

    最终黑格的斡旋毫不意外的失败,美国自己也被迫要选边站。

    怎么选呢?

    一边是商业互吹的酒肉朋友,一边是血浓于水的手足兄弟,犹豫一秒都是对盎撒血统的不尊重。

    很快啊,里根政府在4月30日正式宣布支持英国。

    随后美国就给予了英国大量的军火和补给支援,甚至许诺如果战争长期化,还会继续提供额外帮助。

    大哥的立场如此清晰,欧洲小弟们自然也没什么好说的,包括法国在内的各大军火供应商纷纷对阿根廷毁约断供。

    加尔铁里瞬间从大西洋社交达人变成大西洋天涯沦落人。

    那么万里赴戎机的英军具体计划怎么打呢?

    老牌帝国自有底蕴在此,尽管是劳师远征风险巨大,但英军的思路还是非常清晰的。

    他们的舰队司令伍德沃德把整个夺岛战役分为了三个大步骤:

  • 第一步,打击对方舰队,夺取马岛海域制海权。
  • 第二步,依托本方舰队和航母舰载机,建立以马岛为中心的空海立体封锁区,割裂马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 第三步,对马岛守军进行远程火力打击,并伺机登陆。

  • 4月21日,抵达南大西洋的英国舰队开始对最先丢失的南乔治亚岛发起进攻。

    经过几天的尝试,英军于4月26日完成了对南乔治亚岛的占领,并将其设为进攻马岛的前沿根据地。

    4天后,英国海军完成了对马岛周边的部署,正式宣布以马岛为中心的200海里区域为总禁区,所有进入禁区的飞机和船只都将受到攻击。

    至此,决战正式打响。

    英军对马岛打出的第一枪,是5月1日轰炸马岛机场。

    为此他们专门从阿森松岛(也叫亚松森)上起飞了两架火神轰炸机。

    不过火神轰炸机的航程仅为7000多公里,根本无法完成从阿森松岛到马岛来回13000多公里的路程。

    因此英国不计血本地为这两架轰炸机配备了十一架空中加油机,硬是通过互相接力加油的方式把它们「扛」到马岛。

    帝国全力一击的决心让人热血沸腾,然而经过一通狂轰滥炸后,人们发现大多数炸弹都丢歪了...

    最终只有一枚炸弹命中跑道,还只是炸了个小坑出来,地勤人员用水泥填一填就修好了。

    英军这波油钱隔着屏幕都让人觉得心疼。

    不过马岛机场在后来的战争中确实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倒不是因为英国轰炸机的「势不可挡」,而是因为这个机场只是一个小型民用机场,本来就起降不了阿军的主力战机。

    之前阿军在上岛后只知道开香槟,从没想过要为后续的作战需求去紧急扩建机场,所以无论英军的轰炸效果如何,这个机场都没什么用。

    棋逢对手了属于是。

    不过战火既然已经燃起,旁边的英国舰队自然也不能闲着。他们马上靠近马岛,使用舰炮和舰载机进行火力配合。

    眼看马岛即将被围,阿根廷海军包括航母在内的所有主力舰船全部出港,兵分三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对马岛进行保护。

    那么阿根廷海军哪来的信心去正面迎战英国海军呢?

    这里面的关键是四个字: 敌明我暗。

    真实的战场是存在「战争迷雾」的,对战双方一开始都不清楚对方的具体位置。

    谁能先发现对方,谁就可以先发制人。另一方面,海上没有地形遮挡,挨揍的一方根本无处躲藏。

    所以谁能先发制人,谁就先赢了一半。

    在这一点上阿根廷有个优势,他们可以从本土起飞大量固定翼侦查机进行长时间巡逻侦查,为己方舰队「点亮地图」。

    而英国舰队只有垂直短距起降的鹞式战斗机和直升机,它们的侦查效率比阿根廷的专业侦察机低得多。

    英军之所以会这么被动,主要原因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一点:没有舰载预警机。

    不过话又说回来,舰载预警机是个高端货,没有是正常的。

    这玩意不仅本身的技术门槛很高,而且因为身上还背着一个笨重的大圆盘雷达,所以只能在弹射航母上起降。

    现在全球只有美国研发有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另外我国的相关研发工作也接近完成,等到福建号弹射航母正式服役后,我们将成为全球第二个配备国产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国家。

    这时候可能会有小伙伴提出疑问了:难道英国人不会用卫星吗?

    英军在马岛战争中确实得到了美国卫星的大力支持,但卫星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定时对固定区域进行拍照,不能实时追踪目标。

    也就是说它可以告诉你敌方港口里的军舰都消失了,但没法告诉你它们开到哪里了。

    阿军航母正是在这片战争迷雾的掩护下,悄悄地从马岛北面逼近英军。

    然而就在他们等待起风的时候(阿军舰载攻击机需要足够的逆风强度才能起飞),英军突然就后撤了。

    很显然,这说明阿军的行踪早已暴露,他们所谓的「敌明我暗」,只存在于自己的幻想中。于是阿军只好命令所有舰船返港。

    这个情况让阿根廷人非常疑惑,没有预警机的英国人是怎么发现自己的?

    还是那句话:老牌帝国自有底蕴在此。

    虽然没有预警机,但英国人除了靠侦察机碰运气外,手里还有另一个杀手锏。

    一骑封海

    阿根廷舰队并不知道,就在他们「悄悄」逼近英军时,身边其实早就有一个「英国朋友」在跟着自己了。

    那就是英国的潜艇。

    一般来说,潜艇是不会成为海战主力的。

    因为普通发动机要烧油,烧油需要氧气,而水里没有氧气。

    常规潜艇在水面航行时可以正常烧油,航速保持在20节(37.04公里/时)左右没问题。但一旦下潜,油就没法烧了,这个时候只能依靠自身搭载的电池来提供能源。

    而电池这个东西的容量很有限。

    水下航行的速度虽然在理论上可以飙到二三十节,但如果真的这么飙,开一两个小时就没电了。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常规潜艇的水下航速会保持在2~4节的水平(3.7-7.4公里/时),跟人步行的速度差不多,逼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临时踩一脚油门。

    这就导致潜艇的主要打法是在固定地点守株待兔,你让它去主动跟踪和追杀水面舰船,臣妾是做不到的。

    但英国是五常,他的潜艇不是常规潜艇,是核潜艇。

    核潜艇和常规潜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它不用烧油,在水下也能全力工作。

    依靠源源不断的核动力,核潜艇可以在水下常态化地飙到接近30节(55.56公里/时)的高速,追杀任何一艘水面舰船都不在话下。

    因此,如果敌方没有足够的反潜设备,那么核潜艇就可以在水下逮谁灭谁,一艘就差不多可以封锁一片海域。

    而英国派来了两艘(后又增派了两艘进行轮换),其中负责盯梢阿军航母的是「壮丽」号核潜艇。

    这一路跟下来,「壮丽」号其实随时可以把阿军航母送入海底。

    它之所以没这么干,并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因为英国政府对战争升级有所顾虑。

    英国人只是想要回「自己的」岛,并不想跟阿根廷打全面战争,所以对着阿根廷这艘唯一的航母有些下不去手。

    不过在马岛南面行动的阿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万吨级巡洋舰(下文简称「贝将军」号)就没那么幸运了。

    它的身边也跟着一个「英国朋友」:「征服者」号核潜艇。

    英国人虽然放过了航空母舰,但并不打算放过巡洋舰,毕竟它对英军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

    战争,终归要见血。

    5月2日下午,危险已经逼近正在返航的「贝将军「号,但它却浑然不觉,因为它基本没什么反潜能力。

    一支海军的反潜水平,可以很好地体现出这支海军的真实战力。

    因为反潜设备这个东西从外观上看并不显眼,但又非常费钱(科技含量高),只有真正为实战而生的海军,才会在这上面下大功夫。

    如果某个国家建设海军的目的只是为了在表面上吓唬对手,那么他就很容易忽视反潜设备的配置。

    「贝将军」号是美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一艘爷爷辈火炮巡洋舰,于1950年退役后被阿根廷低价购入。

    这个大家伙开到海面上威风凛凛,面子性价比拉满,但并未安装现代化的反潜设备。

    所以英国核潜艇可以一边跟在它的屁股后面一边等待上级的攻击指示。

    远在伦敦的撒切尔夫人权衡完利弊后,最终决定将「贝将军」号击沉。

    随着这位女首相的一声令下,「征服者号」在不到1500米的极近距离对着「贝将军」号一口气发射了3发重型鱼雷,其中2发直接命中。

    两声巨响过后,阿根廷万吨级面子工程瞬间被一片火光和浓烟吞没,没过多久就沉入海底。

    该舰有323人遇难,占到了阿军在整个马岛战争中死亡人数的一半。

    这是人类海战史上第一个由核潜艇击沉军舰的战例,它很直接地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 核潜艇是海军大国的硬门槛。

    没有核潜艇,你可能没有资格来打这个仗哦。

    事后阿根廷民众群情激愤,他们认为当时「贝将军」号已经驶离了英国规定的200海里封锁区,英军不应将其击沉。

    然而很遗憾,战场不是足球场,这里不会有裁判出来给英国潜艇出示红牌。

    面对这记当头一棒,阿根廷海军痛定思痛,马上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全体龟缩,不打了。

    在「贝将军号」沉没之后的日子里,整支阿根廷海军就一直蹲在港口里,顶着全国人民的骂声而无动于衷,就这么一直蹲到战争结束。

    摸鱼之心天地可鉴。

    按理说阿根廷海军只是损失了一艘战舰而已,其他包括航母在内的主力舰依然完好,怎么就这么怂包了呢?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阿根廷海军不仅是「贝将军号」缺乏反潜能力,它的整个舰队都缺乏反潜能力。

    可以说核潜艇和反潜能力是现代海军必备的一组矛与盾。

    比如说我国海军除了拥有大量核潜艇外,配备完善反潜力量的军舰数量也达到三位数以上,即使是最基础的1400吨级056A护卫舰都配备了先进的拖曳声呐。

    合格的现代舰队本身就是一张庞大的反潜战斗网,这是阿根廷海军这种级别的选手所无法理解的。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阿根廷海军并不是一支从实战角度出发去打造的军队,他们的主要功能定位其实是「摆出来吓唬别人」。

    所以对于反潜设备这种非常重要但不涨面子的东西,他们舍不得花钱。

    而战争会撕去一切假面。

    英国「征服者」号核潜艇的排水量是4800吨,能携带26枚鱼雷。你要是没有靠谱的反潜能力,这一艘就能把你全家给团灭咯。

    所以马岛战场上虽然只露脸了一艘「征服者」号,但已经足以把整支阿根廷海军吓得不敢冒头。

    不知道英国人看到这个场面,会不会后悔自己带了太多船过来。

    现在阿军战舰既然不敢出门,那么马岛海域自然就成了英军的天下。

    岛屿和陆地最大的区别就是岛屿资源有限,所以守岛的关键就在于持续补给。

    一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死岛,是注定守不下去的。

    英国海军从对马岛开炮到彻底封锁马岛,前后仅用时两天,整个过程不说是轻松愉快,也至少是降维碾压。

    仗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认为故事已经走到了大结局。

    一个是老牌帝国,一个是养牛专业户,打成这个样子也算意料之中。

    看起来英国人接下来需要做的事就只剩下一边准备登陆,一边等着阿根廷人自己放弃了。

    一直以来,阿根廷这个国家留给世人的印象并不算积极,除了足球以外,人们更多的会用「躺平」、带不动」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它。

    然而再拉胯的国家也有英雄。

    就在阿根廷兵败如山倒之际,一群真正的潘帕斯雄鹰站了出来。他们在两天后赌上自己的性命,打出了这个国家百年以来为数不多的血性。

    而人类海战的模式,也将在两天后被这群南美牛仔彻底改变。

    属于英国人的残酷时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