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第74军也能称为「虎贲」?滥用抗日部队的代号,那是对历史的不敬

2024-06-28军事

第74军也能称为「虎贲」?滥用抗日部队的代号,那是对历史的不敬。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第74军无疑是一支令人难忘的铁军。从淞沪会战的火力洗礼,到上高会战的威名鹊起,再到常德孤城的殊死竞守,这支部队用鲜血和勇气书写了浩气长存的战斗传奇。然而,在战火硝烟的掩映下,第74军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它的编号、代号和称谓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探究竟,解开关于这支抗日铁军的种种疑团。

大家别看第74军后来小有名气,说到底也不过是个临时合编的师旅番号。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时,蒋委员长把原驻防京沪线的第51师和第58师二话不说就扔到了前线,王耀武和俞济时两位黄埔老教头也随之被征调指挥。

可双方刚凑到一块,就发现部队规模太小啦,根本编不成一个正式的军。眼见日军反攻凶猛,形势岌岌可危,八路没把门的军委会只好火速将这对"孤家寡人"合并编制,于是1937年8月30日,第74军就这么临时拼凑而成了。

别看是个杂牌军,可指挥员俞济时和蒋伏生都是黄埔一期的老把式,配合王耀武和冯圣法率领两个师团,打头阵的决心可是挺足的。不过抗战发作得太突然,中国军队刚从北伐大混乱中缓过劲来,编制根本就无法同日军对抗。

眼见淞沪会战节节败退,第74军也在南京保卫战中伤亡惨重。不过逃过了这一劫,全军上下才算痛下决心,在武汉会战时期对内部编制进行了调整,第51师代号"克成"、第58师代号"长泰"。

和往常一样,这两个代号实在太普通了些,不过也算给部队添了几分神秘气质。直到1938年,第74军被调整为精锐"甲种军",下辖增加到三个师时,代号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代号选自海南三个偏僻小县的名字,第51师成了"文昌"师,第58师则变成了"榆林"师。而作为新编入的第57师,却被赐予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代号——"虎贲"。

有谁能想到,这个极富军旅气概的称呼,往后会成为第74军整个传奇的源头呢?不过当时也只是一时兴起,谁能料到后来会被滥用至此。接下来的上高会战,更是让"虎贲"师的名号蜚声遐迩,余程万率领的第57师几乎单挑了重重日军铁蹄,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钢铁长城。

这场大捷让第74军一举成名,被誉为"抗战铁军"。军委会更是破天荒地将"虎贲"这个代号写进了赏令,正式肯定了它的荣誉称号。所有人都期盼着"虎贲"余音绕梁,接下来能再续新的辉煌。

然而谁也没料到,一年之后的常德会战,第57师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数万日军重兵围城,战士们拼尽全力苦守14天之久,终只剩下区区几百躯干。从此,"虎贲"的荣耀也终成往事,代号也随之改为"常德师"以纪念这段残酷的记忆。

幸而第74军仍有第51师"前矛"和第58师"激扬"两柄精锐利刃坚守战火。可惜历经生死大战,王耀武的这支"三五部队"渐渐暮气沉沉。到了1944年,日军甚至将其替换成了"虎之师"的代号,在这一波三折的传奇结尾,终于传扬开去。

无论何种代号与称呼,第74军都用鲜血和勇气雕刻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人将其美其名曰"虎贲",也有人草率称之为"虎之师",但这支永不服老的抗日劲旅,才是真正的铁军英雄。

回顾第74军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不由令人肃然起敬。从瑟瑟发抖的临时拼凑,到上高会战的声名鹊起,再到常德保卫战的惨烈一役,这支曲折的剧本足以撼人心扉。

其间编号的变迁、代号的传承、称号的兴衰,皆见证了这支部队共同经历战火的洗礼和成长。也许各个时期对它所加的称呼不尽相同,但那浓重的军人之魂却是永不磨灭的。这就是第74军,一支永不服老的抗日劲旅,一支淬火成钢的真正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