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1992年中国订购的苏27回国,路过蒙古被警告:立即离境,否则开火

2024-10-28军事

1992年,中国从俄罗斯订购的首批苏-27战斗机,正在飞行途中。

这批世界顶尖战斗机从俄罗斯德日达空军基地起飞,目标是中国芜湖机场。

按计划,战机将穿越蒙古领空,直接降落在中国。

然而,当机队进入蒙古空域时,意外突然降临。

飞行员们收到了一则无线电警告:「立即离境,否则开火!」咋回事?

苏-27战斗机批量生产

1984年,苏-27战斗机批量制造拉开了苏联航空工业新篇章。

这款战斗机采用了划时代的翼身融合设计,结合了先进的正常式气动布局,使其成为当时世界航空技术的前沿。

设计师们巧妙地将上单翼与双垂尾结合,配备了两台远间距悬挂式发动机,这种布局在高迎角机动中表现出色,大大增强了飞机的操纵性能。

苏-27的机身长而窄,翼身融合的设计不仅优化了气动性能,还提供了更大的内部燃油存储空间,显著增加了作战半径。

这种设计使得苏-27可以在复杂的空战环境中快速机动,有效执行各种空中战术任务。

机翼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多功能性,配备了多点外挂,能够携带多种导弹和炸弹,适应不同的作战需求。

生产线上,一架架苏-27逐渐成形。首先是机体的大型部件——机身和机翼的装配,然后是精密部件如发动机的安装,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极其精确的操作,确保每一架飞机都达到设计的最高标准。

测试飞行员在出厂前对每架苏-27进行严格的飞行测试,确保其性能符合规定的军用标准。

这些测试中,飞行员会将飞机推至设计极限,执行复杂的机动动作,如升空、俯冲、翻滚等,测试其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

1985年,苏-27战斗机正式服役,其卓越作战能力迅速被苏联空军所认可。

为了最大化其作战效率,苏联空军领导层决定在这款战斗机上加装最新的通讯设备,并引入了协同作战控制系统。

这些控制系统的升级主要包括加强机载雷达的数据链接功能,使得苏-27能够实时接收和发送战场信息到其他飞机以及地面指挥中心。

通过这种先进的网络化作战能力,苏-27的战斗机群能够在空中迅速形成有效的攻防一体化战斗编队,有效地执行复杂的空中战术和任务。

到了冷战末期,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苏-27在多项国际空军演习中表现出色,证实了其作为一种先进多角色战斗机的强大潜力。

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将苏-27定位为展示其军事实力的核心装备,同时也作为对外军售的主力产品。

1990年代初,俄罗斯开始积极推广苏-27战斗机的国际销售。

苏霍伊公司作为苏-27的生产商,在这一时期通过与多国签订出口和生产许可合同,大力推广苏-27的销售。

合同不仅包括战机本身的销售,还涵盖了技术转让、生产线建设以及后续的维护和升级服务。

这种策略极大地扩展了苏-27及其衍生型号的市场影响力。

不少国家,特别是那些希望更新其空军战斗机队伍的国家,对苏-27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中俄军事合作

1991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军事合作合同。

根据合同,俄罗斯承诺向中国出口24架苏-27系列战斗机,其中包括18架单座型的苏-27SK战斗机和6架双座型的苏-27UBK教练机。

在所有24架战斗机交付之前,按照合同约定,两架苏-27UBK率先抵达中国。

这批战机是首批在中国落户的侧卫系列战斗机,也是中国空军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先进的航空技术。

根据中俄双方的协议,苏-27战斗机的交付方式颇为独特。

为了展示苏-27的远程飞行能力,同时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中转复杂性,双方决定采用直接飞行的方式,战机从俄罗斯境内起飞,途经多国领空,最终直接降落在中国芜湖。

1992年,首批10架专供中国的苏-27战斗机在俄罗斯的德日达空军基地起飞。

基地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俄罗斯与蒙古的边界,是最适合飞往中国的起飞点。然而,起飞不久后,事情就出现了意外。

刚飞行不到一个小时,机队突然返航。

原来,当机队飞入蒙古领空时,蒙古方面突然发出紧急警告,要求苏-27战机立即离开其领空,否则将采取武力措施,甚至可能面临被击落的风险。

这让俄罗斯飞行员们相当愤怒。

过去,在苏联时期,蒙古作为苏联的「卫星国」,苏联军机进入蒙古领空从来不需要任何通报,更别提需要许可了。

可苏联解体后,蒙古逐渐加强了对其领空的控制,开始实行更严格的空中管制,这对俄罗斯飞行员来说是个不小的冲击。

毕竟,过去的特权在这时候似乎已经消失。

当时在现场的中方人员见状,也没有多说,只是调侃了几句:「小兄弟现在不听大哥的招呼了。」

虽然中方这么说,但也明白事态的复杂性,毕竟现在是独立的蒙古国,而不是以前那个必须听从苏联指挥的国家。

接下来,俄罗斯方面立即与蒙古政府展开紧急磋商,试图解决这一突发情况。

双方经过一番拉锯式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 俄罗斯同意支付20万美元作为「过路费」,以换取蒙古政府开放领空,允许苏-27战斗机继续飞行

这笔费用在当时并不算特别高昂,终于解决了一个棘手问题。

达成协议后,机队重新起飞,这次没有再遇到阻碍。

苏-27战斗机迅速飞越蒙古领空,朝着中国的方向前进。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展现了俄罗斯飞行员的另一种风格。

尽管起飞前俄罗斯国防部特别指示飞行员严格按照计划飞行,保持稳定的速度,确保按时抵达中国目的地,但这些老练的飞行员们在实际操作中显示出他们独特的「冒险」精神。

当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时,由于苏-27强大的动力系统和飞行员高超的操控技巧,机队提前了几个小时抵达了预定的降落地点——芜湖机场。

原定的飞行计划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时间表,然而飞行员们却凭借丰富的飞行经验,在途中大胆加速,这使得他们比预定时间早了几个小时到达。

机场塔台原本还在按计划进行常规工作,并没有为苏-27战斗机的提前降临做好准备。当俄罗斯机队出现在芜湖机场上空时,地面塔台并没有立即给出降落指令。

这时,俄方飞行员们在空中保持盘旋等待的状态,但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耐心等待地面的进一步安排。

就在此时,早已在芜湖机场等候多时的俄方地勤人员突然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

他们果断接过塔台的通话设备,开始直接与空中的飞行员联系,指挥他们进行降落。

俄罗斯飞行员迅速响应地面指令,按照俄方地勤的指挥,依次开始降落。

很快,10架苏-27战斗机整齐地降落在芜湖机场的跑道上。

整个过程看似混乱,但在俄方的协调下显得十分流畅。

苏-27战机在地面轰鸣着滑行,最终安全停靠在指定的位置,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中国决定自行组装生产

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27战斗机后,开始自行组装生产这一型号,并命名为歼-11(代号:J-11)。

歼-11的早期版本基本保持了苏-27的原始设计和性能,虽然在气动布局和动力方面与苏-27相似,但在武器系统的适应性上存在明显不足。

无论是歼-11还是其改进版本歼-11A,都无法整合中国国产的武器系统,这导致其在训练和战备过程中不得不依赖从俄罗斯进口的弹药和相关设备来维持使用。

随着对苏-27战斗机技术的逐渐掌握,中国航空工业决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国产化的逆向工程研制工作。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601所承担了这一任务,针对苏-27的原始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逐步开展国产化改进。

为了解决早期版本中无法使用中国武器系统的问题,设计团队开始为歼-11系列导入全新的中国国产航电系统以及武器控制系统。

相比早期的歼-11和歼-11A,歼-11B配备了先进的国产航电系统、全玻璃化座舱,并简化了飞行员的操作步骤。

这一改进使得飞行员在战斗中能够更迅速地响应指令,并减少操作负担。

此外,歼-11B还换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雷达系统,具备了更加精准的探测和锁定能力。

新的电传操控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战机的操控性能,使得歼-11B在空中战术执行中的灵活性和作战效率显著提高。

在具备强大空中机动能力的同时,歼-11B的国产航电系统进一步增强了其信息化作战能力。

这使得歼-11B能够与中国空军现有的其他武器平台更好地协同作战,适应现代化的网络中心战需求。

参考资料:王宝仁 苏-27飞机结构工艺浅析 航空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