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大山深处的守库人:他们的心声大山听得到,祖国也听得到

2024-01-13军事

大山深处

月光如水,流过群山,淌进山谷间的哨所。

极目四野,除了茂密的松林和耸立的山石,只有一条山路镶嵌在峰峦之间,一头连着哨所,一头直达云端。

50多年前,第一代守库人迎着刺骨寒风,踏上革命老区这片红色沃土,顺着这条陡峭的山路走进深山,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山里,比想象中更冷。

夜幕降临,二级上士张强驾驶叉车将最后一箱弹药装上运输车,伴随发动机的一阵轰鸣,车队沿着山路驶向远方。目送车灯的最后一丝光亮消失于群山之中,他搓了搓冰凉的双手,紧皱的眉头缓缓舒展开。

张强是保管员兼搬运机械操作手,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

在战友眼里,张强一专多能。他不仅能对数百种不同型号的弹药参数做到「一口清」,而且能让手中操作的叉车如游鱼般灵活,在狭窄的仓库中穿梭自如。

可谁也不知道,他的理想,本是驾驶运输车驰骋在山路上。

刚刚转军士的时候,张强的驾车技术已经十分娴熟,因此他得到了参加运输车驾驶员培训的宝贵机会。一想到自己总有一天能驾驶着运输车冲上山巅,张强心里就很兴奋。

没想到,一天夜里,指导员敲开了他的宿舍门。

「张强,保管员岗位人手紧缺,你的成绩优秀,上级决定将你调到保管员岗位。」

突如其来的变化,与张强的理想相去甚远。可他犹豫片刻后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我服从组织安排,去需要我的岗位。」

就这样,他把这份遗憾带进了大山深处。

那年,张强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保管员培训。对于保管员来说,快速收发弹药是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课目。保管员需要驾驶叉车在狭小的区域内作业,十分考验驾驶技术。有的弹药在转运时需要特别小心,一旦操作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张强鼓足干劲,3个月的培训时间里,他从零开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很快掌握了上百种弹药的识别和保管维护方法。

为练好叉车操作技能,张强边干边学,睡觉前还会在脑海中模拟操作、摸索点位。渐渐地,他从最初的毫无头绪,到后来能做到叉板升降精准定位、车行窄道平稳通过……

雪飘如絮,严冬又来到大山。列车缓缓驶进车站,嘹亮的汽笛声好似吹响了冲锋号,一场重要的接收任务正在展开。

车厢内,弹药箱紧密排列、严丝合缝,张强驾驶着叉车在仅比车身宽十几厘米的过道中来回游走。落板、抬叉、转弯,车轮擦着箱角驶出车厢……不一会儿,他右半边脸便蒙上一层浮土,遮盖了原本黑里透红的面庞。

经过一天的鏖战,接收任务顺利完成。

任务结束后,张强来到水龙头边洗了把脸,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现在,这条狭窄弯曲的「保障路」,就是他驰骋的山路。

凌晨,一级上士袁天毅走上哨位。

此刻,山路旁的线杆上,一个个监控摄像头如一双双眼睛,正警惕地扫视着黑暗的角落。

袁天毅在登记本上签字,开始夜间执勤。值班室监控屏幕上,铺满了山路各节点的清晰画面。

过去,哨所官兵需要徒步穿行山路和巡逻步道。山中树木遮天蔽日,每当太阳落山或阴天下雨,巡逻官兵的视线都会受到限制。现在,随着「电子哨兵」的升级,山路不再漆黑。

「电子哨兵」在带来安全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都很脆弱,大山里的风吹雨打随时可能造成损坏。

作为哨所的通讯技师,监控设备维护保养的责任自然落到了袁天毅肩上。

每次巡逻维护线路,他都会攀上线杆,对监控设备逐个巡检,防患于未然。远远望去,他不断攀爬的身影仿佛「电力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

13年间,袁天毅巡线走过的路程有上万公里。他时常对身边的战友说:「只有站得稳,才能走得更远。」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山中大雨倾盆,山洪像脱缰的野马沿着山路奔流向下,将沿路的线缆冲断。

由于线路长、点位多,维修小队不得不分开行动,袁天毅独自前往山路尽头最偏僻的监控点。到达点位后,他立即评估现场情况,然后顺着线杆向顶端攀去。

就在他即将到达杆顶时,右脚脚扣突然脱落,右脚失去着力点让他险些跌落。凭借经验,袁天毅迅速冷静下来。他抱紧线杆,系牢安全绳,终于稳住了重心。

线杆表面被雨水覆盖,变得湿滑无比。在没有脚扣辅助的情况下,向上攀爬的每一步都十分艰难。

袁天毅咬紧牙关,用整个鞋底紧贴着线杆增大摩擦力,双手发力缓缓向上挪动。汗水混合着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流淌。他不断快速眨眼,以防止被水流模糊视线。

爬至杆顶,袁天毅没有一秒停歇,检查线路、更换部件、测试性能……最终,「电子哨兵」的「眼睛」恢复光明。

近几年,维修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让袁天毅感到了本领恐慌。为紧跟时代步伐,袁天毅不断给自己「充电」。

随着无人设备大量应用,袁天毅参加了无人机操作培训。半年后他成为哨所第一位无人机操作手。小型无人机的使用,将哨所执勤能力从「平面」提升到「立体」。

无人机从空中掠过,平稳地飞翔在蓝天上。「发展的快车道上,要想走得远,先要站得稳。」袁天毅说。

天色渐晚,寒气加重。

站在高处远眺,能看到哨所亮起的灯光。那温暖的光芒,如同大海中的一座灯塔。

哨所旁,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壁石,上面刻着8个大字——扎根山沟,报效祖国。这是官兵守护大山的心声。

这一年,是一级上士贾冬冬驻守哨所的第14年。14年前,新兵下连时,他和十几名战友坐着卡车,沿着山路驶进了大山。贾冬冬记得,那时的山路还是土路,雨季泥泞不堪,车子爬坡也更加吃力。山上哨所的平板房冬冷夏热,吃水都要靠官兵从两公里之外的水井处运过来。

来到哨所第一天,贾冬冬望着壁石,不断默念着那8个字。

周日下午,老哨长张水利带着大家走到山顶。老兵们对大山呐喊,「大山!我体能进步了!」「大山!又有新同志加入了!」面对这样的场景,贾冬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小贾,等你与大山相处久了就会感觉到,它就像是一个包容的朋友,无论你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向它倾诉。来,试试。」张水利说着把贾冬冬推向前。

望着大家期待的眼神,贾冬冬深吸一口气,用力喊了一声:「大山!你听见了吗?」战友们也纷纷大喊了起来,声声呐喊穿云破雾,回声响彻大山。他们对着大山喊,大山也对着他们「喊」。

官兵的心声,大山听得到,祖国也听得到。感受着哨所官兵特有的语言,贾冬冬心中涌起一股自豪。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向群山,战友们一起走下山顶。山路上,他们的影子高低错落,一个紧挨着一个,好似数代守库人接力成长的缩影。

张水利退伍后,贾冬冬留在了哨所,成为哨所最年轻的哨长。

这些年,他见证了山路改头换面,修整成平坦的水泥路;哨所建成了二层小楼,不仅通了电、有了网,新装的水泵也能随时把山泉送到各处。

寒来暑往,山中的四季不断更替,而「扎根山沟、报效祖国」8个大字依旧耀眼。当哨所官兵站在山路的尽头远望,仿佛能透过群山,看到故乡的万家灯火和孩子们的笑脸,也更明白了坚守在这里的意义。(王正书 赵佳庆)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