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美军致胜的密码:常胜将军因为两件小事无法提拔,最终黯然退役

2024-07-17军事

世人皆知,美军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支强大军队的背后,却有着一套严格而独特的制度。这套制度,不仅关乎军队的战斗力,更关乎每一位军人的品格与操守。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有一位名叫诺曼·施瓦茨科普夫的将军,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带领美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本该踏上事业的巅峰,成为美国陆军参谋长。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志在必得之时,一纸任命书却迟迟未能落到他的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常胜将军功亏一篑?

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军旅生涯堪称传奇。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荣誉与功勋。1965年,年轻的施瓦茨科普夫作为顾问和教官首次踏上越南的土地。彼时的越南战场,硝烟弥漫,危机四伏。然而,这位年轻的军官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过人的才智。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施瓦茨科普夫所在的部队遭遇了越共的伏击。面对敌人的猛烈火力,许多士兵陷入了恐慌。就在这危急时刻,施瓦茨科普夫挺身而出,冷静地分析局势,果断地做出决策。他带领一小队士兵,巧妙地迂回到敌人的侧翼,发起了一次出其不意的突袭。这一举动不仅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还为主力部队的反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在施瓦茨科普夫的指挥下,美军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并俘虏了多名越共士兵。

这次战斗不仅展现了施瓦茨科普夫的勇气,更体现了他卓越的战术才能。为此,他获得了一枚勇敢勋章,这是美军授予在战斗中表现出非凡勇气的军人的最高荣誉之一。然而,这仅仅是施瓦茨科普夫辉煌军旅生涯的开始。

1970年,施瓦茨科普夫再次在越南战场上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在一次巡逻任务中,他的部队遭遇了敌人的伏击。尽管自己身负重伤,施瓦茨科普夫仍然奋不顾身地保护着自己的士兵。他一边组织防御,一边指挥撤退,最终成功地将所有伤员安全撤出了战场。这次行动不仅挽救了多名美军士兵的生命,也为他赢得了第三枚银质勋章。

随着军衔的提升,施瓦茨科普夫的才能也得到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1983年,他作为副总司令参与了格林纳达军事行动的指挥。这次行动被认为是美军在越战后首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美军的国际声誉。

在这次行动中,施瓦茨科普夫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他制定了一个大胆而巧妙的奇袭计划,利用空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的联合作战,迅速控制了格林纳达的关键位置。这一计划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美军的伤亡,还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行动目标。这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美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了施瓦茨科普夫在军中的声望。

然而,施瓦茨科普夫最为辉煌的战绩,当属他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表现。作为多国部队总司令,他面临的是一支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伊拉克军队。但施瓦茨科普夫并未被敌人的强大所intimidate。他制定了一个被后世称为"左钩拳"的经典战略。

这个战略的核心是通过空中打击和地面进攻的完美配合,迅速切断伊拉克军队的补给线,同时包抄其主力。在施瓦茨科普夫的指挥下,多国部队仅用100小时就彻底击溃了伊拉克军队,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这场战争不仅彰显了美军的强大实力,也让施瓦茨科普夫成为了美国的国民英雄。

从越南战场到海湾战争,施瓦茨科普夫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荣誉与功勋。他的军事生涯,堪称是美国现代军事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将登上美军最高职位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玩笑。

1991年的海湾战争结束后,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不仅在美国国内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在国际上也赢得了广泛赞誉。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亲自为施瓦茨科普夫授予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平民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美军最高军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鲍威尔四星上将,向国防部提出了一项建议:推荐施瓦茨科普夫上将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军内外的广泛支持。

鲍威尔上将在推荐信中详细列举了施瓦茨科普夫的卓越表现和丰富经历。他指出,施瓦茨科普夫不仅在越南战争中表现出色,获得多项勋章,还在格林纳达军事行动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最为关键的是,他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堪称完美,成功指挥多国部队在短时间内击败了伊拉克军队,这一成就在现代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鲍威尔的推荐得到了军中众多将领的支持。许多高级军官纷纷表态,认为施瓦茨科普夫是陆军参谋长职位的最佳人选。他们认为,施瓦茨科普夫不仅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还具备现代战争所需要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

就连一些退役的军事专家也公开发表意见,支持施瓦茨科普夫担任这一职务。他们认为,施瓦茨科普夫的晋升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能为美国陆军带来新的活力和改革动力。

在这样一片赞同声中,施瓦茨科普夫本人也显得信心十足。他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如果能够担任陆军参谋长,他将竭尽全力为美国陆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他甚至开始筹划上任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提升部队的信息化水平,加强联合作战能力等。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施瓦茨科普夫的任命即将宣布之际,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否决了这项提名。这一决定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军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

消息传出后,鲍威尔上将立即前往切尼的办公室,希望了解否决的原因。在军队中,这样的做法并不常见,显示出鲍威尔对这次提名的重视程度。

在办公室里,切尼向鲍威尔解释了他的决定。他承认施瓦茨科普夫确实是一位能力非常强,且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但同时,切尼也指出,陆军参谋长这一职位不仅需要卓越的军事才能,还需要其他方面的素质。

切尼的解释并没有完全平息争议。一些支持施瓦茨科普夫的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出于政治考量的决定。他们指出,施瓦茨科普夫在海湾战争后的高人气可能让一些政治人物感到不安。

然而,切尼的决定得到了时任总统乔治·H·W·布什的支持。布什在一次记者会上表示,他完全信任切尼的判断,并强调在选择高级军事领导人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这一决定对施瓦茨科普夫的军旅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他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声望,但失去了晋升为陆军参谋长的机会。最终,施瓦茨科普夫于1992年8月退役,结束了他传奇般的军旅生涯。

这次意外的否决不仅改变了施瓦茨科普夫的人生轨迹,也引发了人们对军队选拔制度的深入思考。它再次证明,在美国军队中,即便是最优秀的将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都符合严格的标准。这一事件成为了美军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彰显了美军在选拔高级军事领导人时的严格标准和复杂考量。

在施瓦茨科普夫将军被否决晋升的背后,实际上是两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两件事虽然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却成为了阻碍他成为陆军参谋长的关键因素。

第一件"小事"发生在1988年。当时,施瓦茨科普夫担任美国陆军第八军司令官,驻守在韩国。在一次例行的军事演习中,一架美军直升机不幸坠毁,造成了多名士兵伤亡。按照惯例,这种重大事故需要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启动相应的调查程序。

然而,施瓦茨科普夫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没有立即向五角大楼报告这起事故,而是选择先进行内部调查。他的理由是,希望能够在上报之前,先了解事故的具体原因和细节,以便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似乎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出于对事故调查的负责态度。但在美军严格的指挥体系中,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违规行为。军队的规定明确要求,任何重大事故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不得有任何延误。

施瓦茨科普夫的这一决定很快引起了五角大楼的注意。虽然最终的调查报告证实这起事故完全是由机械故障引起的,与人为因素无关,但施瓦茨科普夫延迟报告的行为还是受到了批评。军方高层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军队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在紧急情况下造成信息传递的延误,影响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二件"小事"则发生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当时,施瓦茨科普夫作为多国部队总司令,正指挥着这场现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之一。在战争进行到关键阶段时,他做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决定。

当时,美军已经成功地击溃了伊拉克军队的主力,并迫使他们开始大规模撤退。按照原定计划,美军应该继续追击,彻底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然而,施瓦茨科普夫却下令停止追击,给予撤退的伊拉克军队一条生路。

施瓦茨科普夫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认为继续追击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尤其是平民伤亡。其次,他判断战争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继续追击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政治和外交问题。最后,他也考虑到了战后伊拉克的局势,认为完全摧毁伊拉克军队可能会导致该国陷入更大的混乱。

这个决定在当时确实得到了一些支持。许多人认为,施瓦茨科普夫的做法体现了美军的人道主义精神,避免了不必要的杀戮。然而,这个决定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一些军事专家认为,放过撤退的伊拉克军队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它使得萨达姆政权得以继续维持,为日后的问题埋下了隐患。

更重要的是,施瓦茨科普夫的这个决定被认为超出了他的权限。作为军事指挥官,他的职责是执行上级的命令,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重大的战略决策。这种做法被一些人视为对文职领导权威的挑战。

这两件"小事"在当时看来似乎并不严重,甚至可以说是出于善意的决定。然而,在美军严格的制度和纪律面前,任何违规行为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缺陷。施瓦茨科普夫在这两件事上的处理,虽然可能出于好意,但却违反了军队的基本原则:严格执行命令,遵守报告制度。

这两件事也反映出了施瓦茨科普夫的一个特点:他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而不是严格遵守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这种特点在战场上可能会带来优势,但在和平时期的军队管理中,却可能成为一个隐患。

正是这两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成为了阻碍施瓦茨科普夫晋升为陆军参谋长的关键因素。它们让人们对施瓦茨科普夫的判断力和遵守纪律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也让高层认为他可能不适合担任需要严格遵守规则和程序的高级行政职务。

1992年8月,施瓦茨科普夫正式从美国陆军退役。尽管未能如愿成为陆军参谋长,但他在军旅生涯中的卓越表现仍然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可。退役后的施瓦茨科普夫并未选择安逸度日,而是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在多个领域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退役后不久,施瓦茨科普夫就接受了NBC电视台的邀请,成为了一名军事评论员。这个角色让他有机会将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和独到的战略眼光分享给更多的美国民众。在1993年索马里战争期间,施瓦茨科普夫的分析和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他指出了美军在城市guerrilla战中面临的挑战,并预测了这场行动可能带来的复杂后果。事实证明,他的许多观点都非常准确。

除了担任军事评论员,施瓦茨科普夫还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1993年,他被任命为美国陆军退伍军人协会的主席。在这个位置上,他为退伍军人的权益奔走呼号,推动了多项有利于退伍军人的政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倡导的"退伍军人就业优先计划",该计划帮助许多退伍军人成功地融入了平民社会。

施瓦茨科普夫退役后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作家。1992年,他出版了自传【It Doesn't Take a Hero】,详细记录了他的军旅生涯和对现代战争的思考。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迅速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在书中,施瓦茨科普夫不仅回顾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还坦诚地讨论了自己在指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那两件影响他晋升的"小事"。

1993年,施瓦茨科普夫接受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邀请:担任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的顾问。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人难以理解一位退役将军与篮球有什么联系。然而,施瓦茨科普夫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将军队的团队精神和严格管理引入NBA,帮助联盟改进了球员管理系统,提高了球队的协作效率。他还参与设计了一套针对新秀球员的培训计划,这个计划后来被广泛认为是NBA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995年,施瓦茨科普夫开始涉足商业领域。他加入了一家大型防务公司的董事会,负责提供战略咨询。凭借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对国际局势的深刻理解,施瓦茨科普夫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在他的建议下,公司成功开拓了多个新兴市场,业务范围从传统的武器制造扩展到了信息化战争装备的研发。

同年,施瓦茨科普夫还参与创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推动全球和平与理解。这个组织通过组织国际论坛、青年交流项目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施瓦茨科普夫经常在这些活动中发表演讲,分享他对世界和平的见解。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施瓦茨科普夫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海湾战争的指挥官,他对中东局势有着深刻的理解。在随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施瓦茨科普夫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意见,有时支持政府的决策,有时也提出批评和建议。他的观点常常能够引起广泛讨论,影响公众对这些战争的看法。

2003年,施瓦茨科普夫开始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军事战略和领导力课程。他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不仅吸引了许多有志于从军的年轻人,也吸引了大量对军事历史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施瓦茨科普夫不仅分享自己的军事经验,还鼓励学生思考战争与和平、领导力与责任等深刻问题。

退役后的施瓦茨科普夫以其多元化的角色和持续的社会贡献,展现了一位军事领袖在和平时期的价值。他的经历也证明,即使离开了军队,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仍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军事思想是在其长期的军旅生涯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仅影响了美国军队的战略和战术,也对全球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施瓦茨科普夫强调现代战争中技术与人的结合。在他看来,尽管先进的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人的因素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这一思想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场被称为"第一次信息化战争"的冲突中,施瓦茨科普夫巧妙地将高科技武器与传统的军事战术相结合,创造了"百小时战争"的奇迹。

例如,在"沙漠风暴"行动中,施瓦茨科普夫充分利用了美军的技术优势,使用卫星侦察、精确制导武器等先进装备,对伊拉克军队实施了精准打击。同时,他也没有忽视传统的军事战术。在地面进攻阶段,施瓦茨科普夫采用了经典的"包围穿插"战术,迅速突破了伊拉克的防线。这种技术与战术的完美结合,使得美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其次,施瓦茨科普夫提出了"压倒性力量"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在开始军事行动之前,就要集中足够的力量以确保绝对的优势。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越南战争教训的反思。在施瓦茨科普夫看来,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

"压倒性力量"战略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在开始对伊拉克的进攻之前,施瓦茨科普夫insisted要集结足够的军力。最终,联军在海湾地区集结了近70万人的军队,这支力量远远超过了伊拉克军队的实力。这种压倒性的优势使得联军能够快速、有效地达成战争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己方的伤亡。

第三,施瓦茨科普夫强调联合作战的重要性。他认为,现代战争不再是单一兵种或军种的战争,而是各种力量的综合运用。在海湾战争中,施瓦茨科普夫成功地协调了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行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这种联合作战的思想不仅体现在美国军队内部,还扩展到了多国部队的协同作战。在海湾战争中,施瓦茨科普夫成功地指挥了来自34个国家的军队,这是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国联合军事行动。他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协调各国军队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联军的整体战斗力。

第四,施瓦茨科普夫提出了"最小化平民伤亡"的战争理念。他认为,现代战争的目标应该是打击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造成大规模的平民伤亡。这一思想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体现。联军在进行空袭时,尽可能地避开了平民区域,主要打击军事目标。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施瓦茨科普夫的军事思想对后来的美国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压倒性力量"的思想成为了美国军事干预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之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都尽可能地集中了大量军力采取军事行动。

同时,施瓦茨科普夫的联合作战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军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的概念,强调通过信息网络将各种作战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此外,施瓦茨科普夫关于技术与人的结合、最小化平民伤亡的思想,也成为了美国军队在后续军事行动中的重要考虑因素。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的军事战略,也对全球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施瓦茨科普夫的军事思想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和挑战。有人认为,"压倒性力量"的战略在面对非常规威胁时可能会失效。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恐战争中,美军尽管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但仍然面临着长期的游击战和恐怖袭击的威胁。

尽管如此,施瓦茨科普夫的军事思想仍然是现代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的军事战略,也为全球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