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孙元良撤退徐州献三计:分头走、赶快走、走为上

2024-05-06军事

后世多说国民党第16兵团孙元良为逃跑将军,在淮海战役撤退徐州时,他先后为杜聿明献了「三计」,最后都没有完全落实,也是他终生的遗憾。这三条计,到底可行不可行,历史没有假设,也无法还原验证。我们也只是分析一下罢了。

蒋介石和国防部做出撤离徐州的决定,杜聿明提出「撤而不打」,直奔西南永城方向,蒋介石默认了。于是大军开始行动,撤出徐州。

孙元良认为,这如同「三个兵团在公路上排成无法作战的难民式长龙沦为庞大软体动物」,拥堵混乱,解放军只要用一个排,就能将二十万人的打散。于是就致电杜聿明,指出这样下去实在危险,最好让三个兵团分开来行动,赶快脱离战场,把态势整备好了再合起来同共军决战。

两个小时以后,得到了杜聿明的回复,国防部不同意这样干。孙元良很苦闷,他觉得,这正好上了粟裕的当,他们就是要对三个兵团实施合围,然后一口一口吃掉的。

而就在这个时候,部队却停了下来,又要掉头东南,去营救黄维第12兵团了。孙元良很生气,就让兵团副参谋长熊顺义代言,说:「明知不可久待而竟待之,岂不是睁眼跳崖自己找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须从整个形势来考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意思当然是赶快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可是邱清泉却说,明知道部队掉头东南是个坑,那也得跳,因为那是老头子的意见,你不听他的,他处罚你,还是老老实实地掉头吧。等十天半月,解放军吃不掉我们,也就走了,大伙也就安全了。于是,杜聿明再次听从了老蒋的命令,听从了邱清泉等人的建议,掉头东南。以一支被围困的部队去救援黄维那支同样被围困的部队去了。

到了12月6日,孙元良再次提出建议,建议杜聿明让三个兵团分头突围,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当时都同意了。可在实施过程中,再一次被孙元良称之为「骄兵悍将」、「竖子」的邱清泉,妄作主张,致使其单独突围失败。

孙元良的这三个主张,前两个没有被认可,后一个没有很好的组织实施,因而也就不能说成功率有多大了。但,孙元良绝不是「只身逃脱」的,他带到南京的,有第16兵团司令部的四百余人(一说137人),而第41军,突围到永城地区的也有七千余人,如果三个兵团共同实施,或可保住其大部或一部,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