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从航天娃到航天人,他见证27次卫星发射

2024-03-07军事

他是在漫天的尘土中,等候父母归来的航天娃;他是在郁郁葱葱的密林中,浴血奋战的参战兵;他更是巍峨的航空基地中,亲眼见证27次卫星发射的守卫者……王鹏的人生从戈壁滩开始,最终又回到航天城,他是航天人的后代,更是航天人的一员。

吃沙子长大的航天娃

每个孩子心中大概都藏着一个遨游太空的航天梦。在济南有这样的一位退役军人,常常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航天故事,启蒙孩子们逐梦航天。老兵名叫王鹏,退役前,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试验技术部管理处处长,1999年,王鹏从退役后来济参加工作。

眼下,虽已退休在家,王鹏却更忙了。参加红色宣讲团、进校园讲航天故事......王鹏乐此不疲,「总想着为社会做些什么,也很高兴孩子们喜欢听我的故事」。

王鹏的父亲王志杰现在已经94岁了,身体依然康健。说起父亲,王鹏的眼神中带着满满的敬意。「父亲1946年在渤海干部学校担任通讯员,在抗美援朝的时候入朝作战,在团里担任侦查参谋,荣立三等功。」

1958年,国家要组建成立酒泉发射基地,从全军部队中选调人员,王志杰因为懂测绘、会侦察,调入了发射基地司令部。后来,王鹏的母亲也从辽宁丹东调往了基地。「抗美援朝后父亲回国,母亲认识了最可爱的人,后来一起来到基地,在基地结婚生子。」1960年,王鹏出生,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 对于基地的生活环境,王鹏记忆犹新。「那时条件很艰苦,到处是漫天的沙土,大家都说我们是吃沙子长大的。」王鹏难以忘记每次回到家,先要拿放在门口的拴着布条的棍子拍打身上的尘土,还有基地非常干燥,以至于经常鼻腔出血。 由于戈壁滩很荒凉,种植蔬菜困难,基本都是靠外运,「每年5月到10月这几个月才能吃到新鲜蔬菜,冬季就挖菜窖,存上萝卜和白菜等。」王鹏说,第一代航天人很艰辛。

得知参战很兴奋的尖子兵

王鹏从小就是听父亲讲参战经历长大的,因此参战对他来说有一种神圣感。

读完高中后,1977年王鹏成为了野战部队的一员。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是原成都军区50军某师444团。由于从小在部队的氛围中长大,王鹏非常适应部队的生活,各项训练也是尖子。因此被选拔到军体队准备参加军区和全军的比武。

「对抗射击需要冲锋40米,就地卧倒然后快速装填子弹瞄准射击。」王鹏说,最快的时候自己12秒内完成射击,而且能首发命中目标。当然,还有每天必不可少的5公里负重越野。手榴弹投掷40米就是优秀,他能投60米。

最终,王鹏拿到了所在团预提班长集训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集训完回到连队时他发现自己有了惊人的变化,「5公里越野我背负4支冲锋枪」。

1978年12月,军区下达了参战命令。王鹏还撕下自己的床单,咬破手指,写下了「请连党支部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的」请战书。「很兴奋。」王鹏说,能上战场为国杀敌是一个军人最大的荣耀。

战场上,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王鹏完成了从士兵到排长的身份转变。

战场上勇敢机智的冲锋者

1979年2月,王鹏所在的部队从四川开赴广西方向准备战斗。

「坐上火车,我就发现有的战友不一样了,开始沉默寡言,表情也呆板了。」于是到了每个兵站,王鹏都会买罐头给战友们吃,与他们谈心,克服恐惧心理。

经过一夜的冒雨徒步奔袭,第二天上午,接到上级命令,极速强行军到达指定作战地域,王鹏所在团一营、二营到达现场后,就开始了向谅山外围扣当山的攻击,傍晚时分,部队停止了进攻,补充弹药。第二天,部队继续向扣当山发起猛烈的攻势,一直到下午,全歼了扣当山的越军,占领了扣当山及周边的高地。战后,广州军区授予步兵第444团1营1连「扣当山英雄连」称号。

1979年5月,王鹏随部队回到四川驻地,随后参加成都陆军学院培训,然后到了团里担任了射击和战术教官。随后,1985年,王鹏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司令部,和父亲、岳父一样,成为了一名航天人。

「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人

卫星发射中心是他熟悉的地方,也是感情深厚的地方。1992年,王鹏调到贵阳测量站担任副站长。1997年调回西昌,最终在1999年转业。

在基地工作期间,他共见证了27次卫星发射。他说卫星发生中心最大的纪律就是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大家必须100%的完成自己的部分,还要成为集体中的一份子,就是属于「万人一杆枪」的协调性。

「每次发射任务都很紧张,有时候一个多月都在山沟里,在海上负责测量的提前半个月就出发在海上等候。」他记得有一次发射过程中,火箭出问题,发射场的官兵冒着生命危险直接冲上去,保护火箭卫星的安全,「那真是舍身忘死义无反顾」,每次都像经历一场战斗。

「现在的航天事业发展非常快,我们的长征系列火箭稳定性高,这是一代一代航天人努力的结果。」王鹏说,中国航天依然在快速地发展,他也在时刻关注着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