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01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为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本文为【「万国牌」坦克杀手——俄乌冲突中乌军使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专题的第六篇(最终篇)
身为苏联的加盟国之一,地处东欧的乌克兰素来被冠以「粮仓」的美名。除了盛产经济作物外,乌克兰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军事工业实力。二战时期,位于哈尔科夫的183坦克工厂就为苏军提供了大量装甲车辆。在如今的俄乌冲突中,就有一款乌克兰自产的反坦克导弹正在参与实战。它就是「斯图格纳-P」。
设计沿革
1965年,代号「射线」的特种设计局成立于基辅。苏联时期,该公司主要以开发各类控制、自动化系统为主。苏联解体后转而进军一系列导弹研发领域。2000年代初,「射线」局以前苏联时期的9K116「指节套环」反坦克导弹为基础,成功开发出代号「斯图格纳」的炮射导弹系统。
乌克兰「射线」设计局以9K116炮射导弹为蓝本开发的「斯图格纳」炮射导弹实物
9K116「指节套环」系统使用的导弹直径100毫米,于1983年进入苏军中服役,主要配发给T-55、T-62等过时主战坦克,用以提升其整体的作战效能。该导弹为串联高爆反坦克导弹,射程4000米,对轧压均质装甲可造成500至550毫米的破甲穿深。
图示:9K116「指节套环」导弹系统所采用的导弹(上)与9M117M「菅」式导弹(下)。这两种导弹是苏联第二代主战坦克用炮射导弹产品,主要适应较为老旧的100毫米或115毫米火炮,破甲穿深约400至500毫米均质钢,主要是随T-55AM与T-62AM坦克部署。
为进一步升级该型炮射导弹系统的潜力,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轴承」设计局进一步合作,联合开发新型制导单元,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弹体,改进发射系统,推出非炮射导弹型的「斯基泰人」反坦克导弹,后亮相于2005年阿联酋阿布扎比的国际防务展,得到了埃及、阿塞拜疆、伊拉克等国的采购。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军方需求,「射线」设计局联合乌克兰特种设备进出口公司,以「斯基泰人」为基础,换上乌克兰国产制导单元,并将改进型称作「斯图格纳-P」。在乌克兰语中,「P」即「便携式」的意思。
采用「陶」式导弹风格发射装置的「斯图格纳-P」导弹
2010年,乌国防部宣布订购10套该型导弹,并于次年宣布列装部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14年乌东冲突爆发后,部分「斯图格纳-P」导弹才被移交乌军部队使用。2015年,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宣布启动该型导弹量产计划,并于同年移交了首批产品供军方使用。此后的数年间,「斯图格纳-P」导弹才开始成为乌军步兵的反坦克中坚。
另据美国福布斯网站称,早在2018年时,乌克兰曾向西方采购美数百枚制「标枪」导弹用于充实库存。而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在同一时间交付了2500余枚「斯图格纳-P」导弹。经过对比,「斯图格纳-P」导弹的价格远低于「标枪」导弹,然而性价比上的优势并未加速该弹的交付速度。按乌方所述,每套「斯图格纳-P」导弹发射系统需27000美元。单一枚「标枪」导弹的价格就要24万美元(2019年数据)。
图示:「射线」局的导弹产品全家福。这型型号均与苏联时代的炮射导弹以及第二代车载反坦克导弹系统有技术关联,且遥控系统完全相同。
导弹性能
一整套标准型的「斯图格纳-P」导弹系统总重约97千克,可拆分成四个主要部件,由操作人员背负携带。分别是:导弹发射筒(30千克)、三角式发射架(38.2千克)、制导单元(15千克)及遥控单元(14千克)。
「斯图格纳-P」运发筒与导弹,前者设计具有完备的步兵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的特征。
在发射筒内装有导弹一枚,有两种不同口径:130毫米的RK-2或152毫米的RK-2M。每种口径的导弹配有四种不同战斗部:串联装药、高爆破片、温压(RK-2M-TB)、惰性(RK-2M-KI)弹头。导弹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当射手摁下发射按钮后,电脉冲会通过爆炸螺旋触发导弹的电源、控制单元,启动发动机。
图示:「斯基泰人」R-2S系列的130毫米反坦克导弹(上)与R-2M系列152毫米反坦克导弹。读者不难看出它们尾部的曳光管与炮射导弹布局。
随后,发动机将点火让导弹射出发射筒。经过1秒左右的燃烧后,主发动机再次点火,使导弹能飞向预定目标。导弹飞行速度约200米/秒,射程视弹种不同而变化。
作为一款激光架束制导的导弹,「斯图格纳-P」导弹除传统的直射攻击外,也可在制导开始后,自动爬升至瞄准线上方3.5米高度,以此规避开敌方坦克主动防御系统的光电干扰,待距敌约700米时再次下降回到瞄准线攻击。
以采用串联装药破甲战斗部的RK-2S为例,该弹药在破坏敌方爆炸式反应装甲后,破甲深度为800毫米。另外,「斯图格纳-P」导弹的高爆破片战斗部内部有600枚破片,同时具备60毫米的穿甲能力,能对敌方的轻装车辆、人员构成威胁。
「斯图格纳-P」导弹采用的发射架分高、低两款,其旋转、俯仰为电力驱动,最大俯仰角-7度至27度;方向角左右各1度。俯仰转速0.02度至1度/秒,方向转速为0.02度至2度/秒。除架设在地面外,导弹也能装在一系列全地形车上以提升机动性。
「斯图格纳-P」导弹弹药性能一览
制导与遥控系统
「斯图格纳-P」导弹采用的PN-1型制导系统,由乌克兰的伊久姆仪器制造厂生产,包括观瞄、控制及电路系统。其观瞄系统自带电视摄像仪,夜间或恶劣天气时,可外接英制「SLX-Hawk」或土耳其制「EYELR-S」型热成像仪,形成白光/红外双通道。白光通道为2和4倍放大倍率,微光通道有8和16倍放大倍率。
乌克兰国民警卫队正在熟悉「斯图格纳-P」,可见其车载风格瞄准装置。
开机后,「斯图格纳-P」对敌方坦克大小的目标最大探测距离均为6.5千米,识别距离2.5千米。控制系统先向目标射出激光,光束中心线与观瞄系统瞄准线重合后,导弹尾部的接收器接收到激光信号,测出导弹偏离瞄准线的方向、大小,通过方向舵控制指令。随后,控制导弹沿着光束中心线(即瞄准线)飞行直至撞击目标,光程误差不会超过30厘米。整个电路系统由电子无线电元件组成,主要控制点火弹药、发射筒冷却系统等部件的电压。
「斯图格纳-P」导弹的遥控系统外观酷似一台笔记本电脑,型号PDU-215。上部为12英寸液晶屏幕,用于显示电视/热成像画面。下部则由操纵杆、电池、按钮及电缆插座构成。射手能通过遥控单元实现测距、观瞄、发射、切换跟踪模式或画面等操作。
「斯图格纳-P」整套系统
「斯图格纳-P」反坦克导弹,实战中是不会离导弹这么近的,电缆都在地上盘着。
使用跟踪模式时,射手既可采用操纵杆手动跟踪,也可采用电视制导自动跟踪。遥控单元是用控制器的局域网总线电缆,和制导弹药相连。每根电缆长度50米,可多根相连,保证射手能在远离发射筒的安全场所内实现观瞄、发射的同时,也可以同时操作多个发射筒,对同一目标发起连续攻击。
乌军射手正在工事内遥控操作「斯图格纳-P」导弹
衍生型号
目前,「斯图格纳-P」导弹有三种衍生型号:「胡蜂」、「护身符」及「塞尔达」。
「胡蜂」反坦克导弹是白俄罗斯、乌克兰两国以「斯基泰人」导弹为基础开发的国产改进型。其制导系统为白俄罗斯「轴承」设计局开发的PN-S型。另有双联装的「大黄蜂-D」及四联装的「大黄蜂-M」等多款型号。该武器基于「斯图格纳-P」导弹改进而来,整个系统展开不到2分钟。它所使用的P-2B系列导弹射程增至7500米,无需做任何修改便可适配不同战斗部。这也让该系统不仅能用于反坦克,还能作为步兵营级防御支援火力快速部署。
「护身符」则是「射线」局整合两枚「斯图格纳-P」导弹发射管及制导单元改进的遥控武器站。在车辆上可用遥控单元操作,能安装在BRDM-2、「诺瓦特」等轻装车辆上,进一步提升车辆的反装甲性能。
装有「护身符」遥控武器站的乌克兰BRDM-2装甲侦察车
「塞尔达」是土耳其军用电子工业公司整合两至四枚「斯基泰人」导弹发射管,搭配12.7毫米NSV重机枪、7.62毫米PK通用机枪改进的遥控武器站,由土耳其、乌克兰合资企业「黑海之盾」公司的设计,2020年初进入量产阶段,现已被卡塔尔等国军队采购。
图示:装有「塞尔达」遥控武器站的乌克兰「诺瓦特」装甲车。这种上装配有4枚「斯基泰人」导弹发射管,读者不难看出这种「师出」炮射导弹的导弹兵器有多么细长。
目前,使用的「斯图格纳-P」及外贸版本的「斯基泰人」导弹的国家,除乌克兰外,还包括:阿塞拜疆、埃及、格鲁吉亚、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在乌军中,「斯图格纳-P」已被配发给陆军正规部队、海军步兵、国民警卫队等单位。
服役情况
2014年顿巴斯冲突期间,防守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国际机场的乌克兰军队就曾对进攻的亲俄武装发射「斯图格纳-P」导弹。由于数量极少(总共仅有10具发射架与70枚导弹),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此次冲突后,乌军开始将该型导弹纳入己方重点国防项目。集中资金、技术大力发展,并对「射线」局不断追加采购订单,以求更多部队能列装。此外,乌军国防部还要求装备「斯图格纳-P」导弹的部队严格训练,并对能熟练操作该型导弹的官兵予以现金奖励。
「斯图格纳-P」导弹遥控器
在2015年至2022年年初的低烈度战事中,乌军将「斯图格纳-P」导弹作为精确制导武器,对频频来袭的顿巴斯亲俄武装实施反击。2022年1月,乌军士兵操作一枚「斯图格纳-P」导弹,成功击毁了一辆5600米外的亲俄武装卡车,打死2人,展现出了这款炮射导弹发展而来的兵器超越「标枪」导弹的射程优势。
2022年2月24日,俄军宣布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后,「斯图格纳-P」导弹迅速与另一款国产「海盗」导弹成为了抗击俄军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据悉,在冲突爆发前夕,乌军中的「斯图格纳-P」与「海盗」导弹总数约7000枚,不及部队所需的一半。因此,在战争爆发后,「射线」局迅速取消原先的外贸订单,将原定出口阿拉伯客户的「斯基泰人」导弹(即「斯图格纳-P」导弹的外贸版本)移交乌克兰军方,以弥补巨大的缺额。由于时间仓促,乌军部队在收到这些外贸型的「斯基泰人」导弹时,还发现不少遥控单元仍保留了阿拉伯语的用户界面。
俄乌冲突爆发前,在基辅阅兵式上向公众展示的「斯图格纳」导弹。
实战中,乌军会将部队「化整为零」,以3名兵组成反坦克小队,沿俄军车队的必经之路寻找有利地形架好导弹。仅露出发射筒、观瞄系统,射手则躲在50米开外的反斜面工事内,通过遥控单元监视道路动向。一旦俄军车队出现,射手会选择高价值目标(如自行高炮、火箭炮等)伺机发起攻击。
伏击完毕后,可视情况再装填弹药或撤出发射位。即便俄军能及时判断出导弹的发射位置,射手仍能在敌方的直射火力打击范围下幸存,及时脱离战斗。
靠着一系列「打冷枪」式的游击战法,乌军反坦克小组的战果不断升级。从最常见的油罐车、「乌拉尔」式卡车到俄制T-72主战坦克,甚至是TOS-1A自行火箭炮这样的高价值目标都曾被这种导弹击毁。
除了「打冷枪」外,乌军甚至能从5千米外向俄军目标发起进攻。如此距离下,俄军地面部队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对其做出反应。
另据乌克兰「防务新闻」报道,4月26日,乌军的「斯图格纳-P」导弹射手在伊久姆前线对一队俄军坦克发起攻击,连打4枚导弹,「点名」式地击毁了4辆目标坦克,并从容撤出战斗,整个过程仅用时3分钟。
除地面目标外,「斯图格纳-P」导弹还被乌军士兵用于对空射击。2022年4月5日,乌军第95空中突击旅的士兵操作一具该型导弹,成功打下了一架在乌林地上空盘旋的俄制卡-52武装直升机。
从技术角度上来说,「斯图格纳-P」导弹的确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大杀器」。但正如前文所述,要想把这款武器的威力发挥到极致,不经过长期训练显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