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种橡树造军舰」何以发生?知识结构老化跟不上技术进步

2024-10-02军事

1807年,西方世界的争霸时代,为打破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并防止法国得到丹麦舰队,英军占领厄勒海峡、炮轰哥本哈根,并抢走其60余艘舰船,丹麦海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为重建海军,丹麦政府先后种植了约90000棵橡树。橡木质地坚硬、韧性很好、耐海水腐蚀,自古以来就是建造风帆舰船的优良木材,西方的海军大舰常被称为「海军橡树」,英国皇家海军还有「HMS Royal Oak Battleship」(「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其缺点是成长缓慢,要150年才能长成栋梁之材。网传:2007年,丹麦自然局通知国防部,你们的橡树已准备好了。在信息时代,这种古老的海军笑话,一时传为笑柄。

事实上,这些丹麦的橡树是分期分批种植的,最早在1950年,丹麦林业部门就开始通知国防部:部分「海军橡树」已可供砍伐。其后,分别于1960、1990、2003年多次通知丹麦国防部:各批次的「海军橡树」都已成材。

在信息时代,谁还会用木材造军舰?如今,这批橡树中少部分被用于古代船只修复,大部分转换职能成为丹麦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受到保护。美国用这些橡木修复其国宝级木船Coronet(王冠号);丹麦的The Viking Ship Museum(维京船博物馆)也用了两棵;1964年在罗斯基勒湾出土的Skuldelev(斯库德列夫)3号维京船修复也使用了些「海军橡树」木材;Krigs museet(丹麦战争博物馆)地板材料也用了两棵「海军橡树」。此外,丹麦自然局官网上,还能查到Gribskov的「纳尔逊勋爵海军橡树」、Draved Forest的Skovkrukken(森林锅)」等已成为丹麦著名旅游景点的知名老橡树。

「海军橡树」

在现代语境中,「海军橡树」成为揶揄之词,形容那些看似高大上,如「凡尔赛体」般奢华矫情,但在科技和社会方面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老古董,所谓「贵族范儿」。即便不将此概念引申到社会学范畴,仅就海军专业而言,几乎所有主要海军大国强国,在历史上都曾走过类似「海军橡树」式严重弯路。

二战前的1920-1930年代,军国主义日本的海军产生了「战舰派」和「航空派」分歧。大多数日本海军高级将领都是「战舰派」,主张以传统的「大舰巨炮」战列舰决战作为海军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而「航空派」多是年轻、军阶较低的校、尉级军官,其代表人物军衔最高是当时仅任海军少将的山本五十六。这些较年轻的少壮派军官认为:在航空时代,飞机和制空权才是未来战争的主打方向,巨大、昂贵、笨重、慢速的巨型水面战舰,在战机面前就是活靶子。

日本「偷袭珍珠港」实战证明:空中打击的战术理念更符合战争实际需求。但日本海军的高层将领,甚至直到第二年的「中途岛海战」,仍未能完全适应航空母舰作为现代海战主宰的理念。日军「联合舰队」的作战计划,错误地分散了航母战力,以战列舰为主战舰队,滞后于南云忠一的航母「机动部队」后方数百海里。因此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利用为战列舰编队护航的巡洋舰、驱逐舰等防空火力。而当时已升至海军大将的山本,似乎已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没有对这个不合理的作战计划提出根本性修改意见。当然,幸亏日本军阀高层所犯的战略性错误,否则在最终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中,还不知要多付出多少鲜血代价?

纳粹德国倾尽国力造战列舰、战列巡洋舰

无独有偶,纳粹德国也犯了类似军国日本的「海军橡树」式错误。一战后的「魏玛德国」,面对军事战败和经济崩溃的局面,以雷德尔海军元帅为代表的德国海军将领,仍坚持古老海战思维,在国力已大不如前、且严重缺乏备战时间的不利态势下,仍坚持古典主义大舰巨炮,倾尽国力建造「Bismarck-Klasse」「Scharnhorst-Klasse」等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希特勒对海军一窍不通,他看不出雷德尔元帅的海军建设思想有什么问题。

二战爆发后,1940年5月,英国仓促组建「战时内阁」,皇家海军向丘吉尔汇报:德军的俯冲轰炸机威胁严重,主力舰不敢进入狭窄而难以机动的英吉利海峡,假如此时纳粹德军以超过500艘小型快艇一窝蜂冲向英国海岸,皇家海军无能为力,岸防作战不得不由皇家空军和陆军来承担。

当时英国陆军经法国战场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几乎全军垮掉。皇家空军当时仅剩几百架战机,全都被纠缠在对德国空军的「不列颠空战」之中,根本无力阻止可能发生的德军快艇群冲过海峡的可怕情景。情急之下,丘吉尔和英军将领甚至制定了阴暗的计划:万一德军登陆,就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连德军带英国南部百姓一起熏死。

而英国的国运,很大程度拜纳粹德国的海军战略失误所赐。由于战前德国集中于战列舰等大型「海军橡树」建设,德国海军在当时既没有足够潜艇,也缺乏足够快艇,无法组织起数百艘、上千艘快艇,沿着数百公里长的英吉利海峡发动蜂群般的登陆作战。

实际上,对急于发动侵略战争的纳粹德国而言,最有效的海军扩军备战思路是:空、潜、快。放弃古老「大舰巨炮」贵族骑士式正规大海战思路,利用20世纪初刚刚兴起或刚成熟不久的科技:飞机、潜艇、鱼雷、柴油机、焊接技术、无线电通信、雷达等等,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在传统的皇家海军难以在狭窄海峡发挥这种软肋上。

在当时,建造1艘战列舰的费用,能装备2个装甲师,或近3000架战机。如果把花费在昂贵且过时科技上的费用,用来建造小型廉价的快艇、潜艇、俯冲轰炸机,不但能赢得「不列颠空战」,且在数千架「斯图卡」轰炸机掩护下,上千艘快艇运送德军在英伦南部抢滩登陆,英国王室大概率得被迫撤往加拿大避难。

万幸的是,纳粹德国在实力不济、时间不足的情况下,没有采取真正切实可行的战备方针,却像军国日本那样霸王硬上弓「栽种」钢铁「海军橡树」。

美国无心插柳柳成荫

其实,在反法西斯阵营里,美国海军当时的战略思想,也是建造以「大舰巨炮」为主的战列舰队,与日本海军进行「海军橡树」对「海军橡树」的大舰队舰炮决战。只不过因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海军打得太惨了:8艘战列舰被击沉和击伤,在有限的战争时间内,美国人实在没有足够财力去培育钢铁「海军橡树」。只好退而求其次,依靠在当时成本低、建造快的航空母舰,对抗日军。在二战时代,大型舰队航母仅相当于战列舰半价,中小型航母造价仅相当于战列舰1/3,轻型护航航母造价不到战列舰1/5,且船台占用时间要短得多。

没想到,集成现代科技进步的航空母舰,比价格昂贵、外观威武、充满「凡尔赛体」古典贵族范儿的战列舰之战力强得多,最终打垮了日本海军。真可谓:有心「栽橡树」却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海军橡树」的发生机制

各海军大国都喜欢「种橡树」,很大原因在于军队「官大半级压死人」的等级森严传统。如上所述,无论是丹麦还是皇家海军、联合舰队、德国海军、俄国海军、美国海军,掌握决策权的都是高级将帅,从海军院校里的豆蔻年华莘莘学子,到肩膀上扛起令人眼花缭乱的星星杠杠,往往要近50年经历。19世纪中后期的西方海军学员,还在风帆时代向蒸汽时代过渡,50年后的1920年代,已经产生了飞机、潜艇、航母、无线电。同理,现代海军将帅,接受教育时还在使用拨盘电话,手机还没有发明,知识结构老化是常见的。

经典军事理论中,现代海军的最强战力,是航母打击群,这是在80多年前,二次大战时确立的海军基本战术原则。而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使航空母舰从二战时代的成本相对可控、效费比很高、建造较快的舰艇,发展成为极端昂贵、复杂、(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需倾国之力建造维护,已经有些「凡尔赛体」式「海军橡树」之嫌。它是否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很多更加年轻的海军校、尉级军官,已经对这个问题产生了质疑。

其实,美国官方和军方的部分将领和高官,对上述质疑也心存忐忑。美国的顶层精英,非常担心「科技奇点」:某种改变人类科技树走向、非线性发展、逆向思维、代差性的科学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降维式打击颠覆性改变海战原则,将美国倾尽举国之力建造的十几个航母战斗群一下淘汰进历史故纸堆。

1970年代开始,美国海军就始终存在着相当大声量的质疑航母有效性的声音。虽然在海军学院里无法通过军事理论推演,证实或证伪这些异类观点。但是,出于对历史教训的警惕与反思,作为对「海军橡树」传统思维之警惕,质疑与批评的声音有其存在的价值。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美逸君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