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炮击金门:中美对峙背后的历史与战略

2024-01-08军事

近期朝鲜突然密集发射海岸炮,颇有当年我军「炮击金门」的历史风范,但仅仅只是一点点像,朝鲜区区几百颗的炮弹量,这样的炮击规模,还远远无法和我军「炮击金门」相提并论。无论是战略意义还是军事力量,都远不如当年我军「炮击金门」的巨大影响力。

翻开历史,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金门岛突然响起阵阵「雷鸣」,随后就是岛上被炸得四处开花,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对盘踞在金门的国军进行大规模炮击作战,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炮击金门」。这是当时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紧张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对抗局势的重要节点。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国军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加强对台军事援助。而台湾地区的国军在美国的庇护下,不断对中国大陆沿海进行扰乱破坏。从1953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国军实施了一系列的惩罚性炮击。而到了1958年夏季,中东地区的驱赶亲美力量的风暴掀起,中国伟人抓住时机,对「炮击金门」作战作出了决策部署。

这次作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打击、83次中小规模打击和上千次零星炮击,将金门封锁起来。其中,8月23日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大规模炮击,发射炮弹2.92万发,一举摧毁了大批国军的军用设施,并导致600余人伤亡,其中包括国民军中将以下的高级官兵。

第二阶段从10月6日宣布暂停炮击开始,进入了打打停停的阶段。美国为推行「两个中国」政策,要求国军从金门、马祖撤离,但蒋介石也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经过伟人的反复权衡,最终决定将金门、马祖留在蒋介石手中,以对抗美国隔离台湾的阴谋。

在此期间,我军先后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伟人亲自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命令】和【再告台湾同胞书】。这些文件在发表后,对于台海局势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标志着台海斗争从军事为主转向外交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关系逐渐缓和,1979年1月1日,福建前线部队停止对金门实弹炮击,仅进行宣传弹发射。这一事件标志着炮击金门阶段的结束。

炮击金门事件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关系、中美两国之间的争端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安全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通过炮击金门,中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其次,此次作战表明中国大陆有能力保卫自己的领土完整,并显示出中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此外,炮击金门也使得美国在对台政策上产生了思考,对两岸关系进行了调整。

炮击金门事件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对抗局势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炮击金门,中国大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坚定意志,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原则。而对于台海局势的演变以及中美关系的调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事件成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背景都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朝鲜在东、西海岸的炮击威慑力,只不过是浮萍撼树,影响力并不大,韩美依然大规模军演来进一步激怒朝鲜,对此朝鲜方面也是没有办法的。毕竟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摆在那里,朝鲜这点炮声远不如我军当年的「炮击金门」。一代伟人的高瞻远瞩和胸襟胆魄,岂是一名80后朝鲜人所能模仿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