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在国际组织实习,是种怎样的体验

2024-09-07国际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作者 职首旭
今年暑假,我有幸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WIPO中国)实习,亲身体验了国际组织的工作氛围,收获颇丰。这段经历无疑将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整理2024年的科技集群评估报告档案,从中我认识到,WIPO及其中国办事处不仅致力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积极推动全球创新事业的发展。WIPO不仅致力于解决过去的创新难题,也在利用新兴技术赋能知识产权的注册、管理和保护。这些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WIPO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所说的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一座知识财富的金矿」。
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我国已有26个科技集群跻身世界百强,这表明我国在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激励我们这些青年学子积极拥抱新技术,勇敢面对挑战,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在关乎国家未来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实习期间,我还遇到了由外交学院、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和北京吴建民公益基金会共同组织的「腾飞计划-阶梯训练营」访学团。让我惊喜的是,访学团的领队老师和带队实习生正是我之前参加「走进联合国」杰出青年计划访学团时的同伴。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了去年随团访问瑞士和法国的那些日子,我们参观了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以及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等地。通过与各使团和联合国机构的交流,我了解了联合国的运行机制、多边外交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前辈们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所做的不懈努力。各使团对我们此次访学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和关怀,让我们在万里之外的欧洲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也真切领悟了老一辈外交家的智慧,感受到了他们对我们寄予的殷切期望。
我国的多边外交历程充满了荣耀与挑战。当前的国际多边外交环境愈发复杂,我们面临着日益增加、日益艰险的外交问题。记得一次,在与青年外交官们的座谈中,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经历的「刀光剑影」,特别是在日内瓦这样一座看似平静的城市里,外交官们如何站在外交一线,在与不同国际组织、国家、地区的相互交融中,在不同领域讲述中国故事,理解、运用,甚至改变现有规则,来捍卫、维护我们的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在我提问时的回答。在回答「在外交中,如何正确、得体地处理与我们相关的负面问题」这一提问时,陈旭大使教导我们要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从有利于我们的角度分析、比较、论证,以达到缓解和阻止对方进一步攻击的目的。他还建议有志从事外交事业的年轻人,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主动,关注身边人和身边事;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外交场合,都应以最温和的语言、最积极的态度来表达最坚定的观点。
外交官常常将多边外交场合比喻为「战场」。面对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保持冷静和耐心至关重要,外交官必需用灵活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坚守立场。我了解到,外交工作不仅要求适应各种国际组织、会议和双边会晤的环境,还要求迅速适应多元文化,并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外交官肩负着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必须善于利用媒体和其他渠道,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传播国家的价值观、政策立场和发展成就,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在一线,在战斗」。尽管日内瓦平静祥和,没有战场上的烽火与硝烟,但各国代表为捍卫国家利益而展开的竞争同样激烈。通过这次近距离的观察,我深刻体会到,国际组织发布的每一项决议、每一个草案,乃至每一条附录条款的背后,都凝聚着一线外交官的心血。
访学期间,我们还参观了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各个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走访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时,总干事塔蒂亚娜·瓦罗瓦亚女士为我们讲解了该机构如何与成员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危机。她表示,年轻一代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力量,在建设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走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副总干事曲星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从「国际公务员」的视角介绍了该组织的具体工作内容。他指出,当前国际组织中中国籍职员的比例较低,并鼓励我们未来能够进入这些组织实习或工作。
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在非政府组织层面,有些国家拥有多达413家非政府组织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的活动,而我国仅有5家,这意味着在多边外交事务中,我们的外交官有时不得不进行「非对称外交」,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由此我认识到,青年学生在职业规划时应该有更加多元化的思维,在国际组织实习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是实习还是实践,此次访学都让我受益良多,深刻理解了「外交无小事」的含义。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作者为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