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赢得独立战争后,美国这个新生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债务高企,同时工业体系也十分匮乏。
作为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大力倡导创建美国第一银行,以应对当时的危机。
这一决策在政府内部以及社会各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议,面临来自多个方面的阻力。
汉密尔顿是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力挽狂澜的?他的金融智慧又为美国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与机遇?
合众国第一银行的历史背景
合众国第一银行由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筹划建立,同时也是他落实其经济理念的核心平台。
在汉密尔顿的领导下,合众国第一银行成功履行了其职责,顺利完成了历史使命:整顿美国混乱的财政,重建国家信用,推动工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汉密尔顿在创立合众国第一银行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政府内部,以麦迪逊和杰斐逊为首的反对派对他进行了坚决抵制,掀起了一场关于「合宪与违宪」的激烈争论。同时,在美国社会中,他也遭到了农民和种植园主的强烈敌视,认为他象征着集权与腐败。
然而,汉密尔顿始终坚定不移,冷静应对、据理力辩。他不仅成功为合众国第一银行争取到了二十年的特许经营权,还确保了银行的顺利运作,取得了显著效益,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推动汉密尔顿坚定支持建立中央银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实的经济压力是最直接的动因;其次,英格兰银行的成功经验为其提供了启示;最后,莫里斯在北美银行的实践也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际的经济负担
尽管美国在独立战争中取得胜利,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这只是政治上的独立。新生的美国在经济方面依然依赖英国。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工业制成品的市场,自身尚未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制造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且进展十分不均衡。
在独立战争时期,各州政府因战争物资的需求,积极推动与军事相关的制造业发展。以康涅狄格州为例,1775年该州政府规定,每生产一挺机关枪将奖励一先令六便士,而每制造三千发子弹则可获得五先令的奖励。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制造业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因抵制英国商品而出现的市场空缺,得到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日用品的填补。这些国家的商人巧妙避开了英国的军舰和缉私船,将美国人日常所需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至美国。
因此,美国各州政府对发展与日常生活用品相关的制造业并不十分迫切。
更为严重的是,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欧洲制造的商品依赖依然丝毫未减。与此同时,英国商品重新进入市场,导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对外贸易逆差。更令人不安的是,美国人仍然需要欧洲的商品,尤其是他们已经长期习惯使用的英国制成品。
这些商品的需求极为迫切,以至于1784年进口的商品总值高达三千七百万英镑,而出口的商品仅有七十五万英镑。这就表明,差额必须通过现金支付或依赖外国提供的信用工具来弥补。
另一方面,独立战争期间逐渐兴起的制造业和海外贸易,也遭遇了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挑战。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不再是英国的殖民地,欧洲的廉价工业品得以毫无阻碍地涌入美国市场,令美国在战争期间培育出的脆弱制造业因无法抵御这些低价商品的冲击而遭到摧毁。
英国凭借其海上优势,企图打击美国的海外贸易。早在1783年,英国便颁布了【航运法令】,规定只有由英国建造并由英国海员操控的船只才被允许进入西印度群岛的港口,同时对驶往英国其他港口的美国船只征收高额关税。
1786年颁布的另一项法令更加严苛,试图阻止美国船只冒用虚假身份进行登记。紧接着,1787年又出台了一项法令,禁止美国货物经由外国岛屿运入英国。这些政策使得新英格兰的渔业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遭受重创,难以恢复元气。
英国撤离后,其他欧洲国家纷纷对美国虎视眈眈。西班牙不仅占领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片领土以及东西佛罗里达,还封锁了密西西比河,禁止美国船只通行新奥尔良。
美国独立战争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钱」。美国反对英国税收并非基于某种信仰,而是因为他们已经享受到了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独立战争的起因与最终的困境,始终围绕着「钱」展开。
实际上,「战争的全部费用,折合黄金大约仅为一千零四十万美元」,这笔资金并非难以筹集。
然而,无论是大陆会议还是邦联国会,都没有向各州征税的权力,因此缺乏财政收入,致使筹集战争资金成为美国独立战争中最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殖民地的人民对任何形式的税收都充满憎恨,绝不会轻易向政府缴纳税款;另一方面,邦联国会软弱无力,只能向各州请求资金,却既无法强制各州缴纳,也没有能力确保资金到位。
「由于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未能有效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抗战,也未能妥善组织战时经济,导致战争被迫持续长达八年。」
战争初期,大陆会议于1775年6月22日发行了价值200万美元的信用券,规定各州可根据人口比例随时在各地兑换成西班牙银币。
从此,大陆会议开始发行一种名为「大陆币」(Continentals)的纸钞,用以支付战争期间的物资和服务费用。这种钞票原本计划通过财政税收兑换成正币(specie)。
「在1780年之前,这种纸币几乎是战争开支的唯一支付手段。自1775年6月至1779年12月,大陆会议累计发行了42批货币,总金额高达1.9155亿美元。」
1779年是货币发行的高峰期,当年共计发行了14次,发行总额高达1.4亿美元。然而,这些纸币并没有任何财产作为保障,其最终价值取决于战争的胜负以及各州是否愿意将其兑换为硬币。因此,纸币很快就贬值了。
大陆币与正币最初的兑换比例为1:1,然而到了1777年初,这一比价变为3:1。到1778年年底,兑换比例进一步扩大至10:1,1779年发行达到顶峰时,比例已飙升至50:1。到了1781年1月,兑换比价降至最低点,达到100:1。1780年,各州被要求征税,并按40大陆币兑换1银元的汇率进行兑换。
随后,大陆会议发行了一种新货币,并以20比1的比例在各州兑换旧货币。而那些未能及时兑换的旧货币最终贬值至约1000比1的程度,由此诞生了美国历史上的一句俗语:「还不如大陆币值钱。」
1871年的物价水平暴涨至战前的185倍,「1781年时,一双鞋的价格高达100美元纸币,一磅茶叶要价90美元,一筒面粉更是高达1575美元」。
汉密尔顿通过研究,将国家现有的战争债务归纳为三类:其中第一类为美国对外国政府及投资者的欠款,主要包括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私人银行的约11,700,000美元的债务。
第二类债务是中央政府对本国商人、士兵和持有革命券者的欠款,总额约为27,000,000美元;第三类则是州政府的类似债务,总计约25,000,000美元。
1776年至1782年间,大陆会议共借入约6360万美元的内债。此外,1777年至1783年期间,外债总额达7800万美元,其中法国提供了6400万美元,荷兰借出1300万美元,西班牙则贡献了174,017美元,借款的利息约为4%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