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上周多家美国媒体披露了拜登政府拟就中国电动汽车采取强硬措施的消息,称此举是出于所谓的「国家安全」之名,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征收高达100%的关税,并考虑向医疗器械等商品征收新的关税。预计一旦实施新关税,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对美出口造成巨大影响。不过,美方也表示已做好应对「反制」的准备,可能会对中国出口的汽车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与去年情况类似,最终的损失将由英特尔等芯片企业承担,而美国企业将承担其自身的亏损。
彭博社在11日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失去了竞争胆识」的文章,批评了拜登政府和美国汽车企业在面对中国竞争时的「畏缩」态度。文章指出,拜登政府早前推出了【通货膨胀削减法】,向美国汽车企业提供大额补贴,他们曾自信能在全球取得领先地位。然而,数据很快就给了拜登一个沉重的打击——各大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例如特斯拉计划裁员10%,通用汽车的年度财报难看,福特宣布削减120亿美元的电动车支出计划等。尽管获得政府补贴,但企业看起来仍然十分疲软。
美国现在必须面对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挑战,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成功转型让人印象深刻,几乎可以称之为无缝衔接新领域。再加上成本和供应链整合的问题,即使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也难以保持竞争力。最终,美国选择了不与中国正面交锋,而是以一个几乎无法服人的「安全」理由将对华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至100%,如今美国似乎选择了回避现实,而车企们对于能源转型更是视之为一场噩梦,对中国的竞争感到十分不安。
分析指出,拜登之所以选择「避战」,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如果国门敞开,车企可能会因此遭受重创。首先,美国近年来一直试图降低供应链成本,将电车部件转移到墨西哥、拉美和亚洲国家,但至今未能实现;其次,早些年车企已经开始受到美国设立的「高关税」环境的影响,导致美国汽车市场缺乏竞争对手,然而,这一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异化,就像是鸟儿失去了翅膀一样奇怪。第三,政府和资本家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车企害怕与中国直接对抗,因此求助于政客。而政客则直接为其提供便利,将外部威胁拒之门外,这形成了一个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有匿名消息人士透露,福特汽车在第一季度每售出一辆电动汽车就亏损超过10万美元。有美国媒体对这一数字提出了严重质疑,称其「缺乏真实性」,并指出可能是旨在施压拜登政府的手段。这一情况表明,美国汽车制造企业的文化已经转变为对变革的恐惧,特别是在面临挑战时更加谨小慎微。有评论指出:「不要忘记欧洲光伏产业是如何在舒适区逐渐‘消亡’的。在2011年,中国和欧洲的发展水平几乎持平,但当中国光伏企业占据领先地位进入欧洲市场时,欧盟迅速采取关税措施关闭了大门。六年后,当中国太阳能企业重新打开大门时,欧盟内部的光伏公司却仍停留在过去,他们生产的产品已经失去了全球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