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吸引外资上的困境,引人深思。尽管莫迪政府曾经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抱有态度谨慎,但面对外资减少和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印度开始有条件地开放对中国资本的准入。多年来,印度一直希望提升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梦想成为制造业强国。然而,近年来的数据却透露出印度在这一愿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起初,印度确实看到了希望。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开始考虑将产能转移,印度被认为是理想的替代对象。许多美企也确实将部分产能搬到了印度。再加上莫迪政府积极与西方国家接触,美国等表示愿意加大对印度的投资。看似前景光明的印度,似乎即将迎来经济的腾飞。但事实证明,这个梦想并没有如期实现。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4年之间,来自美国的投资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外国直接投资也从420亿美元降至265亿美元。这一数据让人不禁感到震惊,莫迪政府被认为在吸引外资方面被西方国家「忽悠」了一通。美国和欧洲虽然口头上表示会增加对印度的投资,但实情却是,外国企业对印度市场的兴趣并不高涨。
印度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在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效率上并不占优势。企业青睐那些劳动力更便宜、生产效率更高的国家。此外,印度的审批流程繁琐且法规复杂,这些都无疑增加了企业进入市场的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了投资吸引力。低端产业纷纷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一些在印度建厂的海外企业遇到阻力后,要么回到中国继续发展,要么在中国扩大产能。中国不断走向高端制造业之路,产业链整体升级,吸引了更多的外资,而印度却在这些国际竞争中黯然失色。
印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印度政府此前加强了对邻国投资的审查,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使许多潜在投资者感到犹豫。尽管政府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交通网络、电力供应和数字连接等方面依旧存在短板,这些都影响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此外,印度劳动力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虽然年轻人口众多,但在高科技时代,仅靠身体强壮并不能成为优势。一些企业在印度投资后很快感到失望,这自然会影响那些尚未投资企业的决策。
面对外资锐减的现状,印度不得不寻求来自中国的投资。尽管中印两国在政治上存在诸多分歧,但在经济利益上却有明显的互补性。对于中国而言,向印度投资不仅能扩展市场,还能降低成本,提高全球竞争力。中国企业在技术、资金和市场经验上拥有显著优势,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印度市场。印度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中印经济合作依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印度在吸引外资和发展制造业方面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外部,还有许多内部因素的制约。尽管拥有广阔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以及劳动力素质的问题,使外资对印度望而却步。相比之下,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和强化全球供应链地位,有效吸引了更多外资。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印度主动有条件地引入中国投资,期望借助中国的优势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是一种务实的选择,也显示出印度在全球经济格局下的策略调整。希望未来的印度能找到更好的路径,真正实现其制造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