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31日报道(文/廖思维)米拉多铜矿位于「赤道之国」厄瓜多尔南部萨莫拉-钦奇佩省,邻近秘鲁,深处亚马孙雨林之中,是厄瓜多尔规模最大的露天铜矿。该铜矿由铜陵有色集团与中国铁建集团共同出资建设,2015年12月开工,2019年7月建成投产,投产后年采选矿石规模达2000万吨。
记者日前从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出发,乘飞机前往该国第三大城市昆卡,再转乘汽车,穿越安第斯山脉和一众河流,行驶约4小时后终于抵达米拉多铜矿所在的通代梅镇。随着汽车缓缓驶入雨林深处,一座巨大的现代化矿山映入眼帘,绿底白字的标语上写着「欢迎来到米拉多铜矿」。
当地居民找到致富之路
不同于矿山给人留下的沟壑纵横的刻板印象,在米拉多铜矿营区,红白相间的房舍整齐排列,交错纵横的小径绿意盎然,珍奇鸟类的鸣叫在山林间回荡。为保护开采区域内的动植物,营区不远处修建了一处占地超过30公顷的植物园,内部配备动物救助站、有机垃圾堆肥区、喷播草种实验和晾晒区等。据介绍,采矿前,要把开采区的植物移栽至植物园中进行保护,待植物园中的草种成熟,它们会被均匀喷播至开采边坡,用于防止水土流失。
米拉多铜矿总裁朱学胜告诉记者,开采出来的矿石经破碎、研磨、浮选、脱水等程序后,最终会以铜精砂的形式包装成袋,跨越大洋运输回国。自2019年7月投产以来,米拉多铜矿已累计生产约45万吨铜金属、约7.5吨金、约110吨银,全面实现达产达标。
随着一袋袋精砂运往港口,当地居民也一批批走向富裕,米拉多铜矿生产活动直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铜矿人力资源部经理弗朗西斯科·弗莱雷告诉记者,目前铜矿直接就业人员接近5000人,其中约97%的员工为厄瓜多尔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通代梅镇本地居民。
阿方索·希门尼斯就是因矿致富的「幸运儿」之一。2016年机械专业毕业后,希门尼斯曾在一家当地企业担任管理员,2018年入职米拉多铜矿后成为机械工,经过多年锻炼,不久前已升任维修车间副主任。「车间很多设备是中国制造,刚来时因为不懂中文无法入手,每当遇到语言和技术难题时,中国同事总会耐心指导我。」希门尼斯说,平日里他与中国同事总以「家人」相称。
希门尼斯住在离米拉多铜矿约一小时车程的一个小镇,那里交通闭塞,人口稀少。「因为待遇不错,去年我在基多买了一套公寓。」希门尼斯笑着说,以前他从未想过能在首都生活。
米拉多铜矿周边有十个社区,土著居民舒阿尔人世代居住于此。穿越成片的香蕉林和玉米地,记者抵达位于雨林深处的米拉多社区。「十年前,社区通往外界的通道仅有一条土路,雨林降雨量大,道路常年泥泞难行。」社区主席佩德罗·萨宁比亚说。米拉多铜矿建成后,土路变公路,饮水、供电、互联网等设施一应俱全,社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位置偏僻、环境复杂,米拉多社区居民长期以来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居民种植香蕉、玉米、木薯等作物,采摘后运往市里售卖,再购买大米、食用油以及各种生活用品。2010年,社区居民家庭年收入仅有100美元左右。「以往农作物一年才获收成,在铜矿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现在一年能收获两次了。」萨宁比亚说,如今社区家庭还养殖鸡、鸭、罗非鱼等,出售给米拉多铜矿后,月收入远超以往一年的水平。
「被遗忘的小镇」热闹起来
米拉多铜矿产出的铜精砂经卡车运往300多公里外的马查拉港口装运,其中超过一半的卡车由「通代梅货运公司」运营。记者走访这家公司时,只见装载着近30吨货物的重型卡车接踵而至,稍作休整后便向镇外驶去。公司总经理玛丽亚·查查见证了通代梅这座「被遗忘的小镇」近十年来的变迁。
「以前,小镇在地图上只显示为一片绿色山林,没有名字。」查查回忆道,公司成立之初,也只有三辆卡车。如今,「通代梅货运公司」已与50多名会员建立合作关系,运营卡车超过100辆。「我从未想过生活会有如此大的转变,更想不到一座铜矿竟将这么多人的命运联系起来。」查查说。
镇长爱迪生·梅尔昌向记者介绍说,米拉多铜矿建成前,通代梅镇常住人口仅有300多人,如今镇上常住居民已超过1500人。
2023年11月,通代梅尾矿库加高详细设计获厄瓜多尔政府批准;今年8月15日,岩土实验室启用,工程质量和矿山重要设施安全性得到保障;2025年7月,二期扩建项目将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