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美财长耶伦卸任前,想再「吃一次中餐」,她能否能被中方邀约?

2024-09-11国际

最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政府换届后她可能会辞职,而在卸任后,她的一个重要「愿望」是再次访问中国。可以看出,耶伦仍希望「尽职尽责」,毕竟距离她上一次访华已不足五个月,当时她对中餐情有独钟。因此,这次若能成行,预计也会尝试各种美味的中国料理。不过话说回来,即便耶伦表达了这样的期望,她是否能够等到中方发出的邀请呢?

实际上,在美国的部长级官员中,耶伦访问中国的频率相对较高,甚至超过了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卿布林肯。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然而在处理中美外交问题上,布林肯并未发挥出明显建设性作用。例如,不久前他计划访华,但最终他的专机接连降落在越南和蒙古等邻近地区,以此试图影响中国的战略环境,同时还寻求与其他国家结盟。此外,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他也常常颠倒黑白,企图误导其他国家选择立场,对此我们表示坚决反对。

实际上,可以看出,布林肯在中美外交关系上并没有发挥太多作用,反而是78岁的美国财政部长为了促进中美关系频繁奔走。

主要原因很简单,实际上美国与中国的谈判并非出于对中国利益的考虑,而是为了自身利益着想。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来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因此美国财长频繁访华,而非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卿布林肯。

这次耶伦的「期望」显然是希望再次访华,看来她此行也肩负着某种使命。

根据彭博社和路透社的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论坛上表示,她可能会在总统拜登现任期满后于明年一月份辞去财长职务。不过,她尚未做出最终决定,具体情况还需视而定。此外,耶伦提到她希望在卸任前能对中国进行一次访问。这表明她渴望在中美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尽管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例如继续与中国保持沟通,但耶伦认为未来几个月将会非常繁忙。她表示自己有可能再次访华,并预计双方将安排互访。在耶伦看来,在美国政府换届之际,她仍有机会收到来自中国的访问邀请。

耶伦在谈及来中国的目的时,透露了一些细节。她认为中美在经济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双方应加强合作,例如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轻债务。她指出,若未来发生全球金融危机,中美之间建立有效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同时,她还强调,美国下届政府应该将改善与中国关系放在优先位置,不仅是高层人员,各级别间的交流同样重要。此外,耶伦警告称,如果缺乏及时沟通,两国紧张关系可能加剧,她希望能够克服这一困境。

因此,耶伦是否能接受中方的邀请,还需要根据她访华的正式性来判断。而对于这次耶伦提到的「解决沟通问题」等一系列空话,我们并不需要完全相信。

今年四月份,耶伦访问中国。在她此行期间,中美两国官员在多个层级和领域展开了深入交流。然而,她当时主要关注的是无中生有的「产能过剩」问题,并试图以「实力的地位」与中国进行对话,这让我们自然感到不悦。

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把产能和其他经济问题过度政治化或安全化违背了经济规律。这种做法不仅对本国的产业造成损害,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主张各国应坚持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经济原则,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以妥善解决经贸合作中的矛盾和分歧,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实际上,我们无需对耶伦在卸任前的最后一个愿望是否能够实现抱有过高的期待。

根据上述访谈的情况来看,美国通常派遣像耶伦这样的官员前往中国,然而在这类访问之后,双方往往不会达成重要协议。以往的多次尝试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做法存在矛盾。一方面,他们施加压力,要求他国遵循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机会主义,希望展开对话并寻找「弱点」。首先,美国常常一套说辞、另一套行为,其言行不一致。如果真心关心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应当采取切实行动。因此,从根本上讲,耶伦此次访华显示出美国强硬策略的不奏效,因此才转向机会主义。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热烈欢迎耶伦财长前来品尝我们的美食。她上一次访华时,首先在广州的著名餐馆「陶陶居」就餐。她身穿宽松的衣服,斜挎背包,看起来非常接地气。在那里,她尝试了烧酒、冰镇咕噜肉、一口酥豆腐、大虾饺以及红米肠等多款经典粤菜。为了更好地与当地民众互动,美国外交人员特意要求移除餐厅内的屏风。不久后,她又前往北京,选择了一家川菜馆品味水煮牛肉、麻婆豆腐和若干清淡蔬菜。当然,还有四川特色面食,包括四川凉面、川北凉粉、担担面及钟水饺。在中国之行结束时,她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家精酿啤酒餐厅点了一杯本土生产的精酿啤酒。

显而易见,上一次耶伦访华的旅程收获颇丰,品尝了许多中国美食。央视的报道中提到,「美国财长耶伦选择了正宗粤菜,并且巧妙地使用筷子。」由此可知,耶伦对中餐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她似乎相当喜欢这类食物。她自己也曾表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是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当地的美食和餐馆进行接触。

无论耶伦此次访华是否能够成行,我们都希望创造一个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的环境,以抓住任何可能出现的机会,发掘双方合作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