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际

泽连斯基害怕了,色厉内荏求绕,德法两国怒喷普京

2024-04-18国际

泽连斯基害怕了,色厉内荏求绕,德法两国怒喷普京

在面对莫斯科的恐怖袭击后,梅德韦杰夫,俄罗斯前总统兼现任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表态强硬,誓言将以同样的武力还击。他宣称要以死亡还击死亡,以恐怖回应恐怖,并直言威胁称,如果基辅当权者涉及主谋,他们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几小时之后,四名恐怖分子和七名帮凶全部被抓获。据称,他们正试图逃往乌克兰。随后,普京发表讲话,明确表示将彻底查明真相,并对策划和执行这一罪行的所有人进行惩处。

两名被捕的恐怖分子的落网显然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尽管俄乌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但俄罗斯一直都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并期望泽连斯基会在停火协议上签字。因此,尽管战线激烈,但泽连斯基本人一直表现得非常镇定。

然而,一旦牵涉到恐怖主义问题,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泽连斯基立即意识到自己将会成为全球公敌,舆论上会处于劣势。鉴于俄罗斯人可能会不择手段地对待他,他的生命岌岌可危。

因此,这一次,泽连斯基确实感到了恐惧。乌克兰国家通讯社迅速发布文章澄清:此次恐袭与乌克兰无关。

泽连斯基本人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看似坚定的视频,实际上却是软弱的辩解,指责普京是个无能之辈,他自己找不到真凶,却急于将责任推给乌克兰。

或许出于对国际社会的不信任,乌克兰战略传播和信息安全中心也发布了一份声明,澄清称俄罗斯官方指责乌克兰参与莫斯科恐袭的说法完全毫无根据,纯属诬蔑。声明中强调,乌克兰及其附属的抵抗组织只会采取常规手段对抗俄罗斯的侵略。

主要嫌疑人被指向普京本人,甚至声称自1999年车臣打击以来,普京一直在实施类似行动。

文章还提及:一群挥舞着自动步枪、携带炸药的枪手竟然能在如此重要的城市行动而无人察觉,这是否合理?

明显地,普京的目的是抹黑乌克兰,在俄罗斯国内煽动民众对乌克兰的歇斯底里反对,然后在国际舞台上以「联合反恐」的名义孤立乌克兰。

坦率地说,普京仅提及恐怖分子可能逃往乌克兰,并未指明乌克兰是幕后主使者。泽连斯基的反应似乎过于激动了一些。

然而,泽连斯基受到欺负还要受委屈的形象,在德法等国得到了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德国时代报的报道令人震惊,他们间接地暗示普京是恐袭的幕后,同时为恐怖分子辩护。并且以【视频显示恐袭嫌犯被残酷对待】为标题发布了政治版头条新闻,控诉俄罗斯人的残忍行为,包括将一名恐怖分子推倒在树林中,割下他的右耳部分塞入他的嘴中。

德国小编以一种同情的口吻写道:这些人被强迫进入一支严防死守的车队,他们都受到无期徒刑的威胁。

(难道这个小编没看到这些人是杀害了一百多人的恐怖分子吗?俄罗斯人对他们愤怒到了极点,让他们受点苦头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还要不要给他们一杯冰美式提提神?再来点马卡龙解解馋?然后问问他们:你幸福吗?

笔者小时候读尼采、黑格尔和美术生的书,一直觉得德国人的精神状态有点怪怪的,长大后,发现自己果然有名医之才。)

德国公民也纷纷向恐怖分子表达了同情之情。有人说:俄罗斯的安全部门已经沦落到了恐怖分子的水平,或者说,恐怖分子在俄罗斯已经根深蒂固了。

在指责俄罗斯人不尊重人权时,有人认为在独裁者统治下期望刺客遵守人权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些猜测认为俄罗斯可能并未抓到真正的罪犯:这起事件令人震惊,被捕的是真正的恐怖分子吗?还是随便找了个外国人作为替罪羊?然后进行残酷的刑讯逼供。

几乎没有人对恐怖分子提出指责,也鲜有人深入思考恐怖行为的根源及其动机。

法国媒体虽然也对普京进行谴责,但他们的报道更为客观。

【费加罗报】通过直播俄罗斯全国哀悼日的活动,并特别强调了教皇为恐怖袭击中的受害者祈祷的报道,展现了更加中立和平衡的态度。

【20分钟】也专注报道了俄罗斯国内的哀悼日活动,并引用了法新社提供的资料,详细解释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的立场。

相比德国的网络用户,法国的网络用户显得更加理性。一些人对遇难的平民表示哀悼,同时也对普京袭击的三战计划提出指责,并预测这场战争将没有赢家,而是所有人都将成为输家。

有声音指出,这种行为与入侵乌克兰并导致16万乌克兰平民丧生一样残忍,质疑普京的做法,并提出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的立场。

当然也有冷酷的声音声称,在俄罗斯人跳舞和享受音乐会的时候,他们的导弹却在撕裂乌克兰的天空。与俄政府过去发动的战争相比,这次袭击根本不算什么。

法国媒体借机进行在线调查,向公众询问:在莫斯科发生恐怖袭击后,您是否担心ISIS可能在欧洲展开恐怖袭击?

截至截稿时,共有170,179人参与了投票(包括我在内),其中81.08%表示感到担忧,而只有18.92%的人表示不害怕。

观察人士指出,由于法国多次遭受恐怖袭击,因此对这次事件更加敏感。法国人天生对伊斯兰族群存在恐惧心理,而伊斯兰国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进一步加深了法国人的担忧。这也导致法国人在这次事件中保持相对中立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