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电影

香港电影是怎么没的?由【上甘岭】说起

2024-10-24电影

战争片,这种类型极端不适合香港导演来拍!

他们的优势很明显:

刘伟强的【上甘岭】

一是节奏控制得很好,能保证情节跌宕起伏,看着不困;

二是视听元素给满,不是赏心悦目的画画,就是爆炸追逐激烈对抗;

三是百无禁忌,还能加一些插科打诨抑或讽刺影射;

这些是香港电影人那种师傅带徒弟带出来肌肉记忆,每个香港电影人都会。

但他们的缺点同样显著:

一是香港电影除了七十年代的邵氏/电懋是大厂制,之后的嘉禾/新艺城也是分解成一个个的工作室,其实就是小作坊,这种小作坊,即作不了大制作,也不能持久;

二是香港的导演,都是画匠,没有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学徒出身,徒弟延续师傅的技术,没想过创新,也没能力创新;

三是没文化,一点不考究,张冠李戴,粗制滥造。

「尽皆癫狂,尽皆过火」,是某个影评人对香港电影的精准描述。

曾经,凭着这些「癫狂」和「过火」,香港电影风靡东亚东南亚。

助推香港电影走出去的,是类型片。

徐克的【倩女幽魂】

确切说是武侠片、功夫片、警匪片、搞笑鬼片、赌片、风月片。

这里面,当然没有战争片,文艺片都没有。

这就是香港导演在大陆拍战争片或正剧总翻车的原因了。

节奏没问题,画面也没问题,甚至性格都没问题。

香港导演镜头下的将军,不看全局,只盯着局部。不说政治,只谈兄弟情义,这还是从张彻/吴宇森那里学来的。

两个将军交锋,香港导演会让他下马厮杀,因为马上的对决,香港电影的既往,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拳拳到肉的打法,他熟悉。

所经他们塑造出来的不是将军,而是某个帮派的头目。

几十万大军的冲突,拍得像黑社会打架一样可笑。

香港电影导演的格局,实在是太小了。

类型片塑造出来的导演,天然不适合【上甘岭】这样的战争片正剧。

当然了,香港电影的完蛋,并不能全赖环境,自己不成器也是原因之一。

刘伟强的【无间道】

一是成功过、自傲了,以为可以睥睨天下,于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

二是被资本入侵,而资本只关心大咖,成了大咖制,就产生不了新生代的电影人,看看我们熟悉的香港导演/演员的年龄就知道了;

三是大陆/台湾的电影崛起,持续给香港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源头断了。

香港只是个城市,居然诞生了自己的电影工业,本身就是个特殊情势下的特殊产物。

就如同它经济突飞猛进的背景,是大陆的封闭。

它之所以有电影工业,就是民国持续至五十年的政治动荡,是上海电影播迁的结果,像邵氏、长城、凤凰皆如此。

这么小的格局,造成它的电影工业的格式也很小。

上海电影背靠大陆拍摄的那种大电影,像【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在香港就丢掉了。

曾经,有那么几位天才的导演,如费穆、朱石麟,尝试拍些不一样的电影,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香港是商业发达的市民社会,小市欣赏不来典高和寡的艺术,也不喜欢那种宏大述事的电影。

于是,劣胜优汰,香港就剩下前述的类型片了。

李仁港的【见龙卸甲】

之前看过李仁港的【三国志之见龙卸甲】,单看故事还挺好的,唯独不像是在讲赵子龙,就是我说的原因。

所以,香港导演天然不适合拍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