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电影

等来了!年度亚洲最大爆款电影

2024-09-13电影

文| 韩梦想

2024年的印度电影可谓表现抢眼,【想象之光】代表印度三十年来首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评审团大奖,传记电影【冠军之路】延续了去年【12年级的失败】的成功,再次书写印度式励志故事。

【想象之光】(2024)

很显然,在当下,对于印度「只有歌舞片」的认知早就该被打破了。

6月上映的【因果报应】则让印度电影走得更远,它几乎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印度电影的优秀特质的基础上,再次推进、升级,以至于几乎成了印度本年度最吸引人眼球的电影。

【因果报应】

纵观2020年之后的世界影坛,几乎只有印度践行着「叙事复杂化」策略。

就像改进了简单叙事后的矫枉过正,如今,印度电影悬念越多、反转越多、情节越曲折、越出人意料,似乎就越能凸显导演才能和影片质量。

2021年的【较量2】和【杰伊·比姆】、2022年的【宿敌】和【误杀瞒天记2】、2023年的【瞒天劫】等都将印度电影带入了「无反转、不印度」的特定轨道中,印度电影的叙事密度也得到了普遍提升。

【瞒天劫】(2023)

【因果报应】将这样的传统进行到底,它依然坚持着当下印度电影的「反转叙事」和「揭秘快感」。

影片的前三分之一让人过于熟悉,有些拖沓,充斥着夸张配乐和歌舞蒙太奇转场,涉及到宗教元素和女性议题,介绍了性格执拗的男主人公马哈拉贾。

然而,正当你觉得有些无聊时,影片渐渐进入高能,利用复杂化叙事技巧强化了观众的观影快感。

这种复杂化首先在于非线性叙事,影片先用几场碎片化的戏制造出叙事上的裂痕,掩盖了某些事实,制造了理解上的「留白」,之后再次回到之前的场次时,观众便有了时序的秩序感,于是慢慢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因果报应】的这种处理并不算新奇,玩弄时间的技巧也绝对称不上是严谨高明,但本片好就好在十分准确地拿捏了节奏,在你感觉快要吐槽时,下一个陌生化场景便切入,容不得你半点思考。

打乱时间线的处理让本片最后的反转效果得以最大化的呈现,给观众带来「揭开谜底」震惊感。

除了乱序叙事,本片还非常合理的处理了双线交错的故事讲述,即使我们都知道最后一定是正反两方的1V1对决,影片还是很好的保留悬念,交错讲述当下的马哈拉贾和过去的赛尔瓦姆,让两个人物随着故事的进展,越来越产生联系,甚至产生更多父亲身份的重叠感。

【因果报应】甚至丰富了电影中交叉剪辑的使用范畴,如女儿回家遭到袭击一场,先用交叉剪辑马哈拉贾在警察局的画面,营造「同时发生」的错觉,再慢慢让观众感觉到时间差,让「情景再现」的真相具有更多的临场感。

此外,本片过硬的剪辑技巧还体现在诸多悬念感的营造上,如在警局马哈拉贾即将被目击者想起名字的一场,悬念效果堪称经典、规范,处理的异常出色。

除了延续反转逻辑和高密度叙事,【因果报应】还体现着2020年以后印度电影中的另一个潮流:复仇爽片模式。

2023年的【战士】、【帕坦】、【猛虎3】、【萨拉尔】几乎扎推出现,除了萨尔曼·汗、沙鲁克·汗等明星加持,更充斥着略显夸张离谱的剧情、浮夸的画风以及复仇故事加持的「爽感」动作场面。

这些电影作为「无脑爽片」的代名词带有强烈的快餐特质,将印度电影的娱乐化推向极致。

从这个意义上说,【因果报应】是这些「无脑爽片」的一次升级。为了强调爽感,影片神化了男主,至于他为什么年轻时温吞柔弱,年老时战斗力开挂,影片并没有想要讲清楚的意思,更没有【老男孩】里那种为了复仇苦练技能的铺垫,总之,神化就对了。

随着马哈拉贾陆续找到三个复仇对象,影片甚至有点「马哈拉贾除三害」的意味,一如【周处除三害】中的陈桂林,马哈拉贾在面对第一个强大的对手时,激发起了自己的原始本能,于是乎一发不可收拾,成为顶级强者。

影片中的动作段落充斥着纯粹的暴力宣泄,包含斩首这样的极端场面,暴力的实感在当下世界电影中都属于较为极端的。然而对比其他「无脑爽片」,本片中的暴力复仇由于对应着印度的社会现实又显得异常合理,这时的暴力其实更接近于「处刑」,由于代替了观众对社会中的抢劫、强奸等罪行进行惩罚,最直接的唤起了复仇的情感共鸣,比快餐电影更加落地。

包裹着复仇、反转等外衣的【因果报应】也触及到了印度当下社会的某种面向。【12年级的失败】向我们呈现了印度的官僚系统,然而这样的励志故事也在说明,印度政府,尤其是警察系统在慢慢变好,总有理想主义者在试图改变这个国家。

【因果报应】想说的则是,警察系统依然贪污腐败,在大量制造冤假错案,但在「复仇」这个问题上还是能分清大是大非的。

片中的警察甚至在结尾充当了马哈拉贾动用私刑的助手,全力配合他对罪犯斩首,这一情节出现时,影片的价值观已然颠覆,法治在暴力复仇面前也要让路,这不禁让人思考,当法律不足以限制犯罪时,私刑成了是一种最好的警示?

最后,本片的印度片名为【Maharaja】,是男主角马哈拉贾的名字而已,中文译名【因果报应】实在意译得太多。

或许,「因果报应」比较符合我们对这类复仇故事的理解,但联系结尾,这样的片名其实建构了另一套内在逻辑,这恰恰也是很多人吐槽的地方。为什么报应要在自己女儿身上?女儿难道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回归印度版片名,或许能回答这些问题。

虽然极度商业化,但对应当下印度的新闻,尤其是大量女性遭受强奸的案件,【因果报应】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问题,给出了宣泄式的解决方案和「恶有恶报」的社会警示,是有意义的。

片中依然反映出些许印度男权体系下的女性处境,但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女性可以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当老师,也不必被当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当片尾女儿宽恕了施暴者,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也许是影片给出的另一种回应。

我们不能指望【因果报应】这样的电影能改变什么,但也许从它开始,印度会出现更多的【炙热】、更多的【想象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