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唐诗品鉴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 【狂夫】

2024-07-27国风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定居于成都,在成都南门外的万里桥自己动手修建一座草堂安顿家人。相比于在关陇和中原的颠沛流离,这段时间对于杜甫来说是平稳的。

但是关于生活和生存,却一直是杜甫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他来到成都,有时任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以及蜀州刺史的高适帮衬,生活还过得去。

可以说杜甫是交到了好朋友,但另一方面,却也必须承认,这就是寄人篱下。

靠朋友供养的日子是不好过的,而且,朋友也会有自己的难处,供养不一定随时到位,所以生存问题和生活问题对于杜甫来说是无时无刻都在的压力。

杜甫将草堂建在万里桥西,门前浣花溪静静流过。在杜甫眼中,这百花潭、浣花溪,就如同古籍之中记载的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和古时诗人屈原有关。屈原被楚王贬谪后,怀着一肚子的委屈,在江边徜徉,偶遇一个渔夫,他和渔夫诉说:「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渔夫笑着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说的是自己独自清高,却受不白之冤。而渔夫却说,水既可以洗衣冠,也可以洗脚,清浊与否全看怎么用。

显然,两人是话不投机的。

那么杜甫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更接近屈原,还是更接近渔夫呢。

其实很复杂。

从表面意思看,可能是更接渔夫豁达的态度的。因为接下来,杜甫继续夸赞着万里桥、浣花溪一带的美景。

微风轻拂细竹,吹掉浮尘,光洁娟静,细雨滋润着粉红色的荷花,传出阵阵清香。

草堂周围的景色很优美。百花潭水荡涤着人的心神,沉浸在一片清新和宁静之中。

诗写到这里,透露的是沉浸和享受,有着一种「沧浪之水清兮」式的豁达。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活的压力就不存在了,拿着厚禄的故人不再搭理自己,书信断绝,这对于急需帮助的杜甫来说是很折磨的。杜甫的小儿子似乎没有吃饱的时候,满脸饥色,让人心疼。

这位断绝书信的厚禄之人会是谁,诗中没有提到,但是杜甫在诗中提到此事,说明他的生活因此受到了特别大的影响。

反过来讲,对于一个有胸怀、有志气的人来说,为什么要选择寄人篱下的生活呢?杜甫内心很矛盾,他说自己甘愿贫困,死后不介意去填沟壑,曝尸荒野。这是为什么呢?

在举家入川之前,杜甫曾写一首【立秋后题】,诗的最后说,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他决定舍弃官场,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

官不做,稳定的俸禄不拿,只是因为不愿意攀附权势,就让全家老小始终处于贫困和饥饿之中,自己宁愿接受别人救济,也不愿意当官。

所以,这不就是「狂」吗?

杜甫老了,他笑话自己是一个狂夫,没有最狂,只有更狂。

这里又回到「沧浪之水」的问题,杜甫内心之中还是有屈原的风骨,宁肯自己潦倒,甚至宁肯家人也被牵累,也不愿意附身权贵,趋炎附势。

杜甫曾有诗说李白: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杜甫认为李白的狂是装出来的,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官位,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哪怕穷困潦倒,也痴心不改。但李白又不愿意去逢迎权贵,只想快意不羁。因此,李白的选择如同在险恶的政治漩涡里走钢丝,难免会得罪权贵,而李白实在承受不起代价,所以只好装出狂放的样子,避免被权贵刁难。他的路走的实在太艰辛,太惊险。

而杜甫却宁愿穷困潦倒,也不愿逢迎权贵,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

两人在关系到尊严和人格的问题上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所以人生末期的遭遇,其实也大同小异。

举世皆浊我独清。

这就是「我独清」的代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