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张难先挥毫义卖赈灾

2024-08-09国风
张难先

进入梅雨季后,随着雨水的增多,长江流域和其他各大水系又进入了防汛期。近百年来,长江流域发生过多次特大洪峰,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为长江、汉江两江交汇之地,历史上曾多次饱受洪水的肆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汉地区的长江防汛截然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同胞、人民子弟兵的倾力支援下,取得了战胜1954年、1998年特大洪水的伟大胜利;但在政治腐败、官僚不作为的旧中国,长江水利常年失修,大堤屡屡溃决,武汉遭受过多次洪水的吞噬,仅20世纪30年代,武汉就经受过数次特大水灾,三镇沦为泽国,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惨不忍睹。近读辛亥元勋张难先写于1935年武汉水灾期间的一幅募赈义卖书法作品,让笔者感受到在那特殊的年代,一位革命志士、地方耆老爱乡爱民的拳拳之心。

张难先的这幅【行书节录东晋陶渊明诗】轴,纵179厘米,横45.5厘米,收藏于武汉博物馆。书法内容节选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拟古九首】第五首: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这首诗托言东方隐士,实则是诗人自吟,借以表达自己固穷守节的意志。张难先志气高洁,曾辞官归里隐居,他节录这首诗书写成轴,亦是自己的心灵写照。

张难先(1874—1968),号义痴,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辛亥革命元老、民主革命家、爱国进步人士,曾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土地厅厅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国民政府考试院铨叙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颇有清誉。张难先为湖北耆宿,与严立三、石瑛合称「荆楚三怪」,为配合武汉解放、防止国民党破坏城市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及常务委员会委员。2009年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荆楚英雄模范人物」。

张难先工诗词,善书画。这幅作品以破笔行书,每个字都结体古拙,蕴涵汉碑神韵,笔势如锥划沙,铁画银钩,枯笔飞白,遒曲飞动,劲健峭拔。这幅作品左下方钤白文「张难先印」、朱文「乙亥鄂灾募赈之作」二印。从「乙亥鄂灾募赈之作」钤印来看,这幅书法创作于1935年(农历乙亥年),记载了武汉近代抗洪史上的一件大事。1935年,继1931年武汉特大水灾后,武汉三镇又遭水灾。7月6日至9日,汉江中上游爆发数百年未见的超级洪水,席卷汉江下游,江汉平原53个县市受灾,有的浸泡在洪水中长达一个多月,造成数百万人受灾,十余万人被淹死。

汉江洪峰抵达武汉后,与同时发生的长江特大洪峰叠加,洪水宣泄不畅,防汛形势严峻。7月7日,武汉三镇被洪水围困,东西湖、月湖等大堤相继满溢。7月8日,汉口西郊的张公堤外,长丰南北两垸几乎同时崩溃,罗家墩、韩家墩、易家墩、陈家墩等处均被洪水淹没。7月14日,江汉关水位达27.58米,汉口、武昌濒于淹没,汉口数万市民涌上张公堤,挑土加固堤垸。据当时报纸报道,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亲自驾飞机在张公堤上作飞行表演,其高超的技术、精湛的表演,让堤上堤下的民众欢声雷动,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筑堤抗洪热情。武汉三镇中,汉阳灾情最为严重,三合里、月湖等多处堤坝决口,汉阳大部分地区被淹长达3月,逃出者仅以身免,全市受灾人口达20余万人。灾情发生后,国民政府卫生署组织巡回医疗队兼程前往灾区工作,汉口青年服务团携粮赴灾区赈济。

灾情期间,湖北省政府在汉口「血花世界」(今新民众乐园)组织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书法义卖赈灾大会。现场人头攒动,各界人士为赈灾纷纷慷慨解囊,掌声起伏,出场挥毫泼墨书写义卖作品的除了省府要员,还有辛亥耆宿张难先、李书城、范之杰、聂国清等擅长书法的社会名流,湖北省政府教育厅厅长程其保因事不能亲临会场,便派人送来一大堆书作,让赈灾大会的组织者代为义卖赈灾。

张难先书名素著,其书法在国民党内与于右任、谭延闿等齐名,武昌伏虎山刘静庵墓志、辛亥革命博物馆藏日知会碑文、东湖九女墩碑记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人获只字片纸,如获至宝,故张的义卖作品颇受人们欢迎。

张难先素性刚直,从不轻易与人作书,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曾拒绝上海大亨杜月笙的杜氏宗祠落成时的书匾之邀,并言:「决不为人补壁,决不为人守门户。」尽管如此,在这次为筹款筑堤、现场义卖的时刻,张难先不顾年事已高,毅然来到活动现场,布衫长髯,挥毫泼墨,或楷或隶,或行或草,一天下来手不停笔,乐此不疲。据参加过赈灾义卖活动的汉口巨商刘子敬的后人回忆,说张难先「手都写酸了」。每写完一幅作品,张难先都钤盖印章,这枚「乙亥鄂灾募赈之作」为其赈灾义卖而特意篆刻,也留下了一段可贵的佳话。

(作者:李笙清;单位:武汉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