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玄机揭秘:觉悟达人在「道」前展现何种境界?

2024-03-03国风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旷兮,其若谷。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析】古时候,精通道理的人总是展现出一种微妙而高深的境界,深奥得让人难以完全理解。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高深莫测,他们外表显得强大却内敛。就像是在寒冬中迈过一条河流,既谨慎又有准备,又或者像是充满了对周围世界的敬畏之情。他们的举止显得庄重而深刻,就像是拜客之礼,同时又散发着像冰释的那份涣散之感。他们广袤开阔,就如同一片大谷,内心却朴实无华,像是最朴素的木头。但同时也似乎有一种融合混杂的状态,如同混浊的水流。

谁能够在这种混浊的状态中保持清净,谁又能够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呢?谁能够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不过度追求,谁又能在动荡中保持持久?真正掌握这种道理的人,并不追求过多的充实和富足,正是因为他们不过分追求,才能将自己隐藏得深切,从而达到一种崭新的状态。

这篇文章描述了古代懂得道理的人所表现出的状态,他们深谙道义的广博和深邃,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跨越一条川流,又如同对周遭事物充满戒备。他们的姿态沉稳而充满威严,就像是接待贵宾,但内心又像是融化的冰雪。他们的广博就如同宽阔的山谷,朴素的品质就像是一株朴实的木本植物。但同时,他们也散发出一种混杂和浑浊的气息,就像是交织的水流。

谁能够在这种复杂的状态中保持清明,谁又能够在纷繁的环境中保持平和?谁能够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过分贪求,谁又能够在变动中保持持久的稳定?真正领悟这种道理的人,并不会过于追求事物的充实,正是因为他们不过分追求,才能将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从而达到崭新的状态。

在【菜根谭】里有这样一句话:

就算生活在狭小的斗室,只要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所有的烦恼和焦虑都会消失不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不会渴望华丽的建筑、壮丽的飞檐,或是用珍珠编织的帘子等奢华的装饰。

而当我们享受了三杯酒的美妙之后,内心会流露出纯真的情感。此时,弹琴于月下,吹笛于风中,仿佛进入了一片纯粹的境界,体验到独特的雅趣。

这才是真正的生活风景,心灵和外在事物不再相互干扰,没有那么多的牵绊和思虑。在这一刻,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老子】第十五章

在古代,那些真正通达道义的人,他们的境界微妙而玄妙,难以用言语诠释,深不可测。正因为无法被完全理解,所以他们表现得强大而从容自信。让我来试着将这些状态描述一下:

他们行事小心谨慎,就像在寒冬涉过一条川流。他们的态度谦逊,就好比在四面环邻的陌生地。他们的仪态端庄,就仿佛身处他人的家中作客。他们的气质宛如冰释融化,静静散去的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纯朴,犹如朴素的木头,无需修饰。他们的胸襟广阔,有如宽谷一般无限开阔。他们的形态浑厚,犹如浊水混杂,不拘一格。又有谁能通过混浊而达到宁静呢?只有在静谧中,才能逐渐清澈。

他们又怎样能在动荡中安稳持久呢?只有在恢弘的变化中,才能源源不断地崛起。

那些真正通达道义的人,永远不会沉溺于过多的欲望和贪婪。恰恰因为他们的心灵不被欲望充塞,所以能够披荆斩棘,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句「敝而新成」,不同版本可能会有出入。无论如何,这句话传达了一个含义,那就是真正通达道义的人,无论是不是得到满足,都能持续改善和进步。

在这里,你要引起注意,老子的意思是说:那些真正通达道义的人,你可能辨认不出来。所以,那些看似修行很深,散发着得道者气质的人,很有可能大多只是表面的「装扮」。虽然称他们为「骗子」有些过于严厉,但这些人很有可能并非真正的得道者。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就好比冬天河水结冰,如果你要在上面行走,需要极其小心,一步一步地前进,提防可能的危险。刚搬到一个新地方,与四邻交往时,要保持谨慎,不要冒然得罪人。得道者的行为就如同这样,谨慎而小心,与我们想象中的豁达自信截然不同。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想象一下去别人家做客时的态度,我们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愿做出格的事情。而冰在融化时,会逐渐变得宽松,缓慢地融化。得道者的举止和态度也如此,庄重而不凡。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木头是最质朴的,没有经过雕琢的修饰,山谷是最广袤开阔的,回荡着广阔的回声。得道者的内在和外表都如此朴实,就像木头一样自然,又如山谷般深远。最后一句是:

「浑兮其若浊。」这里的「浑」与「混」相同,看上去杂乱无章,像是浑浊的水一样。这句话可能很难理解,得道的人可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外貌和特质,有时像低调的白领,有时像邋遢的乞丐,有时像精明的商人,有时像粗俗的莽汉...... 难以置信吧?不过,回想一下济公和尚,就会理解了。济公和尚食肉饮酒,如果活在现代,可能早就受到众人的责难。真正得道的人与平凡人没有明显差异,他们与周围的人相处时,外表看不出什么异样。

老子的描述非常形象,用一句话来总结:越是真正得道的人,外表越不显得与众不同。反过来也成立,外表越像得道的人,内在修行的水平往往不够。真正的高手通常不会显露高手的样子,而那些外表看起来像高手的人,往往并不具备真正高手的实力。

老子在后面还提到:「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每一步踏向彼岸,就是通往彼岸的旅程本身。

按照通俗的理解,一个被认为已经「得道」的人,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却如此小心谨慎呢?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不容忽视。铃木俊隆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些善于修道的人都表现得「像冬天过河一样小心翼翼」,就像是害怕四周的邻居一样。邱阳创巴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修行者,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人。他说了与铃木俊隆类似的观点:调伏内心的过程,正是你追求内心平静的结果。

「若冬涉川,若畏四邻」的处世之道,就是轻盈地前行,稳健而持久。这个观点颇有趣味,动态的态势才能带来真正的稳定。往往自认为已经觉悟的人,可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觉悟,而自以为已经达到目标的人,却可能还未触及真正的顶峰。持续追求觉悟的过程,本身就是觉悟的一部分。

从那些擅长修道的人身上汲取经验。如何避免灾祸?并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能力、力量和定力。最佳的方法是远离潜在的灾难。要避免跌入悬崖,最好的方式不是强化攀爬能力,而是保持距离悬崖;要避免被猛兽威胁,最好的方式不是训练奔跑和躲闪,而是避免与猛兽接触;要抵御美色的诱惑,最好的方式不是沉浸于美女堆里进行修炼,而是始终警惕自己避免这类诱惑的机会。而且,这种避免机会本身就是你所追求的结果。如果你是正常的人,不必苛求自己一定要达到看到美女毫无感觉的状态。

生命中有很多功课需要学习,名利权色食等,每一门功课都会贯穿一生,切勿以为某门功课已经完成。永远都不可能!没错,这里使用了「永远」这个词!一旦你自以为完成了,不久之后你可能就会失败。即便是最出色的人也不例外。如果你真的想要完成,你必须时刻警惕应对每门功课的挑战。这种警惕应对,本身就是你所追求的完成。这也是为什么越是高手,越是谨慎,越是谦卑。

因此,老子在第二十章中说过:「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这意味着,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而不顾忌恐惧。真正达到觉悟的人明白,永远不会有一个终点,而走向终点的每一步,都是终点本身。因此,觉悟的人时刻都保持谨慎,时刻都保持谦卑。

生活中没有人能够一直安逸,万物在不断运动,运动中产生变化。在混沌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在安逸中追求变化。保持一颗内心的空灵,然后积极进取,就能够得到新的生机。这个思想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人的真实情境。他们在默默承受一切的同时,不断努力,却依然一事无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人的低谷终将过去,在道的引导下,弱者最终也会变得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