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书画世界】信手拈来皆是好——中国美术馆藏黄山题材山水画选析

2024-09-17国风

(点击上图,一键订阅)

本文选自【书画世界】杂志2024年4月号

欢迎广大学者、艺术家引用本文,本文文后参考文献条目格式(参照国标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如下:

[1]杜志东.信手拈来皆是好:中国美术馆藏黄山题材山水画选析[J]. 书画世界,2024(4):12-16.

—— 国家美术典藏

信手拈来皆是好

——中国美术馆藏黄山题材

山水画选析

杜志东

中国美术馆

黄山雄峙于皖南,奇峰怪石林立,云烟幻变,雄伟秀丽。清释弘眉撰【黄山志】云:「唯黄山高峰攫空,千万攒簇。飞流窅壁,到处潭涧,转步换形,顷刻百变。」有慕于这座奇山的万千气象,诸多文人、画家登临吟咏,畅抒胸怀,并展开了黄山题材山水画的创作。

明清之际,被后人合称为「黄山画派」的弘仁、梅清、石涛等画家往游黄山,以黄山为师,探其灵秀,寄以丹青,一洗当时画坛摹古仿古之弊,突破了「四王」桎梏,影响深远,成为黄山题材创作的主流代表。他们的作品成为一股清新潮流,在于其中体现了师法造化的革新精神。梅清曾自谓:「余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黄山十六景】册题跋)弘仁所作【晓江风便图】后有石涛题跋曰:「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泠然生活。」石涛更是在其五十六岁时所作【黄山图】中题写道:「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可见黄山对于他们的山水画创作具有特殊意义。

石涛曾多次漫游黄山,他秉持师古人亦师造化的主张,做到了画黄山而得其神。中国美术馆藏有石涛山水册页一套,从内容看,有两页表现的应为黄山风景:其中一页以墨笔勾勒山体,用笔简括,笔墨劲瘦,意境清旷,客观真实地描绘了黄山的山石、树木;另一页(图1)则采用石涛特有的「截取式」构图,设色淡雅,境界奇峻,生动而不粗犷,与梅清笔下黄山的俊秀高逸颇为相近。

图1 清 石涛 山水册页

19.7cm×23.8cm 1702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以来,以黄山为山水素材者渐多。诸如张大千、黄宾虹、刘海粟、贺天健、吴镜汀等人都从黄山汲取了创作养分和灵感,成为以黄山题材闻名的画家。他们笔下的黄山各具风致,展现了黄山的造化之美,而这些艺术家围绕黄山展开的艺术交游与考察写生也成为美术史上影响不小的话题。

张大千出生在山水奇险的四川,又遍游南北各地,一生所绘名山胜景众多,但黄山始终对其具有超越一般风景的特别意义。他一生先后于1927年、1931年和1936年三次畅游黄山,创作于1941年、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山水册】于方寸之页表现了鲫鱼背、莲花峰、云门峰(剪刀峰)、朱砂泉、慈光寺、文殊院、黄山松等黄山自然、人文景观。作品幅幅皆出奇致,各有妙处,自成一体而又气韵贯通。

张大千早年拜入名家曾熙(号农髯)及李瑞清(号梅庵)门下,「两师作书之余,间喜作画,梅师酷好八大山人……髯师则好石涛……又以石涛、渐江皆往来于黄山者数十年,所写诸胜,并得兹山性情,因命予往游。三度裹粮,得穷松石之奇诡,烟云之幻变」[1]。曾、李二师的喜好使张大千深受石涛、梅清、渐江等以表现黄山著称的「新安」名家影响,并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以模仿石涛声名鹊起,「价值日昂,学者日众,几至家家石涛、人人八大」[2]。受此「石涛热」现象的带动,民国画坛上掀起了黄山图的创作热潮。在这套【山水册】的绝大部分画作中可寻石涛踪迹,但相比其早期山水,张大千显然在逐渐脱离石涛而有了新的变化,如【黄山鲫鱼背】一开(图2)在整体表现上弱化了线条与墨点的运用和山体线性与棱脊的表现,突出皴擦,少有的勾勒也以花青及赭石色线代替墨线。

图2 张大千 山水册之黄山鲫鱼背

39.2cm×29.5cm 1941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30年代末张大千逐渐悟得黄公望对石涛笔法的影响,【双峰小径】一开言「以子久天池石壁法写之」,画面采用赭石铺底,墨色、花青层层烘染,意境悠远,虚实相生,显示了画家对元人山水画笔法的吸收。但张大千对古人推崇,不单纯地体现在临仿的层面,还在于在精研古作与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辩证看待和合理平衡师造化与师古人关系的方法。其在摄影集【黄山画景】中「清凉台畔」一帧上有一句题识:「疏处似渐江,密处如石涛,可知古人得山林真妙。」通过此句,我们可以发现张大千穷追古人的目的是探寻古人师造化的奥义,相应地,在写生山水的过程中他又在不断地对照、体会各家之精要。

张大千 山水册之双峰小径

39.2cm×29.5cm 1941 中国美术馆藏

本就是安徽歙县人的黄宾虹对家乡山水尤其热爱,黄山、歙水等家乡风物多出现在其画中,他亦自称「黄山山中人」。黄宾虹一生游踪不定,山水画早年受石涛、梅清等新安画派画家影响,他说:「游黄山,可以想到石涛和梅瞿山的画,画黄山,心中不可先存石涛的画法。」[3]10在中国美术馆藏黄宾虹山水纪游册页【北峰南望】(图3)、【援龙松】【群仙观】【天都石台】【狮子林】等作品中即可得见石涛笔墨特征的影响。这些册页虽为小幅纪游画稿,但能取对象之大势和特征,有疏阔旷达之境。

图3 黄宾虹 山水册之北峰南望

23.1cm×26.7cm 20世纪3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黄宾虹大量采用干笔长皴,笔法精练概括,看似线条错杂,实则笔法稳健,在自由书写的过程中使笔墨和造境达到自由境地。黄宾虹又言:「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3]6从其完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万松烟霭】(图4)和【黄山追忆】看,尽管别游黄山数年,但他已然跳出师法古人的路径而形成了个人风格。这两件作品中体现的深邃意境和浑厚华滋的美学理想,既源自他对古人的研究,又与他对自然造化认真体悟、切身感受密不可分。除了画作,黄宾虹还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黄山画苑】等关于黄山的画史和研究论著,丰富并发展了黄山题材山水画的内涵。

吴镜汀 黄山风景

130cm×48.1cm 1962 中国美术馆藏

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初期黄山题材山水画创作盛行画坛,除了与黄山本身魅力及「黄山画派」特别是石涛的巨大影响有关,还与20世纪30年代开发黄山的社会情境有很大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身为安徽人的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发起「黄山建设委员会」,张大千、黄宾虹、张善孖、郎静山、汪采白等人均被聘为委员,同时,张大千、黄宾虹等人还积极参加社会组织黄社的书画摄影展览会,推广黄山旅游。而杭州至徽州的公路开通,更是为黄山的旅游提供了很大方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黄山山水画的创作。

1949年后,广大艺术家以饱满的时代热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和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创作活动中,山水画不再是艺术家追求率性无为生活状态的载体。在文艺政策的指引下,画家们走向名山大川,在写生中体察自然山水的不同神气,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山水「师造化」的内涵。而黄山无疑是写生的最佳之地,写生黄山几乎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美术家们的「必修课」。甚至像贺天健这样的老画家也积极地响应文艺号召加入黄山写生的队伍中,着力在真实山水中发掘美感。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吴镜汀、惠孝同、董寿平等人赴黄山写生,这是北方画家写生黄山最重要的一次艺术实践。在归来后的座谈会上,画家们一致认为:「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画家,脱离了实际生活是不会搞出好的作品来的」,「古代好的作品,确实是与大自然的风景相符的。国画传统中要求所谓‘形神兼备’,必须画家实地写生,从忠实描写对象的实践中,才能熟练地掌握它;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写实的实践,才能打破因袭和公式化的表现方法」[4]。

吴镜汀是京派画坛传统阵营里的代表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全新的时代气息使他在精神上受到洗礼,他开始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求艺术创作的转型。经由黄山写生,他开始了从依循古人的成法向表现真山真水的路径过渡。而他在此次写生后完成的【黄山蓬莱三岛】等作品也做到了在亲临其境的过程中如实地记录客观对象,同时又尽可能地与传统形式相恰。此后吴镜汀不断推陈出新,他从墨法与设色入手,作品风格富有新意而不失古法。如吴镜汀在1962年再游黄山后作【黄山风景】,上题「用没骨法写黄山风景」,作品突破了传统山水画以墨线勾皴立骨的程式,代之以彩墨直接挥写。画面中的景致极为丰富,但繁景之中依然可循章法,前景丛树杂木,掩映茅屋小径,随之山势渐次推高,山间云雾缭绕,呈现了秀丽雄伟的黄山。此作以湿笔写就,山石树木具苍润之感,色彩运用别具一格,花青、藤黄、石绿、赭石乃至白粉等色彩混染点厾,冷暖色交互,对比强烈,形成了山势嵯峨、云烟浩渺、色彩缤纷之境,既有乃师金城【秋山雨后】的泼彩效果,又具蓝瑛【白云红树图】的典雅清新。

图4 黄宾虹 万松烟霭

132.6cm×66.5cm 20世纪4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黄山在任何时期都能聚焦艺术家的目光,笔墨当随时代,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亦能赋予黄山独特的审美。这样的山水画不仅承载了「师造化」内涵,更是将传统的笔墨韵味通过新的方式进行了审美建构与转换,映照出时代赋予的独特魅力。刘海粟钟爱黄山,一生十上黄山,重要作品亦多以黄山为题。他曾喊出过与石涛类似的口号:「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他在【海粟黄山谈艺录】中写道:「黄山为天下绝秀,千峰万嶂,干云之上,不赘不附,如矢如林。幽深怪险,诡奇百出,晴岚烟雨,仪态万方。其一泉一石、一松一壑,不仅触发你的诗思,惠你画稿,提供无限美境,或使你心旷神怡,或使你无言对坐,寝食皆废,终日忘饥。」[5]【泼墨黄山满庭芳】是刘海粟八十五岁「七上黄山」后所作。该作以阔大的笔调挥毫泼洒,墨色淋漓间奇峰连绵、烟云激荡,气象万千。「山得云烟则活」,作品除最下方的松枝顶梢可辨形貌外,其余景象有如变幻莫测的无极之气,似山似云而又缥缈浩瀚。对黄山的观察使黄山的万千气象蕴藉于刘海粟胸中,与他融合为一,在笔意的挪转、顿滞、屈转中,在黑白墨色的对比中,呈现出静中寓动的美感,展现了变幻莫测的视觉效果。

黄山之于中国美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论在哪个时代,画家们都从黄山寻求到了迈向更高点的法宝,在师法黄山中超脱古法、超越个人,形成了不同表达方式和鲜明风格。石涛曾在题画诗中言:「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之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此乃先贤道出的具有普遍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艺术真理,也是图画黄山所应循之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大千. 张大千先生诗文集:下[M]. 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93:55.

[2]俞剑华. 七十五年来的国画[N]. 申报,1947-09-21(9).

[3]王伯敏. 黄宾虹画语录[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4]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召开国画家黄山写生座谈会[J]. 美术,1954(7):14.

[5]刘海粟. 海粟黄山谈艺录[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