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抱朴归真——道教中的朴素智慧与生命追求

2024-01-26国风

「抱朴」,是道教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简短的几个字,凝聚了道教对于人性、自然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

「朴」,在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未经雕琢的原始木材,它保持着最本真的状态,没有被外界的加工和装饰所改变。在道教中,「朴」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指代人的本真、本性和内在的质朴。这种质朴不是简单的无知无识,而是一种洞察世事后,仍能坚守初心、不被外物所惑的境界。

而「抱」字,则是一种持守、保持的动作。它意味着在选择和行动中,始终坚守着某种原则或信念,不随波逐流,不轻易放弃。因此,「抱朴」整体上来看,就是要求学道者保持和守护自己内在的质朴和本真,不让它被外界的纷扰和诱惑所侵蚀。

为什么道教如此强调「抱朴」呢?这与道教对于「道」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道教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它无形无相,却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而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其本性和「道」是相通的。因此,只有保持内在的质朴和本真,人才能更好地与「道」相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境界对于修道者来说,是最终的追求。它不仅意味着个人的超脱和升华,更代表着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洞察。在这种境界下,修道者能够超越生死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和永恒。

元代著名道士李道纯在其【画前密意·工夫第十一】一文中,对「抱朴」的理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易道之工夫也。」这里,「清心」指的是清除心中的杂念和欲望,使心灵恢复清明;「释累」则是放下世间的纷扰和牵挂,让身心得到真正的解脱。而「绝虑忘情」并不是说要完全断绝思考和情感,而是要超越个人的情感和利益,以一种更宽广、更无私的视野来看待世界。

在这样的基础上,「少私寡欲」和「见素抱朴」就成为了可能。当一个人的内心清净无碍时,他自然会对外界的私欲和诱惑产生抵抗力,从而更容易保持自己的本真和质朴。而这种本真和质朴,正是通往「道」的必由之路。

李道纯接着写道:「心清累释,足以尽理。虑绝情忘,足以尽性。私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抱朴」理念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只有当心灵达到真正的清净和解脱,才能够洞察世间的真理;只有超越个人的情感和利益,才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本性;只有彻底摒弃私欲,才能够真正地走上修道之路;只有保持内在的质朴和本真,才能够真正地洞察天道、与天合一。

李道纯还提到,「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这里的「知天」,不仅是指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更是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洞察。当一个人真正达到「知天」的境界时,他已经超越了生死的束缚,成为了与宇宙同在、永恒不灭的存在。

「抱朴」作为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不仅要求修道者保持内在的质朴和本真,更代表着一种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