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钱有四不花,花了害子孙」:亲人过世时别花这4种钱,不是迷信

2024-04-16国风

来源:布衣粗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作家三毛说 :「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显然,金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衣食住行,都靠它。

但不管你多有钱,一旦花错了地方,或者花得比赚的多,金钱就会害了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花钱也是要讲礼数的,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并且能够有余有剩,才算好。

当我们到了中年,总会遇到亲人过世的情况,这是花钱的大地方。

办一场体面的葬礼,请人来帮忙,把古老的仪式都搬上来,子孙们这样做了,就体现了孝道。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难听的话 :「所谓葬礼体面,不过是活人做给外人看。」

显然,这句话是有贬义的。

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建议家有丧事的人要懂得 :钱有四不花,花了害子孙。

01

讲排场的钱,别花,显得虚伪,也不是孝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刊发了一篇文章,「侨乡青田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丧事不再发红包」。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浙江青田县,有侨乡回来办丧事,带着感谢村民的心,给参加葬礼的人送红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俗。

一些讲排场的人,认为参与葬礼的人越多越好。导致当地形成了一批到处参加葬礼,领取红包的「职业人群」。

红包的金额,从一开始几十元,到了一两百。

算一算,要是来一百个人,那就耗资过万了。一千个人呢?恐怕一般的家庭,吃不消了吧。

幸运的是,经过治理,青田县这种习俗已经抛弃了。

想一想,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习俗?或者以请全村吃流水席、摆多个拱门、连续放礼炮等,来体现牌面,展示家底。

也许家中的老人,在病痛时,都没有花葬礼的钱多吧。这是本末倒置的,和孝道相违背的。

简单的葬礼,丢了面子,但家风显得更好。也不会给子孙添加负担。

02

修大墓的钱,别花,很浪费,还可能违规。

俗话说:「孝子床上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

很多地方,有修建大墓的习惯,认为坟墓越大,子孙就越威风。恨不得如秦始皇一样,修建一座宫殿,当成坟墓。

占有一大片土地,修建坟墓,这多半是违规的做法。

三国时的曹操,临终前写下【终令】: 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他的坟墓,就显得寒酸,陪葬品没有金银财宝,而是一些简单的陶器。

不是他家没钱,而是儿子曹丕尊重父亲的安排,体现了孝道。曹操也一直推行节俭,注重言传身教。

坟墓相对普通,但是不妨碍曹操「名垂千古」。

人的名声,是活着的时候,有没有成绩,是否帮助了别人,而不是死后有大坟墓。

03

卖乡下祖屋的钱,别花,这是败家的体现。

一些农村的人,这些年陆续进城,买房,打工。甚至一家老小都去了外地过日子,回老家的次数很少了。

如何分配老家的祖屋,大家往往会采用卖掉,然后分钱的做法。

其实,卖掉祖屋,把钱分掉,花掉,这是不对的。

人这一生,到底是讲究落叶归根。当自己很老了,也许会到老家看看,住一段时间。甚至有回老家养老的想法。

在清明节的时候,回到老家,也还得有地方落脚。

祖屋也许一时半会没有用,但留下来,并没有坏处。人总得看远一点。

若是有必要,在老人过世之后,及时把老屋修理一番,保证安全。

或者可以把老屋留给村里的其他亲戚居住,也算是功德一件。当然,租住之前,要有协议,避免多年后,扯不清。

老人走了,但是老屋还在,也算是人生还有根,有一份乡愁吧。

04

留给孩子读大学的钱,现在别花,等以后再花。

亲人过世,有多种情况,也不是亲人一定就年纪很大了,七老八十了。

也有一些亲人,因为种种不幸,在四五十岁就过世了。

这样的情况下,亲人留下的钱,多半是考虑孩子读书。

也有一些爷爷奶奶,过世之前,心疼某个孙辈,要把一辈子的积蓄给孙辈读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并没有过时。

家中有一笔读书的钱,那就一定不要随意花掉,分掉就更不行了。

从长远来看,把钱留下来,交给某个家人管理。等孩子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再慢慢花。

特别是孩子的姑姑、伯伯叔叔,要以身作则,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千万不要做坑害孩子的事情,这是要遭天谴的。

当孩子学业有成的时候,一个原本支离破碎的家,还能重新焕发生机。

05

在「不花四种钱」的同时,还建议大家,花三种钱。

一是跟踪亲人的债务,及时还上,别丢了做人的规矩。

二是在亲人还有长辈的情况下,继续花钱供养长辈。比方说,爷爷奶奶过世了,但是太爷爷还健在,就应该把钱花在太爷爷身上,孝道不能丢。

三是葬礼的过程中,大家吃饭、干活的工钱,按照地方的习惯,应该给,不要赖账。

办好一次简朴葬礼,这是给子孙后代做出示范,是传递家风的好机会。

好钢用在刀刃上,真金用在关键处。

一个家庭,去繁存简,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