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解密道德经:一段简单的文字,隐藏着从普通人到开悟者的所有秘密

2024-09-02国风

前言

传说每一位参透大道的圣人,都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记。其中包含着他们所有的精神和意念,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

而这种印记,就蕴藏在他们所留下的那些文字当中。譬如老子的道德五千言,佛陀的经文三百卷。

可能在普通人看来,这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古籍,但对于真正的修道之人来说,却是一场又一场无法描述的机缘。

今天我们要聊的主题就是,【道德经】的秘密。而这一切,还要从一位老师父送给我的一本书开始说起。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老子的心事】,此书的作者,也是这位老师傅的一位故交。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跟我一起,进入一个修道者的精神领域,开启一种从未拥有过的人生体验。

拜访高人

那天下午,我来到一个略显僻静的农家小院,拜访一位修道的老师父。刚一进门,就看见他正在书房里写一副对联。

上联是,避人得自在。

下联为,入世一无能。

当时我就觉得非常纳闷,人们都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这位老师傅都这么大岁数了,难道还不能做到和光同尘,入世随俗,还需要自己一个人躲清净避世修行吗?

听到我这么一问,他并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先给我讲起了一个故事。他说有这么一位僧人,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村子。

当地人不让他过去,逼着他要么杀羊、要么跟女孩同居、要么饮酒。

僧人衡量了一番,觉得淫戒不能破,杀戒也不能破,破了他就不是僧人了,于是就选了喝酒。

可结果谁知道,他酒后失德,不仅杀死了那只羊,而且还玷污了女孩。 原本的三条戒律,一条都没有守住。

说到这里,他问我知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我说这个僧人从一开始就不该喝酒,或者根本就不该去那个地方。

老师傅回答说,你看到的都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他高估自己的定力。他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又一个的磁场。

人是一种磁场,环境也是一种磁场,甚至就连你所经历过的事情,也会在你的意识领域当中形成一种磁场。当你进入某一种比你自身更加强大的磁场的时候,你就会逐渐被它同化。

他说自己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这个秘密的时候,大概是在30岁左右。

那时候他因为工作原因,来到北京的一家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

原本刚开始的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变化,但是时间一长他就发现,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浮躁了。

平时即便有空闲的时间,也很难沉下心来去安静的阅读一本书。

偶尔想要写些什么东西,却总是无论如何也介入不了以前那种文思泉涌的状态,甚至就连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也正在慢慢的消失。

他感觉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当中,似乎有一种非常强大的磁场,它远远超过了个人的力量。

无论什么人来到这里,都会被毫不留情的裹挟进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环境的产物。

比如那你跟朋友一起去酒吧,一开始或许你只是想着,自己坐在一个角落里安安静静的喝两杯。

但是要不了多久,在酒精的刺激和现场氛围的感染之下,你就会不知不觉的进入一种很嗨的状态。 但是当离开那种环境之后,你整个人的心情就会很快的平复下来,而且还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疲倦和空虚。

事实上这正是你被环境影响的一种表现,那种莫名的兴奋状态,其实已经在某些程度上透支了你的精神。而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那么你就需要让自己,时刻保持在一种叫做出离心的状态。

出世之心

谈到什么是出离心,他说自己在之前看佛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据说佛陀释迦牟尼在去世之前,曾有弟子向他请示,应该如何调服恶性比丘?

这里所说的恶性比丘,实际上就是指那些不守戒律,违背佛法的僧人。对此释迦牟尼所给出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叫做—— 默摈之。

意思也就是默默地远离他们,不要跟他们说话。听到他的回答,弟子们感到非常困惑。

于是佛陀又解释说:

对于这些恶性比丘,你们之所以会感到自己无法教化对方,是因为你们的修为和境界,还没有达到能够与他身上的负面力量相互对抗的程度。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接触,非但无法感化对方,反而还会受到他的污染,毁坏自己的根基。

而佛陀之所以会如此教化弟子,是因为他早已看清,那些恶性比丘,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没能战胜自身的欲望的人,如果用佛家的专业术语来讲就叫做六根不净。

他们就像是欲望的载体,会随时随地向外界散播欲望的种子,一旦沾染就会在你的生命里种下恶因。

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这颗欲望的种子就会在你的意识中生根发芽,从而逐渐侵蚀你的道心。

这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那样: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意思就是说,你可能会因为眼贪美色而忘记世界的虚幻本质, 耳贪美声而听不见真理的声音,鼻闻美味、舌尝美食、身受妙触、想入非非。

这些外在的干扰,都会扰乱你心灵的宁静,从而让你变成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而放弃本真,没有任何追求的人。

最后,你就会失去辨别能力,行为失去约束,心也慢慢地发生变化。所以佛家将眼耳鼻舌身意称为 「六贼」 ,也就是盗取你快乐、自由的贼。当各种欲望性的东西扑面而来时,你往往就会失去感悟大道的能力和兴致。

而当你真正明白了这一点之后,那么也就理解了出离心这三个字的真谛。

因为出离心的真正含义,就是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形态和认知体系,还不足以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所保持的一种警醒和出世的心态。

或者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去刻意回避一些自己无力应对的干扰。

就像这位老师傅跟我说的那样,他在闲暇的时候,经常思会考一个问题:

假如自己不是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过着简单而又质朴的生活。而是出生在一个有钱人的家里,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喧嚣的大城市里,过着像许多富二代一样挥霍无度的人生,享受着各种欲望和刺激带来的快感。

那么今天的自己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还是否能够拥有一颗如此坚定而又明彻的道心呢?

也正因如此,他始终认为,修道者一定要给自己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心性的修持,也要合理的分为多个阶段来进行。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那么具体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对此我还想要进一步的询问。

但老师傅却并没有继续作答,反而转身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名为【老子的心事】的书籍,

告诉我回去之后可以自行参悟,还说我想要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

心性修炼

从老师傅那里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潜心钻研起了对于心性的修炼。按照书中的描述,修持心性的第一关就叫做明心见性。

意思就是初步意识到自己内心当中的真正需求和渴望,对欲望和本心有了一个明确的区分。

而这也是一个人建立道心的第一步。用【道德经】中的理念来讲,就叫做去彼取此, 圣人为腹不为目。

这里所说的彼,就是充满欲望和诱惑的花花世界。而此,就是指那一颗刚刚建立起来的,清虚无为的道心。

在这个阶段最需要做的,就是避世修行。简单来讲就是尽量将自己与世俗隔绝,不受外界的干扰。

因为此时的道心就像是一缕刚刚燃起来的火苗,无论是自身的能量还是生命力都非常的微弱,一旦受到外力的干扰,就很容易熄灭。

不过说到这里,也就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在拜访一位老道长的时候,对方曾经跟我说过一些关于道法的秘密。

他说可能在一般人看来,一个道士想要画出一张符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所用到的器材,也就是纸张,笔墨,朱砂这些东西。

但事实上这些都是外道,真正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实是一个人的心境。

如果一个人的心境修为不够,那么就算他把符咒画的再完美,也无法调动宇宙大道的规则。充其量也就仅仅只是一个复杂的图案而已。

所以对于他们这些真正的修道之人来说,即便是简单的画符,也需要首先坐静七七四十九天,都要观想,都要持咒。

而且,七七四十九天是最基本的,要求再高一些,甚至需要闭关百日。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心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说你到了某种境界之后,就一直能够处在那里窥然不动。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也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二个阶段,叫做 红尘调心。

意思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道心成长到一定境界之后,就需要离开原来闭关的环境,去到滚滚红尘之中历练。

譬如禅宗的第二代祖师慧可就是这样,他将衣钵法脉传承给三祖僧璨之后,别孤身一人离开寺院,来到当地一家有名的青楼里住了下来。

而他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欲念最为鼎盛的地方,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和定力。无论别人怎样辱骂和诽谤,他都始终不为所动。

这个时候的他,其实就已经达到了庄子所说的,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而当一个人在经受过这种考验和试炼之后,那么也就可以成功晋升到接下来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境界如果用佛法中的理念来讲,就叫做究竟涅槃,证得万法皆空。

而用【道德经】理的说法来讲,就叫做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也就是说在他的内心里,其实已经没有了道心与凡心的分别,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发乎于最原始的生命本能,合乎于天地自然的大道。

不过这话又说回来,对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其实就连最初的第一层境界都没有达到。

所以相比于后两个阶段的红尘调心和万法皆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其实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出离心。

虽然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与世隔绝,但是却可以在内心里给自己设下一道屏障,尽量远离那些容易煽动情绪,挑起欲望的人事物。

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能够在网上刷到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在大肆谈论一些关于财富、事业之类的话题。

听的多了,自己的内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目的心和功利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但事实上,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在某种情绪的鼓动之下,做出了一些冲动而又浮躁的决定。

到头来终究只能是一无所获,甚至会赔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这恰恰就是不具备出离心,或者说是没有定力的一种表现。

结尾

所以说,不管是追求生命真谛的修道者,还是我们这些生活在世俗中的普通人,从本质上来讲,其实都在走着一条相同的道路。

我们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而我们在克服这些障碍与困难时所用到的方法,自然也是殊途同归。

而关于这一切的根源,以及我们所需要经历的过程,其实老子早在自己的【道德经】里,就已经阐述的非常明白。

当然如果你担心自己无法直接读懂【道德经】的话,那么不妨试着看一看这本【老子的心事】,也许能够为你指出一个明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