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十首霸气帝王诗词,名动千古,你更喜欢哪首!

2024-09-05国风

〈 短行歌〉

魏晋.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曹操(155-220年),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这是一首典型的建安风骨诗作。所谓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东汉末年天下纷争,各路诸侯互相征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曹操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期望尽早结束这种局面。至于说曹操是否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否有以魏代汉之心,这里且不论,腐朽王朝的统治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这首【短歌行】想要表达的是希望天下贤才都来归顺自己,为己所用的心情。诗作慷慨悲凉,气势宏大,当为建安风骨首席代表作。

这首诗歌当作于赤壁之战以后,由于曹操在军事上的失利,一统天下的事业受到严重的阻碍。他感到年华易老、壮志难酬,叹息时光流逝、人生苦短,表达了思贤爱贤、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深切盼望招纳贤才、以求建功立业,早日完成统一的大业。

诗人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他那「求才」的用心十分周到,不仅具有感人的力量,而且透出一种浓浓的情味,

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把现实与理想交错起来,时而实写,时而虚写,一唱三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渴望得到贤才辅佐成就大业的迫切心情。特别是最后四句简洁有力,直抒胸臆,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成为流传至今的四言警句。

【短歌行】历经千年流传,今天读来依旧气势磅礴,没有雄心壮志、远大抱负、艰难的政治、军事实践成就,憋上一百年也写不出来,曹操的综合素质、以及诗词气势和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非常的相像。

陈长江说:曹操可是一个大奸臣呀,没想到他会写诗。

毛泽东连连摆手说:【三国演义】的文学作品、戏剧表演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秋风辞】

汉武帝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辞】据说是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土地神,这次是在元鼎四年(前113年)十月,他44岁,在位已27年,胜利的解除了北部数年来的边患。

公园前113汉武帝刘彻实行武力打击匈奴,已胜利解除了数代以来的北部边患。西汉王朝无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全盛高峰。但他的雄才大略,还要打通西域,开发西南,平定南越和东越,振威名于世界。
这次出巡,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当时场面热闹,气势恢弘,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还下令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喧闹之余,有感而发:身为天子,享尽荣华;又如常人,生老病亡。此篇的创作是一代君王对人生的理性思考。遂作此篇。

刘彻的这首【秋风辞】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现代大文学家鲁迅看后,也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196年,汉高祖十二年,花甲之年刘邦亲征,平定了英布之乱。在得胜回军的途中,刘邦回到了家乡沛县,他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在宴会上,刘邦击筑,即兴唱作了这首【大风歌】。
刘邦已是迟暮之年,衣锦还乡,他兴奋、欢乐,却又不安、担忧:我统一了天下,又衣锦还乡,可是,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全诗短短三句,用大风、飞云开篇,令人拍案叫绝。语言质朴,风格雄劲,表达了刘邦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慨。
刘邦的豪迈,是征战天下的威加海内,是四海归一后的忧国之伤。

【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此诗全篇只有区区三句,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现别具一格的转折。其诗用大风、飞云开篇,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但诗篇的着重点乃是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问。它显露了刘邦的无奈不禁叩问天下,有谁能为他守住这片江山之感慨,昔日的功臣一个个谋反,独留他这个老朽在此老泪纵横。愿以此歌,颂吾之抱负!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垓下歌】是西楚霸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垓下歌】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句,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项羽是将门之子,少年气盛,力能扛鼎,才气超群。他胸怀大志,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妁佼佼者。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从这一句中也可以看出,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表达了杜牧对项羽未能忍辱负重、卷土重来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在这首诗中高度赞扬了项羽的英勇和决绝。

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借古讽今,感叹英雄的凋零。

苏轼【濠州七绝·虞姬墓】:「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仓黄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这首诗描绘了虞姬对项羽的忠贞不渝。

辛弃疾【虞美人】:「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项羽英雄末路的同情。

陆游【项羽】:「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陆游赞扬了项羽的英勇,并惋惜了他的失败。

【咏初日】

宋·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咏初日】诗是赵匡胤在灵山寺门前咏的。此诗一气呵成,诗意质朴而又粗犷,境界开阔而又壮观。首二句写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赫赫炎炎,势盛光艳。「光赫赫」,「如火发」,形如口语,把太阳初升时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活龙活现。后二句,诗人以红日初升自况,以群星、残月比喻当时的各个割据势力,并以红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征自己铲平割据、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述志之作。所以陈岩肖赞叹说:「混一之志,先形于言,规模宏远矣。」

这首诗篇幅短小,但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动,境界开阔而又壮观。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力量和豪情,让人读来心潮澎湃。

生活,最值得期待的是明天,最美的永远是明日的朝阳。
当迎向朝阳的那一刻,你会发现: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三毛说:「人活着还真是件美好的事,不在于风景多美多壮观,而是在于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
愿我们都深情的活着,全力的去爱这个世界以及每一个温暖的人。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注:古诗常有把黄菊比喻为黄金菊,以显示菊花高傲贵重之气质,李商隐诗曰:"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唐代黄巢的菊花诗更是霸气: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咏竹
明 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厚重的积雪压在竹子的枝头,将竹子压弯了腰。然而,竹子的枝叶却始终没有沾到泥土。
等到天放晴,阳光洒满大地,再厚的积雪也必将会消融。竹子将会更加挺拔、更加坚韧,依然会一展雄姿,与天空比高低。

青竹低而不折,自有一种顽强的意志和不可征服的韧性凝聚其中。我们面对困境时,也要保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理念。

此诗名为【咏竹】,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作。此诗意为「尽管大雪的沉重将竹子压弯了腰,枝头眼看要沾着地上的污泥了。等到天放晴,红日出,雪融化,那竹子依旧会丢掉负担昂首挺胸。」

竹子挺拔修长,凌霜傲寒,不断向上,虽然可能遇到一时的霜雪,但霜雪终有融化时,竹子却始终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姿态挺立在世间。

【咏燕子矶】

朱元璋

燕子矶兮一杆秤, 长江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秤钩, 称我江山有几多。

【微评】

朱元璋登基后,视察燕子矶的即兴之作。该诗指点江山,巧用比喻,借景抒情,意境恢宏, 大有「我的江山我做主」 的霸气。

【浣溪沙】

康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此于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八月时纳兰受命出使觇梭龙打虎山,于十二月返京,在行军途中所写的。战地边塞营垒萧瑟荒凉,炊烟袅袅升起,飘荡于天际,更显示出了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