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北宋隐士,一首诗让好友升官,两首诗给宰相指路,半部诗为国争光

2024-08-28国风

一说到北宋初年的隐士,我们就会想到林逋,人称「梅妻鹤子」,因一首【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流芳千古。

而其实与林逋同时期的还有一位诗人,虽说身后的诗名远不如林逋,但是身前的名望却远在林逋之上,他就是北宋诗人魏野。

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出生于蜀地,后隐居在陕州(今河南陕县),魏野以诗闻名,一生布衣,不好功名,有如闲云野鹤。

在陕州东郊他自耕自足,精心建造草堂,门前竹林幽幽,清溪环绕,他常常在草堂吟诗抚琴,引得许多文人墨客慕名来访。

直至如今,他所居住的草堂山庄仍被誉为陕州八景之一——「草堂春晓」。

我们先来欣赏他的一首代表小诗: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宋:魏野【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诗名大家都很熟悉,唐代诗人孟郊也曾写过【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文大意可为:我想要寻仙求道,却无意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花香缭绕,松花自开自落,仙人可能出门去采灵芝,到现在也没有归来,只见遍地的白云无人打扫。

这首诗与孟郊的诗主题一样,都是寻找山中的隐士,只不过孟郊的诗,隐士的行踪「只在此山中」,而魏野的则更加缥缈不定。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读出魏野的隐士情结,以香风入诗,白云飘飘,青松郁郁,事实上,魏野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闲雅隐士。

1、半部诗为国争光。

大中祥符初(公元1008年),辽国契丹皇帝派使臣来到汴京,求取魏野【草堂集】的下半部,宋真宗听闻后非常开心,感到脸上荣光无限。

于是派人请魏野出山,并许以高官厚䘵,但是魏野丝毫不为所动,说自己只是一介山野村夫,愿意一辈子躬耕于山林, 「麋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

2、一首诗让好友升官。

魏野有一位朋友,叫刘偁(念chēng),他是陕州的司法参军,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后来因故罢官。

罢官之后欲回老家,但是他一贫如洗,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只能把自己的一匹马卖掉,换成一匹瘦驴,才得以返回家乡。

魏野听闻后,很是感慨,于是写了一首诗【送刘法曹东归】: 「上官多是叹穷途,得替行装尽有余。唯有甘棠刘法掾(yuàn),来时骑马去骑驴。」

诗一经面世,就很快传播开来,传到了宋真宗的耳朵,他一听自己的国家还有这样的清官,也不禁感叹万分。

于是下令将刘偁调往京城,刘偁此后几年,在京城连升数级,官至正六品。

3、两首诗为宰相指路。

魏野虽然一生未曾出仕,但时人都争相与他交好,其中最著名就是与两任宰相发生的故事。

苏轼有一首词【行香子·丹阳寄述古】,里面有一句诗「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绣罗衫、与拂红尘」这个典故的原型就是魏野与寇准,景德三年(1006年)寇准被贬官到陕州任知州,对魏野早有耳闻,于是两人在此期间来往颇多。

有一次他们二人同游,来到一所寺庙,各自题诗一首。时隔不久,两人又再度重游,来到当日题诗的地方。

场面有点尴尬,只见寇准的诗用精美的碧纱幔围了起来,而魏野题诗的地方,却灰溜溜的沾满了灰尘。

好在随行的一位歌姬机灵聪慧,赶忙上前用衣袖把灰尘轻轻拂试掉,魏野在一旁看到后,感叹 「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再后来,寇准在陕州接到朝廷召他回京的旨意,不禁大喜过望,魏野知道后,送给寇准两句诗 「好去天上辞将相,归来平地做神仙。」

诗的意思非常直白,劝导寇准别再贪恋权势,不如归到山野,做一个潇洒自在的闲人。寇准不以为然,仍旧高调复出,但是仅仅过了两年时间,又再一次遭遇贬谪。

此时的寇准想起魏野写给自己的诗,于是把那两句诗亲笔题写到窗前,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保持低调。

另一个故事是魏野与宰相王任之间的故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在国内举行盛大祭祀活动「东封西祀」,彰显太平盛世,实则劳民伤财。

魏野于是给祭祀的负责人王任写诗相赠, 「圣朝宰相年年出,公在中书十二秋。西祀东封俱已了,好来相伴赤松游。」

王任接到诗后,自然秒懂魏野的意思,自己已经在中书省干了12个春秋,不如趁着此时激流勇退,以保自己千秋功名。

此后,王任多次向真宗请辞,准许他告老还乡,最后获准得以善终。

就写到这里吧......

插画|作者:青荷闲潭,仅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