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斜倚薰笼坐到明

2024-08-27国风

传统艺术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诗人的一首作品、一句诗,因为意境隽永,情感深沉,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于是得以广为传诵。随之,便有画家将诗句转化成绘画,结果同样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画题,一代代画家们反复加以表现。「斜倚薰笼」便是很典型的一例。

陈洪绶是17世纪上半叶(公元1597年—1652年)的代表性文人画家,因号老莲,明清两代人习惯称其为陈老莲。陈洪绶以人物画为主科,在明末的江南画坛上独树一帜。他的人物画追求古拙钝涩之趣,对清代人物画影响极大。晚年的陈洪绶,笔下形象更加变形夸张。现代艺术史学者认为,晚明时期,文人画坛出现了强大的变形主义美学,而陈洪绶是这一潮流的发扬人之一。

在陈洪绶留下的作品中,一轴【斜倚薰笼图】尤其精美典雅。画面的中心形象是一位古装美人,她在一具矮榻上半倚半卧,玉容寂寞。画面在表现什么情节?为什么定名为「斜倚薰笼」?原来,这幅作品是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诗「斜倚薰笼坐到明」转化为绘画。此句出自白居易的名篇【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诗中的女主角是一位宫妃,曾得到皇帝宠幸,也曾在宫里风光无限。尽管她还很年轻,却很快失宠,这位失宠妃子的住处便成了冷宫,终日清清冷冷。残酷的是,新承恩的妃嫔入住的院落并不远,就在前边。于是,前院宫殿里的歌乐声随风阵阵传来,直到深夜仍然未停。这位失宠的妃子明知道天子就在不远处,但只能徒然承受着刺激。凄凉的处境让她无法控制,独自流泪,又独自用手帕擦干。夜深之后,泪水终于流干了,但她仍难以入睡,又没有办法排遣愁闷,只好斜倚薰笼,半坐半卧,熬到天明。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无法明白,夜里失眠怎么会倚着薰笼?薰笼又是什么?

在古代,香气是优质生活的基本指标之一,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必须散发「香气」。古人也相信,睡眠环境充盈着香味,会促进睡眠质量,并且让人在寝歇当中调理身心,养生怡神。

于是,在就寝之前特意将被子熏香,就成了富贵人家每晚必须进行的操作。

传统生活特别讲究用「熏」的方法来使香气沾染到丝织物上,日常不仅熏被,更要熏衣、熏手帕。贵族士大夫们的家中都配备成套的专用熏香器,由三件套组成,即一只小香炉,一只香盘(为大盆或者平底盘)以及一只薰笼。薰笼是熏香衣被必不可少的物件,其造型大致为由藤条或者竹条编成的一只轻罩,罩面上匀布镂空花纹,供熏香的烟外溢。

为追求精致,不同用途和尺寸的织物还要有不同规格的熏香专器,以达成最佳效果。熏衣的一般为落地式,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熏被却是在床上进行,程序大致为:在小香炉的香灰里埋入烧好的炭饼,再在香灰上摆一片隔火片,于隔火片上安一粒香丸,让炭火逼着香丸缓慢吐香。把那香烟袅袅的香炉立在香盘里,然后将香盘移至床面的席褥上放稳,扣下薰笼,让香盘与香炉笼罩在薰笼之中。最后一步,便是以一床被子摊盖在薰笼上,接受香烟的静静熏洇。

为了熏被,古人用竹条或藤条编出专用薰笼,叫作「床上薰笼」,一般为馒头状,整体比较扁平,以便承托被子。在冬季,或者在南方的潮冷日子,把小香炉内的炭火烧旺,还能使被子变得温暖和干燥。到了就寝时,把熏被三件套从床面撤走,铺平被子,人们就可以在一袭温暖、芳香的被子下悠然入梦,不必畏惧酷寒与潮湿。于是,女性们在期盼心上人来时,会格外留意熏被,务必把一床锦被熏得又香又暖。

然而,很多情况都如【后宫词】一样,一个个满含心思的女性徒然将床帐中的卧具细细地浓熏,盼望的人儿却没有来。女子面对漫漫长夜,连撤去薰笼与香炉、正式就寝的心情都没有了,便将身体倚靠薰笼上,把被子盖到身上,独守寂寞。

白居易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敏锐地捕捉生活的细节,捕捉女性的凄凉时刻,并用一句诗凝练地概括出来,让「斜倚薰笼」成为古典诗词里一个隽永的意象。

画家们又把诗句转为画面,让人们从吟咏文字转为视觉感受。陈洪绶的【斜倚薰笼图】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女主人公寂寞地倚靠在一只竹篾编成的薰笼上,全身都消失在一条被子之下。薰笼的竹编花纹间可见笼内立有一只鸳鸯造型的小香炉,燃香其中,熏洇着被褥,也熏洇着美人的周身。

在遭遗忘与冷落的生活中,美人无法排遣孤独,只得抬头逗鹦鹉解闷。她幼小的儿子不能明白母亲的心情,像一切孩童一样活泼,正玩得高兴,一位婢女在照顾他,把注意力投放在他身上。偌大的世界,只有一只鹦鹉关注着画中的女主角,与她互动。

此刻,我们感到,白居易诗中的那位宫妃,化成了清楚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传统社会中, 「斜倚薰笼坐到明」并非仅是宫中女性的遭遇,各种背景的女子都可能有同样的悲凉长夜。她或是一位负心人的妻子,或是一位渴望脱离苦海的艺妓。所以,在明清时代观众的眼里,【斜倚薰笼图】其实代表了许多被封建礼制束缚的女性,她们无法拥有任何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斜倚薰笼时,消耗的是青春和生命。

白居易那样的大诗人,陈洪绶那样的大画家,虽不能理解造成这些的原因,但仍然能够敏感地察觉到她们的困境,对她们深表同情,为她们唏嘘惆怅,并用文字、画笔,展示她们的痛苦,记录她们的处境,为我们留下重要的历史记录,这不仅是生活史的记录,也是风俗史的记录,更是传统社会下一抹心灵史的记录。而传统社会的男性也很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看到过斜倚薰笼的女性,对那场景是熟悉的,一旦读到白乐天的诗句,看到陈洪绶的画,便立刻触动记忆,产生共鸣。

来源:【环球人物】、【阅读时代】2024年04期

作者:孟晖

编辑:潘茜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