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太极中的两个小圆点,是干什么的

2024-08-30国风

夜读·开卷有益

古人为何认为「天圆地方」?

太极中的两个小圆点,是干什么的?

名字中的五行属性,真的会影响人的命运吗?

诸多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背后,其实是古人应对现实难题的办法。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一书是知乎69万关注者、十年新知答主豆子优质回答结集,52篇精彩长文,每篇讲解一个古人观念背后深层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作者的语言幽默、观点犀利,谈笑间说透中华文化古往今来的发展与流变。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人的想法真奇怪】中的有趣文章。

名字中的五行属性,

真的会影响人的命运吗?

许多年来,中国家长给孩子起名陷入了一个怪圈。他们用的汉字越来越相似,起的名字也越来越雷同。男孩叫奕辰、宇轩,女孩叫语桐、梓涵,这种奇怪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民政部门在2020年统计了新生儿姓名用字的情况,其中「梓」「子」「宇」「辰」「泽」「轩」「涵」「欣」等字占比超高。我们把这些「雅字」随便组合,大概率会得到我们孩子同班同学的名字,如子轩和宇辰同位,泽宇同子涵并排。点名,是对老师最大的挑战。

图 / 博物馆丨看展览

孩子的名字,怎么就趋同了呢?

其实,这是21世纪以来「五行改命」观念导致的。 长辈们过分重视名字的五行属性及单字的优美性,几乎完全忽略了整体性,造成了强烈的时代特征。

有时代特征没什么不好,因为历史上的人名都具有时代特征。譬如商代人起名喜欢用单字,如虎、遂、挚、阳、陟、尹、启。这些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如「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遂」是前进、到达的意思,表示诸事顺遂。

很多人说商朝人用天干当名,如外丙、太甲、雍己、仲丁。其实这些都不是人名,而是贵族死后活人给他们加上的序号,类似于庙号。就好比太祖这个庙号根本就不是朱元璋的名字,我们可以说明太祖的名字是朱元璋,但绝不能说朱元璋的名字是明太祖。

汉代人的名字通常是浪漫的,他们追求武功与长寿。如苏武、班超、霍去病、李延年。有个公主,名叫解忧,代表父母希望她忘记烦恼、无忧无虑。

唐人浩大,爱用「公」「昌」「弘」「世」「元」「九」等字。如李世民、柳宗元、王昌龄、张九龄、柳公权。

明清时期,人们的取名方式自成一格。人名多是三字,这是因为自打洪武、永乐大移民后,社会稳定的时间很长,人们得以繁衍生息,家族人丁兴旺。人一多,就会出现错乱。姓名中间就要加上字辈,既然字辈已经占去了中间那个字,起名时就只有最后一个字可选了。如王守仁的三个弟弟,分别叫王守俭、王守文、王守章。

这时候的女名也很有意思,女性的名中通常没有字辈,却有一批很常用的字。这些常用字的历史悠久,悠久到我们现代人都会感到很熟悉。如嘉靖壬寅宫变(1542)主谋叫杨金英,参与者分别是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要是不说这是明朝人,我还以为是1992年机床二厂优秀女工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解放、建国、建军、爱红、国庆、国强、卫国、援朝等名字成为主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凯、帅、超、玉、杰、伟、玲、娟、娜、波、美、丽、涛、慧、雷、磊等名字登上舞台。

图 / 公众号「网易数读」 【全国爆款姓名大赏,这五个字被用烂了】截图

终于,21世纪到来了,「五行改命」隆重登场。这种起名的方式,显然不是2000年后才有的,却在2000年以后发扬光大。

家长一般都希望给孩子起个带有五行属性的名字,弥补、克制八字中的五行盛衰。这个年纪的家长都上过学,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但是不多。

他们不愿意落入俗套,不愿意再给孩子起「娟」「伟」「凯」「帅」这样的俗字,于是精心挑选了一些既优雅,又明显带有五行偏性的汉字,充进了孩子的名字里。就是这样,梓、熙、宇、钰、涵、萱、煜、铭、雨纷至沓来。

中国古代,造字的仓颉们根据物质的属性,赋予汉字不同属性的偏旁。 唐代以前,「炮」写作「砲」。当时火器并没有流行,用作炮弹的实际上是石头。我们看到「砲」,就知道它是石质的。机弩多是木质的,写作「机(機)」,而古人描述铁质机弩,会把木字旁换成金字旁的「鐖」字。不过,由于木字旁「機」字用得太久了,金字旁的「鐖」始终没能取代它。

汉字会尽量对应它的性质,于是有大量稀奇古怪的字出现了,为子孙后代省了不少力气。比如对欧美人来讲,元素周期表的元素性质难以记忆。中国人相对而言就没有这个困惑,中国人直接采取给元素赋性的做法,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见到某个元素,能立即知道这个元素的性质与形态。这些字本身就带有性质,很多都曾被明代宗室用作名字。

遵照朱元璋的祖训,明宗室以「朱+辈分+五行偏旁的字」取名。如「朱瞻基」「朱祁镇」「朱由校」。然而,金字旁可用的实在不多,金字旁辈的人就连最生僻的字都拿出来用,如「朱恩钾」,这个「钾」现在是钾元素的意思,但其实最开始是铁甲的意思。又如「朱在钠」,「钠」现在是钠元素的意思,但造出来时是指马鞭顶端的铁针抑或铁质马刺,可「纳入」,配金字偏旁,代表这东西是金属。

但是,我们统计历史人物的生辰八字,再看他们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发现这与他们名字中的五行属性有什么关联。 明成祖朱棣兄弟几十个全都是单名,也全都是木字旁。但这群人显然不可能,也没必要靠这个名字去改变命运。

用汉字五行去补八字缺陷,实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某些好事者的创造。那时候流行地摊杂志,内容常有胡编乱造的情况。很多字连编纂者都不知道该属什么,便自定了一套规则,告诉读者如果实在不知道一个字属啥,就先按笔画算:一六水,二七火,三八木,四九金,五十土,超过十画的减去十。

图 / 摄图网

但一些字有多种写法,如甲骨文中的「水」和后来的「水」笔画完全不一样。难道同一个字古今的属性截然不同吗?这样的矛盾不去解决,就去建议读者按字形去看,不要去管笔画。

可这么办问题就更大了,如「喜」字,按笔画及七情,它属火。编撰者不知道用了什么算法,非要定义它属水。现在人们去查这个字的属性,几乎都一口咬定它属水,实际上是当年的编撰者现编的。

古人用术数取名的情况不是没有,但并不会出现依靠偏旁取名的情况。 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名字是由「震」卦而来的,「震亨」出自卦辞。南宋学者黄震,字东发。这是因为震卦的位置就在东方,东方对他有利。

多数人的名字,还是依照长辈的祝福与愿望起的。如张居正小时候叫张白圭,少年时考学,主考官看他有才华,亲自给他改名为居正,告诫他要居心正直。

名字这东西,要的是朗朗上口,与人物的性格、体貌、志趣有关,或有简单而又美好的意境,使人产生愉悦的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忘记了起名的本意,把改天换命的想法投注到一两个字上,是不足取的。

不过,父母给孩子取的名字,总蕴含了他们殷切的期望,诚挚的祝福,希望儿女无灾无难,一生幸福,他们为此可以倾尽全力。有这样的心,就有这样的举动,他们便足以为儿女遮风挡雨,拂去漫天风尘。

而且,时代在发展,未来的人们看见雨萱和梓宇,兴许也会觉得颇有古意——黄梅新霁(雨),萱草忘忧(萱);已识乾坤大(宇),犹怜草木青(梓)——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太极中的两个小圆点

是干什么的?

中国人大抵都见过太极图,然而对太极图的前世今生知者甚少:黑白两鱼,盘旋成圆,这样的图形一开始是怎么形成的?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

近来,学者们发现了太极图的另一奥妙:在地面上立一个长竿,或者直接测量某固定建筑物在正午时刻(12点)日影的长度,坚持每天记录数据。一年后整理数据,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把这个圆分割成365块,每块代表一天,日期依次排列。再把最短的影长(也就是夏至日的影长)设为0,用最长影长(也就是冬至日的影长)减去最短影长,将所得数据标为半径。其余日子的影长,也都减掉最短影长,所得数据按比例依次标记在360多条半径线上。 最后,连接所有标记,你就会发现——这就是一张太极图。

最早的太极图,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画出来的。

日影测量所成图案

有不少人重复过这个有趣的实验,譬如20世纪80年代,田合禄在北回归线立竿测影,记录二十四节气的日影长度,将圆划为24块,连接成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太极图。到21世纪,作家曹书敏在河南省登封市的告成镇测量日影,也画出了太极图。

把日影图与太极图两相对比,其相似程度之高,可见这不只是个巧合而已。

太极两仪 / 摄图网

不单是日影, 一年里夜间时长的相对变化,也是太极。

这种测量方法并不是到现代才被发现的,只是古代人的发现被遗忘了太久,在此时复现了而已。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它被叫作「因天之序」「移光定位」。

光影、时间、位置的变化,是「易」的一种形式。

测量日影,当然要用统一的标准柱,这种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柱子,就叫作 「表」

于是,表就成了古人理解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工具,也是中国人认识天象,掌握时间变化的计时器。

汉代学者记载,「表」并非一根孤零零地戳在那里的柱子。在表的最顶端,通常还有两条南北向和东西向十字交叉的木头,叫作「交午木」。

简而言之,它就是一根柱子,上面顶着个平放的十字架,所谓「一纵一横为午,谓以木贯表柱四出」,意思是到了正午(12点),地上的影子就只有一个「十」字。

除了正午外,地上的影子都是三条黑线相交,人们依据地面上的刻度确认时间。有大「表」就有小「表」,小「表」倾斜,就是日晷。

日晷 / 摄图网

因为有计时的功能,大「表」常设立在人非常多的地方,比如广场上。当然了,这么个好东西,人们实在不愿意浪费它。官方拿它做路标、写告示,百姓在上面涂涂画画,后来有的帝王拿它当平民论坛,让百姓在上面留言、顶帖。

这不是开玩笑。古时贤明的君王,知道「表」就是言论汇集地,就将它当作「诽谤之木」,让市民尽情留言,写下对时局、朝政的建议与不满。

然而,这种论坛性质的表因为封建权贵的反对就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成了摆设。到了秦代则直接被拆掉,汉代重新归位后,也没能保留原有的「键政」功能,仅剩一点「虚心纳谏」的象征意义,只被人们用来计时、计里、指路。

太极图由表测出,原本并不叫作太极图,而叫天地「自然河图」,又叫「两仪图」 ,本就反映了日影、夜长的变化,这两者都包含在阴阳变化之内。古人对这个图案进行绘制、观察、理解、阐发,使这样简单的图案有了更深的含义。「太极」两个字,就是这样取出来的。

太极,就是极端、顶点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原点、最初的混沌。

混沌 中生出 阴阳两仪 ,即表及生物所观察、感受到的东西。阴阳两仪生出 四象(老阳、老阴、少阳、少阴) 。四象再生出 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八卦两两组合,就形成了 六十四卦

明代杨向春【心易发微】中的太极图

这六十四种卦象,就是「易」的组合变化,是「易」的本真、精髓,可以说囊括了万事万物的道理。

人们老以为「易」就是算命的,其实算命只是「易」其中一种微不足道的小小应用,被视为末技。 人们更重视的,是蕴含在「易」中的「道法自然」的哲理。

举个例子, 上风下山为「渐」 。「渐」这个卦的意思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人们循序渐进,不可急躁。

然而成人总会忘记「渐」,譬如一个人本来的能力就是一天读懂两页书,学会一个知识点,那就老老实实读懂两页书,学会一个知识点,不要想着半天学成个大学士,一小时搞懂一个专业。但人总会忘记这个简单的道理,进而只能在焦虑中度过一整天的时光。

现实中,太多人有这种愚蠢的焦虑。由于我们 把「渐」颠倒了过来,形成了「山风蛊」的态势 ,就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中。

两卦形态是上下颠倒

蛊卦,意味着迷惑、迷茫、焦虑、疲敝,犹如中了巫蛊之毒的可怜人,被邪道驱使,被鬼迷了心窍,似行尸,如走肉,困于当下,满脸疲惫。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整饬修治,振疲起衰」了。

太极图中一开始没有黑白鱼眼 ,它大约出现在宋代。宋人把对「阴极阳生」和「阳极阴生」的感受,描绘进了两仪(太极)图里,好让人们明白「易」的道理。

两个小圆圈的含义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真如藏」,还有的说是「少阳」「少阴」,其实都不对。

它是阴极盛大时的一点点阳,阳极盛大时的一点点阴;是强盛时的警惕,绝望中的希望,是乐极生悲,也是喜极而泣;无纯阴,也无纯阳,所谓「太阳真火即生于子(时),盖阳无剥尽之理」,阴暗到极端时,光明就要来了。

在一片黑白中,鱼眼看起来很另类,实际上是提示我们「不同」确实存在,且一定存在;重点不是要我们「接纳」不同,「尊重」不同,而是强调不同是自然而然的,就像风与火,水与木,它不是突兀的。一旦一个世界没有了「不同」,那么就离破灭不远了。

至此,在古人的绘制下,我们所熟知的「太极图」形成了,这意味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道德经】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福祸相生,此消彼长,也就意味着阴阳变易,无穷无极,没有休止的时候。绝望中的苦人,总是怀着一点希望的。吃喝不愁,过于安逸的人们,反而会生出许多怅惘和抱怨。身在极点的人们向往着改变,那么就一定会有所改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如此,人生亦如此。

武将关羽怎么会成了财神?

隋唐时,关羽还不像后来那样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拜,只是荆州附近地区性的小神。直至北宋,他才发展为整个江淮地区的神祇。

北宋末年,随着大量文学作品与道教、佛教经典对关公故事的再创作,这位生前勇猛仗义、威武不屈的将军,逐渐成了代表精忠义勇的大神。

到了明代,经历代皇帝的加封及民间小说的重新创作,尤其是【三国演义】的描写,武将关羽终于演化为了妇孺皆知的关二爷。

他强大的武力,以及忠勇仁义的性格,让人们钦佩不已。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凡中华文明影响到的地方,「有井水处皆庙祀之」。他威名赫赫,「载之史传,诵之童叟,真与天地同悠久,日月共昭揭」,成了中华大地上数一数二确有其人的偶像。

人们不禁疑惑,关羽明明是武圣,为何后来又变成财神了呢?

央视【三国演义】,陆树铭饰关羽

关羽起初确实与财神没有关系,宋代的时候,他还是人们的守护神,在香火最盛的明代,也只是道教中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是降伏作祟的魔鬼妖孽的天尊。

然而有趣的是,正在此时,影响中国数百年的商人团体—— 晋商 ——崛起了。

「晋」是山西的简称,晋商的崛起,得益于明代以来山西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地理条件。隆庆开关以前,海禁严格,陆地上为了保障边境安全,在北疆修筑长城。但人们毕竟有贸易的需要,驻扎在边疆的大量军人也需要粮草、商品供应。于是,山西便以其独到的地理优势,担任了贸易窗口的角色。它三面环山,向南直通关中平原,东口对接京城,东南直往中原,西面有杀虎口(西口),东面是张家口,既是为卫所军人输送大量粮饷的通道,也是与蒙古交流的最佳地点。

由于从山东往边关运送粮草耗资太大,朝廷实行了「开中」政策。这个政策很有趣,让商人到处收购粮食,只需要将粮食交到大同仓或者太原仓,就给商人相应的盐引。

中国古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拿到盐引的商人,就是朝廷许可的经销商。别看现在盐价挺便宜的,在古时可不算便宜。一些少盐的地方,一斤食盐大略相当于中等收入者一天的工钱。但人们日常生活中又离不开这东西,所以卖盐是有利可图的。只是,这要求晋商们要到江淮地区去取盐,然后再到分好的片区销售。如此,商人得利的同时,也替朝廷解决了把盐从产盐区疏散到各地的大麻烦。

晋商享受了这样的便利,自然财运亨通。

图 / 摄图网

而那些白手起家的小商贩,是更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有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说一不二的精神。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有的连独轮车都没有,却通过手拿、肩挑的方式,硬是走通了数千里的远路贩货谋利,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到了清代,国内的商品依然要通过山西商人之手运到俄罗斯等地。在塞外强盛了三百年的大商号大盛魁,买卖做到纵横九千里,创始人也只不过是小小的丹门沁(小货郎)。

晋商的生意做到了极致,成了明清时期极为富庶的群体。

做生意,光凭嘴说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信誉保障。 晋商就设立了良好的信誉保障体系,打响了声誉,在群体内部,他们非常重视以义取利的生财之道。

商人合伙做生意,合伙人叫「伙计」。一个人出本钱,其他人帮忙一起把事情做成。伙计不应有私藏钱货的行为,如果他们的祖父母或父母做生意亏本欠了钱,被欠钱的人以为人都没了,不去讨要,做子孙的砸锅卖铁也要把钱给还上。同为「伙计」,便生死不忘,绝对不会亏待成员的每一分付出。如此,晋商聚集起了更多的「同伙」。团体内,有本钱,没本钱,「咸得以为生」。

这种义气为先、忠信为本的理念,便以关公崇拜的形式体现出来。

和其他地方一样,山西当时的关公崇拜也很兴盛,且比其他地方更为热切。这是因为关羽的老家正是山西盐湖解州。宋朝时,关羽就被请来守护当地的盐池。山西老乡对关羽非常认可,对其所代表的精神也深表赞同。

晋商崛起后,把买卖做到各地,凡有山西会馆的地方,必然有关公的神祇,且要把关公供在最显要的位置,有时商人还会直接将关帝庙当会馆使用。 换句话说,山西会馆就是关帝庙。

关帝庙 / 摄图网

晋商富庶的名声,数百年来响彻中国。人们皆以为给晋商带来财富的正是关二爷,因此,外地人也就将关公视作财神。晋商散布之地,生意人都喜欢拜关公,取意生财有道,不义之财,分文不取。

关公本就是军旅出身,明朝卫所制度中的军户也都把他当作偶像崇拜。那些义字当先的会道门组织,最讲究的也是义气,想要效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故而也把关羽视为偶像。

就是这样,原本被视作守护神的三国武将,成了义气当先、招引财富、大忠大勇的神祇,受到人们的普遍膜拜。

先秦到汉朝受崇拜的名将那么多,而关羽崇拜发端于隋朝,距离蜀汉300多年,怎么就突然有人去崇拜他呢?

事实上,隋朝以前,关羽也是有人祭拜的。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这样的祭拜只存在于荆州附近,也不是什么正当崇拜。【三国演义】中说关羽死后阴魂不散,飘到荆门当阳去索要人头,被高僧点化,放下了执念。许多读者认为这个故事很突兀,实际上它反而是最接近真相的。

关羽毕竟是武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荆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关羽率兵往来攻略荆州,民众死伤无算。传说他死后,化作含恨的冤魂找人索命。大战之后,瘟疫横行,死亡率很高,人们相当恐慌,这才开始祭祀关羽。

魏晋以后,佛教兴盛,到了隋朝之前的陈朝,关羽索命的传说还在荆州附近流传,且越传越邪乎,于是被佛教引用,才有了高僧点化关羽的故事。也就在这时候,关羽成了佛教中的伽蓝神、守护神,后来更成了佛教和道教共同的神明。

人们的信念是会诉诸偶像崇拜的,关公从民间祭祀,很快变成了守护神,又从守护神变成财神,被官方所认可。 正是历朝历代的人们对于诚朴勇毅的人文环境,富足无忧的经济条件的渴望,拟成了这样的偶像。因为有这样的信念,人们一改往日的恐惧,重新审视关羽其人,解读出了不一样的精神。

人们希望成为关羽那样的人,希望周边的人也和他一样永远值得信赖,希望财运亨通,希望冥冥之中受到他的保护。渴望当然很难成为现实,但人们不约而同地相信,只要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那样的精神便是可以实现的。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是知乎知名新知答主豆子优质回答结集,52篇精彩长文,每篇讲解一个古人观念背后深层的历史与文化因素。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其实是古人应对现实难题的办法!

点击链接购买本书:【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豆子 看似匪夷所思的想法,其实是古人应对现实难题的办法!历史文化 奇闻异事 价值观 中国史 读客】【摘要 书评 试读】- 京东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