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8首古诗,梅兰竹菊,带你领略花中四君子的魅力无限

2024-03-29国风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白梅】是元代文学家、诗人王冕作的一首七言咏梅小诗。诗发清丽之音,述高洁之志,立意不俗,结构谨严,雅逸超脱,颇见不俗。

首句「冰雪林中著此身」,以「冰雪」之莹白写白梅之色,以「冰雪」之清洁不染绘白梅之「韵」,下笔新巧,尤其是一「著」字,形象且传神,实为妙笔。

次句「不同桃李混芳尘」,顺承首句,以争春桃李的世俗浓艳,反衬白梅的清雅出尘,此处「混」字下得极妙。

三句「忽然一夜清香发」,明是在摹白梅之骤然盛放,蕴惊喜之意,实则是在以梅自况,抒情言志。何志?「清香发」。桃李之类,虽也芬芳,但是其芳已与尘混同,被污浊,难衬「清」字,所以,花中独「清」者,唯梅。而诗人此处写「清香」,表的是自身不流于俗、清洁高标的志趣。

四句「散作乾坤万里春」,「乾坤万里」,为虚指,泛指四海八方,「万里春」为万里同春之意,既赞了白梅之妍美、无私,也言了人之情志,表达了对那些愿为民谋福祉、牺牲自我、成全天下的贤人高士的由衷的敬佩、赞颂与倾慕之情。

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烛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澹月知。

张道洽,字泽民,号实斋,北宋诗人,以咏梅见长,有咏梅诗三百余首,存世百首,其中,【岭梅】最著名,【访梅】最精致,但若论小巧清丽,却还要属【瓶梅】。

诗首句「寒水一瓶春数枝」,起笔清丽,着一「瓶」字,重一「春」字,颇是巧妙。「一瓶」,点应「瓶梅」,「寒水」既和了次句的「小溪」,又暗点物候为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时候。「春数枝」之「春」在此用得极妙,明明是在咏梅,却不言梅字,更不用「梅数枝」,偏偏用「春」,既显婉约奇巧,又将梅之明媚鲜妍情态,及由瓶梅而引发的欢喜明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清香不减小溪时」,上应前句,对瓶梅做了进一步的描摹。「不减」暗表在「小溪」时,梅就已香氛馥郁,得人怜爱,「清香」之「清」,更别有几分清傲洁净的意味流露其间。

三、四两句,顺脉拓开,再次以婉约含蓄的笔墨表达了对梅的爱怜之情。幸好,梅那「横斜」清疏的姿态被掩在了「烛底」,「无人」得「见」,于是,这种清疏美好便能一人珍藏。「莫与微云澹月知」更别有几分俏皮之意。梅花本应与微云清风、澹月冰轮这样高雅清致的事物相伴,若是它们「知」了,梅似乎便要失去了。此处,诗人以「无人见」「莫与知」两处极微妙的心绪描写,既道出了采梅为瓶的因由,又述出了自己「瓶梅自珍」的一点点小心思,虽未言爱,一片爱梅之心却溢于言表,不言可知。

幽兰

【唐】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崔礼山(崔涂字礼山)半生坎坷,一世漂泊,辛苦遭逢。其诗也多飘零之态,苍凉之味,【幽兰】类同。

首联「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以婉秀含蕴的语言,描述了兰的秉性、品质及处境。「幽」为诗眼,挈领全诗,「宁知」是疑问,怎么知道、岂会知道,应「幽」,表少有人知,且「宁知」「暗持」之间自有因果,因生于幽处,不为人知,不为人解,所以,只能暗持芬芳。此处之「暗持」,既有深藏芬芳,秉性高洁之意,亦稍有几分怀才不遇的凄怆不平之意。

颔联,是首联「暗持芬芳」的一种衍化与情感延续,不是因为「国香」衰微残败才无人纫兰而佩,而是因为「无君子」可佩。诗人以兰为「国香」,可见其对君子之洁、之义、之操的推崇。诗人度一「衰」字,远应于「幽」,写了兰「众宁知」的具体因由。

颈联,春风每每迟至,白露往往早沾,兰总在春风未暖、霜露已降的时节开放,迥异于仲春盛夏争妍斗丽的群芳,如是,纵便再如何美好芬芳又有何用?

由是,尾联,诗人情不自禁慨叹:「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连当路的萧艾野草都比不上,幽兰暗持郁郁芬芳又是为何,是想做什么?

想做什么?诗人未语,但自其字里行间流溢的情感来看,约莫是要归隐吧。宁愿自赏孤芳、归隐山林,也不愿为路草、附群芳,这是兰之质、兰之性,亦是人之质、人之性,个中淡泊明远之意,细读多思,或可了悟一二。

幽兰

【晋】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一直冀望清风朗月,桃花源里自秋风的陶渊明,从始至终,内心都充斥着一种难言的恬适与洒脱。【幽兰】一诗,乃其辞官归隐后所作,全诗结构工致、语言清新、情真意恳、理趣天然,在无数咏兰佳篇中亦当拔得头筹。

诗前四句绘景状物,后四句说理成趣,顺序扣连,很是相得。

首二句「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直接以「幽」起势,语中已隐见潜隐思归之意。

幽兰本该生长于幽处,僻守清宁,随风伴雨,幕天席地,而今却偏偏生在了「前庭」,无奈,只得「含薰待清风」。此处,「含薰」「清风」皆一语双关。「含薰」既指兰草自含芳香、清宁自守、品性高洁,亦指如兰般的高士虽身处「前庭」繁华扰攘之中,仍坚守本心、不流尘俗、高雅自持;「清风」既指将兰香远远吹送的自然之风,亦指「前庭」清明之政、识人之人、为高士之助力。

次二句言清风习习而至,与萧艾杂草同在前庭的兰草自然而然便被凸显而出。此处,「萧艾」象征的是庸碌无为之士,兰艾之分,亦是贤愚之分,暗表诗人以高洁自喻,不愿与「杂草」同流。

后四句,诗人借景抒情、借物明理,娓娓述出了自己胸中由兰而发的感想与见解。

前行复前行,走得太远,便失了旧路,反不如顺其自然而行,或可通行。既然已经醒悟了,便应回去了,何必等到鸟尽弓藏。一个「当念还」,便已将诗人自求清净、急流勇退的归隐之意述得淋漓,细细咀嚼,不见理障,偏觉理趣,后人赞其为「真理真诗」,委实不虚。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李贺有「诗鬼」之称,其诗也多光怪陆离之语,但这首托物寄兴的咏竹诗却别有深情挚意编织其中,遣词造句也多明丽灵动,可谓佳篇难得。

诗首、颔二联,以婉约流美的语言从直接、间接两个角度,对竹之形状做了具体而生动的摹写。

首联,直接摹竹,一俯一仰:「入水文光动」描摹的是低首俯瞰水中之竹,竹影摇曳、波光潋滟、水竹相映,煞是可爱,一个「动」字写尽了竹的摇曳之态;「抽空绿影春」描摹的则是仰首而望水边之竹,竹身修长、挺拔凌云、翠绿青葱,充满春之蓬勃,「抽空」二字,将竹劲节向上、不断成长的姿态写得惟妙惟肖。

颔联,诗人以「露华」「苔色」为依衬,间接摹竹。林间小径上,竹笋根根玲珑,笋上,滴滴露珠映着日华,苍青的苔藓溶溶漫漫、不断铺展,似要将那还带着粉霜的竹根遮盖埋没。此处,露是真露,霜却是假霜,「霜根」之「霜」,自然不是霜寒之霜,而是竹根处天然而生的一种白须,诗人以「霜」言之,不独形象,细细品来,还颇有几分清幽之趣。

颈、尾二联,诗人笔锋折转,借竹抒情、借竹寄慨。

颈联,细述竹可用以「承香汗」「钓锦鳞」的寻常功用,尾联则更进一步,借古时「天子、王侯加服,以竹为冠」的典故,以「奉王孙」之语,连类比兴。李贺出身名门,有济世之材,却一生郁郁不得志,怀才难遇。此处,以竹为托,表的自是希望能如加冠之竹般被重用、被提携,一展凌云抱负之意。

篱竹

【清】郑燮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做篱笆,求人不如求己。

郑板桥(郑燮号板桥)一生以「诗书画」三者称绝,爱兰竹石,常喻竹为「百年长青」之植,以之成诵多篇。其中,【竹石】最著名,【篱竹】则寓意深刻、最富理趣。

首句「一片绿阴如洗」,明快清丽,寥寥六字,便描绘出了修竹千竿、翠色如新、叶重荫浓的恬适美好景致。

只是,一切美好,大多脆弱易逝,需要守护。竹呢?这样美好的绿竹清景,自然也需要守护。谁来守护?常人多认为应是带刺的荆杞,诗人却不以为然,甚至,在次句,他率然直陈:「护竹何劳荆杞?」何,意为何必。何劳,意即何必劳、无须劳,也就是无须劳烦荆杞,以疑代否,语气很是强烈。

那么,不用荆杞来护竹,用什么呢?三句,诗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仍将竹做篱笆」,用坚韧的竹子扎一圈篱笆,自然就能将篱内婀娜浓绿、一片清好的美景护持住了,既简单,又方便,无须另做寻求。

是以,四句,诗人顺势说理,吐出了那句广传后世的名言:「求人不如求己。」

竹子坚强自立,不以荆杞为凭依,能够自我保护、自我成就。人呢?人亦当如竹一般,立身于世,修自身、修德行,自立自强、坚定傲然,无须以任何势力、任何人为依附,洁身自好,以己为天,秉持中正,自拔节,自疏旷,也能成就自身的「一片绿阴如洗」。

通览全诗,诗人没有做赘赘之言,没有长篇说教,反而寓理于竹,托物明理,将枯燥的说教以竹为载体具现,从竹中发掘种种内美之质,栩栩之间,自觉悠长。郑板桥虽非诗词国手,但以竹为篱、以篱护竹的新颖构思,行云流水般的遣词用语,深入浅出的析理入趣,却也难能可贵,堪为大家风致。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乐天之诗多平易浅显、妇孺能懂,这首咏菊小诗却难得精致。

首句,「一夜新霜著瓦轻」,先为菊花之绽放营造了霜寒清冷的大环境。「一夜」表时序,应末句之「晓」,点出菊为霜后晓放之菊,为摹菊之耐寒凌霜,平添三分韵致;「新霜」说明霜是初霜,季节刚刚改易,间接表明物候为初秋,「轻」则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夜霜降落、天气改变的无声无息,为诗人观菊之行再增三分惊喜之意。

次句「芭蕉新折败荷倾」与三句「耐寒唯有东篱菊」皆是「一夜新霜」后生发而出的景致,只是一衰一放、一折一开,对比鲜明,两相比照,更凸显了菊傲霜而放的难能可贵。

四句「金粟初开晓更清」是对新开之菊的具体摹状。「金粟」艳其色,「更清」应其香,「晓」应「一夜」,首尾之间,自然形成呼应。至此,一幅清新别致的晓菊傲霜图才算真正勾勒完成。

通观全诗,不难看出,诗人的层层布局是极有序的,且咏物的同时,托志自况且况人之意也呼之欲出。菊之品性高洁,可赞可歌者实多,乐天却独赞其清绝耐寒,想来,彼时其境遇定然是多艰的,赞菊之语,多半也是对自己的砥砺之言,菊能如此,人亦不逊。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代表诗篇,全诗格调清新,语言雅淡,浅白中萦着三分拙秀,愈品愈见佳趣。

首句「秋丛绕舍似陶家」,起笔淡而不俗,寥寥七字,便将田园舍里、菊花丛绽的清恬景象从容描绘出来,花开盛烈,一丛丛,一簇簇,蜿蜿蜒蜒,颇见雅趣。「秋」言明物候,「丛」「绕」极言菊花之多、菊绽之盛,「似陶家」明说环境之清幽,暗点茅舍主人如陶公般出尘的品格及志趣,朴实中见秀华,匠心独运。

次句「遍绕篱边日渐斜」上承前句,顺势而绘赏菊之趣,由花及人。「遍绕」二字极言菊之多;「篱边」既与「似陶家」相应和,又写出了移步换景、悠然赏菊的意趣;「日渐斜」明是写实,实则是在以实点虚,借红日西斜这一现实物象将诗人痴痴赏菊、乐而不知时的情态描摹得入木三分,人、花、落日相契而动,无形之间,一片爱菊之情便已扑面而至。

及后二句,诗人笔锋转折,「不是花中偏爱菊」貌似是在否定,实际上却以否代述,写出了对菊由衷偏爱的情由。深秋时节,百花凋残,除了凌寒而放的菊花,竟已无花可赏,「此花开尽更无花」,无一字之赞,却将内心之赞叹咏颂之情,述了个完全。大家笔力,由此可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