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5首悠然自得的古诗词,打开另一番境界

2024-03-29国风

悠然,是诗酒趁年华的洒脱,是松菊犹存的宁静;

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在,是一种淡泊名利的超脱。

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遇而安,

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适。

人到暮年,告别了繁杂的工作、复杂的官场,琐碎的生活。

两袖清风,自然是另一番境界,可以一舒襟怀,视野大为弄滴在,天地尽收眼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魏晋· 陶渊明 【饮酒(其五】

在纷繁复杂的世间生活,却能不被车马喧嚣与世事纷扰所动。

若问何以如此,只因内心秉持高远的情操,自然会感知到身处之地的宁静安详。

悠然地在花园篱笆边采撷菊花,视线可及之处,便是那静谧的南山。

山间弥漫的气息和傍晚时分的景色美不胜收,群鸟归巢,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

这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深层真谛,虽有感触万千,却又难以言表。

诗人以其恬淡自得的情感,以及描绘的那如诗如画、深远幽静的景色,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万物各安其位、顺应自然变化的哲学理念。

诗中的警句「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精炼且凝练了这一哲理,使得整首诗的韵律更加隽永深邃。

真正的超脱尘俗,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况下都能坚守本心,不为物质欲望所驾驭,这正是明代儒学大家唐顺之所倡导的「胸中无事」的境界。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沉。

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

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

此生著几两屐,谁识卧游心?

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

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清·纳兰性德【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在这片静谧的山林之中,唯有禅师诵经的低吟和水月洞天的秀美风光,没有任何世俗的纷扰侵入。

犹记那次夕阳斜照时分,疏林梢头的一抹轻云,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在悬崖峭壁顶端的茅草小屋里,一位老僧正沉浸于深深的冥想之中。

我在雾气缭绕的山间悠然漫步,溪边垂钓,涧旁抚琴,尽情享受这份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心中萌生了隐居山林、游历四方的想法,只是不知这一生将要踏破多少双鞋履。

我内心的感慨与画中景致相互交融,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曾经涉足官场,追逐名利,如今却深感懊悔,渴望回归自然,但这个愿景何时方能成真?只能暂且在这幅画卷中寻求一丝慰藉。

题画之作犹如咏物诗一般,既要细腻描绘实物,又要巧妙融入人的思绪情感,使画面中的景物与人物相互映衬,既不紧贴也不疏离,这样才能成就一幅上乘的艺术作品。

纳兰性德对身为权贵公子及侍从官的荣华富贵生活已然心生倦意,转而向往清心寡欲、远离尘世的生活状态,就像画中那位老僧一样。

同时,他也通过作品表达了内心深处对于这种理想生活的热烈追求却又难以实现的矛盾与无奈之情。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宋·张孝祥【西江月 · 题溧阳三塔寺】

啊,这湖中的春水盈盈,岸上的繁花似锦,林间的鸟语呢喃,你们的美丽真是令人赞叹不已,我上次造访此地已是三年前的事了。

微风轻轻吹拂,我悠然驾着小船在湖面荡漾,杨柳依依,枝条轻柔地抚过我的脸颊,仿佛在亲切地向我致意。

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已习惯了曲折起伏,无论身处何方,内心都保持着一份淡然与闲适。停驻在寒光亭下,湖面如镜映照着广袤天空,天水交融,一片湛蓝。一群沙鸥翩翩飞起,这样的美景实乃美不胜收!

当我再度踏足这片熟悉的土地,时隔三年,心中满溢着怀旧之情和深深的眷恋。湖中碧波荡漾、岸边鲜花盛开、林间鸟鸣声声,这些美好景致让我由衷地发出感慨。

再次登船启程,离岸破浪前行,那随风摇曳的杨柳仿佛热情洋溢地欢迎我的归来。乘着东风穿越湖面,尽享自由畅快之感。寒光亭畔,湖天一色,沙鸥翱翔,这份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无需多言,尽在其中

张孝祥妥妥的一位主战派爱国人士,他一直义愤填膺,悲歌慷慨,在他屡经波折、阅尽世态之后,也写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脱尘的作品 ,且看也是浑无杂念。

写景如此,写情如此,这是堂堂剑气之外,词人的表现的另一人生境界。

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

门外红尘合,城中白日忙。

无烦寻道士,不要学仙方。

自有延年术,心闲岁月长。

——唐·白居易【北窗闲坐】

在北边的窗户旁,我安静地坐着,听着禅音; 窗外是一丛丛茂盛的竹林,窗内则是一炉袅袅的香气。

窗外的世界充满了纷扰和喧嚣,城中的人们忙碌不堪。但我并不羡慕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也不愿跟着他们寻找道士、学习仙方。

我有着自己的延年之术,那就是保持心境宁静。这种宁静带给我深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让我觉得岁月悠长,延年益寿。

白居易从小就漂泊,目睹人间的种种不幸,他从小志要报国,要做个好的父母官,他做到了,杭州的街头上演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景象,他是自豪的。

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听过了琵琶女的琴音,泪流满面的男人,到底有着多深厚浓郁的情怀。

那么,他还有什么看不开呢?如果有的话,估计是年老之后身体不太好而已。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与白居易是一对忘年交,相识的比较晚,但是感同身受的命运让他们感觉异常亲切与难得,可谓相见恨晚。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同居洛阳,常有书信来往。

年老之后的白居易有思眼疾和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于病中写给刘禹锡一首【咏老赠梦得】,向他诉苦。

刘禹锡收到他的来信之后,先叙述了老年人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这些都是自然的现象。

谁不怕衰老呢?当人变老时,很少有人会怜惜。我们的身体逐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我也有这样的情况。

但他随后笔锋一转,说 为了保护眼睛,我们可以不要经常看书了,可以使用艾灸来缓解年老带来的诸多疾病。

他还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会。

他安慰起好友记: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另一种境界。

仔细思量一下,其实老年很幸福,进入这一阶段就会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要说日落树梢已是晚景了,放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

刘禹锡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这一贬,那是足足蹉跎了二十三年。

命运多舛的他,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历练,年老之后才能这么乐观宽慰起老朋友,这是何其难得。

人生,放声大笑时,就笑得合不拢嘴,摆动着双手像个孩子。

只要看破一切人事繁杂,名利得失,心地了无明净才能这样潇洒自如。

年有四季,天有四时,将把格局打开,静看花开花落,这也是顺应天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