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朋友,感谢您在阅读的同时,动动手指为我们的努力点个赞吧!
041 子夜四时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以秋夜长安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月色、捣衣声、秋风,抒发了思妇对边关良人的思念,期盼和平早日到来的心情:
长安一片月
夜幕降临,长安城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之下,那皎洁的月轮高悬天际,洒下清冷而宁静的光辉。长安城被这同一片月光照亮,形成一幅宏大而静谧的画卷。月色笼罩下的长安,无论是巍峨的宫阙、繁华的街市,还是寻常百姓的庭院,在一种淡淡的银白之中,显得庄重而神秘。这「一片月」不仅勾勒出长安的夜景,更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孤寂的氛围。
万户捣衣声
在这万籁俱寂的秋夜里,传来阵阵捣衣声(捣衣是古代妇女在秋季为家人准备寒衣的习俗),她们手持木杵,在砧石上击打浸湿的布料,使其更加柔软耐穿。有节奏的声响在月色下回荡,汇成一首哀而不伤的交响曲,弥漫于整个长安城。每一阵捣衣声,都是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也是对即将到来的严冬的默默应对。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凉爽的秋风,吹过长安的街头巷尾,它带走落叶,带来凉意,无法吹散人们心头的思念。这「秋风」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对时间流逝、季节更替的暗示,象征着离别之久、思念之深。无论秋风如何吹拂,牵挂边关亲人的情怀无法消减,随着秋意的加深愈发浓烈。「玉关情」包含了思妇对良人安危的担忧,寄托了她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月光、捣衣声、秋风的交织中,思妇内心在呼喊:「何时才能平定边疆,让我的良人结束远征,回到家中?」这饱含深情充满期盼的疑问,是她内心深处的愿望——国家安宁,家庭团圆。
此诗以长安秋夜的月色、捣衣声、秋风为载体,描绘了思妇的绵绵思念与热切期盼。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现代诗诠释:
1、长安月色如洗
夜空悬挂一轮皓月,
洒满整座都市,
如同银色的绸带
轻轻覆盖万家灯火。
它无声地穿透玻璃窗棂,
照亮每一条静谧的巷弄,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
勾勒出一幅月华流淌的现代图景。
2、千户人家捣衣声起
公寓楼间,
传来阵阵捣衣的旋律,
不再是古老的木杵与砧石,
而是洗衣机低吟的嗡鸣,
或是烘干机旋转的轻响。
这些声音在夜色中交织,
形成新的城市交响,
每个音符都承载着
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牵,
是现代生活中,
对传统情感的无声传承。
3、秋风无尽思绪
秋风穿越摩天大楼的缝隙,
拂过街头的霓虹,
带来一阵阵微凉,
触动心底的涟漪。
它无法吹散的,
是那跨越时空的玉关情思,
在手机屏幕的微光中,
思念穿越千里,
与远在他乡的良人,
共享同一轮明月。
4、何时归期可待
在信息高速流转的时代,
胡虏已非边疆的实体敌寇,
象征着那些迫使亲人分离、
阻隔团圆的力量。
「何日平胡虏」,
是对困扰心灵困扰的质问,
期盼着消除隔阂、
化解纷争的那一天尽早来临。
良人啊,
何时能结束这场无形的远征,
回归温馨的家园,
共享平凡而珍贵的日常?
现代诠释赋予古老诗篇以新的语境,使我们能在都市的喧嚣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厚意,并以此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如何忙碌,勿忘珍视身边的人,期盼世界的和谐,因为那「玉关情」,始终在我们心中回荡。
我们以篇章构建思想之塔,鼓励您以评论添砖加瓦;我们以诚挚之心发起邀请,愿您以积极参与的热情回应。让我们共同在互动中启迪智慧,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