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芊荷艺术空间举办「日课」展,请听艺术家的良苦用心

2024-03-17国风

3月16日至4月21日,上海芊荷艺术空间举办「日课——陈翔、汤哲明、钱轶士、谢兴涛作品展。

本次展览策展人熊宜敬认为,「为艺术而生活,为生活而艺术」,有时间的日常生活肯定很艺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代的艺术家何妨一如前贤,藉由创作来记录与分享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也是一桩雅事?

藉由这场「日课」画展,我们也得以走近陈翔、汤哲明、钱轶士、谢兴涛这四位海上水墨画家,看他们是如何分享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艺术态度,听听他们创作时的良苦用心。

展览现场

陈翔:派出几个老头代我去放松

艺术家陈翔的青绿山水中,总能远远的看见几个老头,或一人独自泛舟,或两人草亭闲谈,或三人行于山道,徜徉林间。据说这是陈翔山水作品中的「诗眼」,那么,他为何要画这几个闲适的小老头?

陈翔表示,画老头等于是画我自己,我把我的理想都寄托在了老头的身上。我把我做不到的事情,派老头去做,让老头代替我去感受大自然,代替我去放松。

陈翔【春溪舟横】
陈翔【衡山诗意】
陈翔山水作品局部

汤哲明:「景宋」之旅带来下笔自信

艺术家汤哲明笔下山水巍峨壮观,气象万千,尤其他的作品【梵净乐土】,远远看去,犹如海派绘画大师吴湖帆笔下那团著名的蘑菇云。但汤哲明笑称,自己从未到过梵净山,是根据视觉材料绘出此幅。

汤哲明【梵净乐土】

汤哲明长期醉心于两宋尤其北宋山水画,他把自己的艺术取法之旅命名为「景宋」,他向先贤学习,向自然师法。他曾多次游历写生太行山,本着怀古之心师法造化,向山川造化索取灵感与滋养。他的「景宋」,是景慕先贤的心声与艺术提炼的原则,通过写生太行山,由师古而至师造化,最终达到了师心的进阶,即验证中国画的成法并超越成法,终而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妙境进发。此次画【梵净乐土】以及【仙都瑞色】,都体现了他由师古至师造化乃至师心给他带来的下笔自信。

汤哲明【仙都瑞色】
汤哲明【青山白云】

钱轶士:一面湖水用了四五种不同的蓝色

艺术家钱轶士此次展出的【赤城】、【青湖】【赭岱】、【玉嶂】等作品描绘了祖国大西北的壮观景象。他的作品色彩强烈而不抢眼,山势峻峭而壮美,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

钱轶士表示,这批作品重在敷色,用的是传统方法,但选择了矿物、水彩和国画等多种颜料叠加使用,追求效果。比如黄色的山体,最下面一层用了传统的赭石,最上面用是朱砂,显出了山体的厚重,但又不沉重。

钱轶士根据大西北的独特物象来画,但借鉴的还是画江南的细腻手法。他说,大西北的山形和色彩与我们环太湖流域不同,它明亮,色彩纯度高。比如画湖水,虽然是蓝色,但里面却有四五种颜色一层层地叠加。

钱轶士【赤城1065】
钱轶士【青湖1115】

谢兴涛:老材料,新用法

谢兴涛的山水作品画在绢本上,透露出幽雅的怀古之情。但他的绢本底纹比一般绢本粗放很多,为作品平添了一股厚重的质感,而这种效果的达成,却是谢兴涛对材料进行了长时间驯服后取得的成果。

谢兴涛【柳塘消夏】
谢兴涛【峨眉飞瀑】

谢兴涛表示,这种绢本是用野蚕丝做的,是几十年前的老材料。刚开始时还不能使用,因为它的经纬纹路比较粗,一受水,材料就会鼓起来,要用蒸汽熨斗熨烫到一定程度,才能落笔。

谢兴涛觉得,画这种材料比在宣纸上创作难度高很多,平时宣纸上染两遍颜色,这种绢本上要染五到八遍,而且还不容易控制。画工笔画时,笔墨不能太湿,太湿容易跟着经纬线跑;也不能太干,太干笔墨拖不开。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谢兴涛终于驯服了材料,才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散发着怀古幽情的绢本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