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回不去的童年,灵魂画家埃贡·席勒

2024-03-28国风

席勒的房子

1910 年,席勒( Egon Schiele )与沃莉( Wally Neuzil )移居克鲁姆洛夫。

捷克小镇克鲁姆洛夫宛如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静静地躺在伏尔塔瓦河的怀抱中。这条古老的河流,以其宽广而蜿蜒的身姿,如同一位慈爱的母亲,将小镇温柔地环绕。十三世纪的贸易繁荣,为克鲁姆洛夫注入了活力与生机,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哥特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如诗如画,它们以硬朗而瘦削的线条,与伏尔塔瓦河的曼妙曲线相互辉映,仿佛是大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舞。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让人沉醉于这份古朴与宁静之中。

伏尔塔瓦河河边的房子 席勒 1914 年

克鲁姆洛夫,这座散发着古典韵味的小镇,宛如被现代都市遗忘的世外桃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席勒的到来,成为他灵感的源泉。在这里,小镇的宁静与安逸如同母亲般温暖地抚慰着席勒内心的躁动。然而,这份宁静与安逸并未永远陪伴着席勒,最终,因为他频繁地描绘裸体模特,以及与沃莉未婚同居,两人被贴上了不受欢迎的标签,被逐出了这个曾经给予他们灵感与庇护的小镇。
克鲁姆洛夫小镇,犹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了席勒的辉煌与落寞。在这里,席勒曾感受到家乡般的温暖与宁静,也曾因为艺术追求而遭受排斥。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的艺术之路更加坚定与独特。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禁为席勒的才华与勇气而赞叹,也为克鲁姆洛夫小镇的古典韵味而陶醉。

克鲁姆洛夫的房子 席勒 1914 年

席勒,带着心中的遗憾与沮丧,悄然离开了那座小镇,重返维也纳的怀抱。在维也纳郊外的纽伦巴赫,他租下了一间朴素的画室,那里成了他激情澎湃的创作殿堂。然而,对于克鲁姆洛夫的思念,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只是刚刚开始。
1912年之后,席勒的画笔如同魔法般,在画布上演绎着克鲁姆洛夫的千姿百态。他频频回首,凝望那座遥不可及的小镇,心中涌动的情感如同泉水般汩汩流淌。那些琐碎的记忆,一次又一次地在画布上重生,绽放出新的生命。
画中的小镇房屋,色调凝重而深沉,线条规整而有力。那些晾晒的衣物随风轻舞,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痕迹。然而,画面中的小镇却始终空无一人,这份静谧之中透露着一种极致的疏离感,如同席勒与克鲁姆洛夫之间的距离,永远无法逾越。
这样的景致,不仅仅是对小镇的描绘,更是席勒内心世界的写照。他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对克鲁姆洛夫的思念与眷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这些画作,如同他的灵魂一般,深邃而迷人,让人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克鲁姆洛夫的房子】局部

1915年完成的【克鲁姆洛夫的新月形房屋】是一幅颇具深意的画作,巧妙地将席勒的童年记忆与其母亲故乡的风貌融为一体。在席勒的孩提时代,他的父亲担任图尔恩火车站的站长,这使得站台和火车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火车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辆巨大的玩具,更是激发他无尽好奇与想象的源泉。他热衷于观察火车的往来穿梭,并时常用稚嫩的画笔勾勒出这些庞然大物的轮廓。
这幅画作所展现的,虽然是伏尔塔瓦河在秋色的映衬下宛如明镜,以及克鲁姆洛夫小镇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一切仿佛都在讲述着一列童年的火车。那些大小不一的房屋,宛如一列正在迅速驶离的火车,它们在黄色的屋顶引领下,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奔腾而去。这种奇妙的比喻,不仅赋予了画作更深的寓意,更让观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席勒童年时期对火车的热爱与怀念。

克鲁姆洛夫的新月形房屋 席勒 1915 年

克鲁姆洛夫的房屋,尤其是那些如火车般独特的新月形建筑,与席勒笔下那充满情感的人物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房屋线条分明,透视感被巧妙地压缩,宛如立体的浮雕作品,厚重而富有张力。这些浮雕般的房屋,如同记忆的烙印,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象征,一个理想的圣地。席勒常常回到这个圣地,独自品味那份独特的韵味,直到1918年。

克鲁姆洛夫的新月形房屋 席勒 1918 年

在这一年,他再度在心灵的画布上描绘出克鲁姆洛夫的轮廓,绘制出【克鲁姆洛夫的新月形房屋】。这幅画作宛如夜晚的幽梦,伏尔塔瓦河宛如沉睡的巨龙,静静地躺卧在月色之下。而火车,似乎也在这静谧之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孤独地停留在铁轨之上。它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但席勒却未能如期而至。几个月后,年仅28岁的席勒,如同这安静的火车,永远地停留在了人生的轨道上,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