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老祖宗留下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现在不流行了呢?过时了吗

2024-04-08国风

«——【·前言·】——»

【「未经授权, 禁止搬运 ,违者必究」】

在一些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长辈对着后生教育道: 「你对得起老祖宗吗?对得起你的姓氏吗?」

这种场面一点也不夸张,时代虽然经历数次变迁,但我们内心中对辈分、家族的敬畏,是刻在基因里的。

就连名字,都是老祖宗早就在族谱中为大家选好了的字辈, 这样后代就算是天南海北各自成家后,也可以根据名字来判断彼此之间的辈分。

可随着新时代的全面进化,字辈似乎正在逐渐凋亡, 越来越多的家庭会按照自己的心意,为孩子自由的取名, 莫非是字辈过时了?还是大家正在做一个「对不起祖宗」的决定?

何为姓

就像字面意思所说的那样, 姓加名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代码」,这是人们身份的标识。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的前几句话,就连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但对于这个排名来说,很多人的认知是有误解的。 那它究竟是如何排序的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百家姓并不是按照人口基数来做列序的,此书编撰时正值宋朝的统治, 皇帝的「赵」姓不用人口普查,也必须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大姓。

紧随其后就轮到皇亲国戚,满朝文武了,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出: 社会地位越高,跟皇帝绑定的关系越硬,百家姓也就越往前排名。

在我看来,姓的由来更像是群体、部落时期慢慢衍化留存下来的,他代表着群体意识的诞生。

何为名

【说文】一书中这样解释了名的由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天黑了大家看不到彼此,便会说出自己的名字来判断身份。

由此可见,名更像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归于群体,但又剥离出群体成为个人。

起名如今是门学问,放当初更像是一门学科,而 在不同朝代的背景下,起名也有着不同的「原则」。

就比如战国时兴卜卦天赐,不兴以朝代、官职、山川、疾病、牲畜和货币为名,到了君主权力更加集中的秦汉时期,更是把内涵天子皇权的字眼变成了「御用」。

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每朝臣子确实是在名字上花了不少功夫。

有流行用僧侣名的,也有流行用五行偏旁部首的;有流行追慕先圣的,也有流行渴望长生的。

就拿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一辈来说,很多都是以出生地、季节、天气或者时令花卉为取名依据的名字, 如今看来可能难免有些落入俗套,但放在当时,这就叫一个文字大流行。

那如今流行的又是什么呢?生僻字?还是不循规蹈矩的大胆创新?

新时代新规则

还记得字辈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血亲不断,家族后代有熟识的「标志」,但在这个越发疏离的社会环境下, 大多数人们似乎已经稀薄了宗族的概念,崇尚自由个体的主流风气更是让人们愿意追求生僻、个性的名字。

每次身边朋友从起名馆回来,我都能认识一个新的生僻字,良好的寓意加之「以稀为贵」的思想,让起名高手瞬间高大上了起来。

名字从「规律」发展到如今的无序可循,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就是思想的解放。

「字辈」血亲的宗族体系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 破旧不堪的族谱都已经变成了线上的excel表格,传统需要打破,新时代也需要新的规则。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社交的自由、交通的便利乃至工作的安排,都注定了现代人不能同古代一样,生老病死都在同一个无聊乏味的大院里,走出这个大院,我们每个人都是家族的符号,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字辈」也并非没有缺陷

比如上学时就遇见过两个同学互相欣赏,但仔细一盘, 身份上甚至有隔代的辈分差距,即便放在当下,也会难免让人望而却步, 身为同龄人,这种「代差」也着实让人感到尴尬和遗憾。

乾隆曾为孔子后代定了三十代「字辈」,一百七十四年后,孔子的后代又添了二十个字,这让人不由得想到,有多少氏族能像孔氏一样源远流长而又沿袭传统呢?不停加字的族谱会不会有一天无字可用呢?

当然了, 维系家族和打破常规都没有错,有人淡忘也会有人抓得更紧。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仍然把宗族的理念看的很重,相信这也是历经五千年,泱泱大国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吧。

文化的魅力就在于他的遍地开花,每一种颜色都是最美的结果。

那么,这种不循规蹈矩,摒弃「字辈」的起名方式,您们又怎么看呢?

欢迎关注@观今言史

下期给您带来更精彩的内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 ,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