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宋·梅尧臣【陶者】
陶工们默默耕耘,耗尽心血,用双手挖尽了门前的泥土,制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只为那一抹生活的希望。
然而,他们的辛劳并未换来安居之所,屋顶之上,竟无一片完整的瓦片来遮挡风雨。这,便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辛酸而又无奈。
而那些从不沾泥的富贵人家,手指纤纤,不事生产,却安然居住在高楼大厦之中,享受着生活的奢华与安逸。这种强烈的对比,如同一把锋利的剑,直指封建社会的不公与残酷。
此诗创作于封建社会,那时阶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巨大。梅尧臣身为文人,却能深切体察民间疾苦,以陶工的艰辛生活为镜,映照出社会的不公与冷漠。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将陶工的辛劳与富人的安逸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底层百姓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02】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宋·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
夜空下,一轮弯月如诗如画,轻轻洒落银辉,温柔地拥抱着九州大地。那月儿弯弯,似是天边最温柔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人间悲喜交织的画卷。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月光的照耀下,九州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映照出了不同的情感色彩。
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百姓们的生活如同这轮明月,有盈有亏,有喜有悲。
有的人家,夫妻恩爱,儿女绕膝,欢声笑语,享受着天伦之乐;
而有的人家,却愁云满布,泪眼婆娑,为生计奔波,为命运挣扎,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这更是将人间疾苦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月光的见证下,有的夫妇能够相依相偎,共享生活的甜蜜与幸福;
而那些因贫困、战乱等原因而流离失所,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如同月光下的孤影,无助而迷茫。
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与残酷,更表达了诗人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03】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白居易【卖炭翁】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佳作,以一位年迈的卖炭老人为主角,深刻描绘了封建社会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与不公遭遇。
在白雪皑皑的寒冬,南山之巅,一位老人孤独地伐薪烧炭。
他的面容被烟火熏得灰黑,两鬓斑白,十指漆黑。他默默地劳作,只为换取身上的衣裳与口中的食物,那是他生活的全部。
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因此减轻,他身着单薄衣裳,却仍心系炭价,盼天更寒,以卖得好价,这份无奈与坚韧,让人心生怜悯。
一日,城外大雪纷飞,老人清晨便驾着满载千余斤炭的牛车,辗过冰冻的车辙,历经艰辛抵达市集。
然而,正当他疲惫不堪,在泥泞中歇息时,遭遇两名宫使手执文书,口称皇命,无情地将炭车强行牵走,仅留下半匹红纱和一丈绫作为炭的价钱,这远远低于老人的劳动所得。
这不仅是物质的掠夺,更是尊严的践踏,是封建社会不公的缩影。
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将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官僚阶层的横暴贪婪,
更深刻揭示了底层百姓在沉重剥削下的无奈与辛酸。
此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让人不禁为老人的遭遇而哀叹,也为封建社会的不公而愤慨。
【04】
承时偷喜负明神,务实哪能得庇身!
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
——唐·郑谷【偶书】
在这纷扰的尘世中,人们往往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背离了内心的良知与道义,得势便忘形,暗自欢喜,以为务实便能保全自身。
却不知在这乱世之中,真正能庇护人的,绝非世俗的财富与地位,而是内心的善良与正直。
然而,这种「偷喜」的行为,却是对神明与道德的背叛,最终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困境。
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也是对人性贪婪与自私的揭示。
诗人以深情的目光,注视着那些在大地上辛勤耕耘的百姓。他们,如同大地之子,用汗水浇灌着希望,却往往收获的是失望与饥饿。郑谷质问苍天,为何这些勤劳善良的人们,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与庇护?这份对苍天的质问,既是对封建社会剥削制度的控诉,也是对底层百姓深深的同情与关怀。
创作此诗时,郑谷正值中年,他亲身经历了晚唐社会的动荡与变迁,目睹了百姓的苦难与无奈。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时代的忧虑与对人民的同情,这份情感,化作了他笔下的诗句,流淌着对人间疾苦的深刻感慨。
【05】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一位老农,居住在那贫瘠而偏远的山间,仅靠着三四亩山田为生,是他全部的希望与依靠。
然而,苗稀税重,那薄薄的土层,难以承载他厚重的期盼。
辛苦劳作却难以果腹,收获的粮食大多被无情官府征收,最终只能化为官仓中的尘土与满心的无奈。
岁末之际,老农只能空手持锄犁,站在那空荡荡的屋子里,呼唤着儿女,一同上山采摘橡实,以充饥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西江上的富商贾客,船上载满珠宝百斛,光彩夺目,奢华至极。
他们的养狗,都能常年常食肉,生活富足而安逸。这巨大的反差,如同冬日里的寒风,刺骨而冷漠,让人不禁为老农的遭遇而心生怜悯。
张籍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他通过老农与富商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不公,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06】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唐·曹邺【官仓鼠】
那官仓里的老鼠,身形竟肥硕如斗,它们在仓库中肆意横行,即便有人打开仓门,也毫不畏惧,公然贪婪地享受着仓中的粮食。
这些老鼠,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是封建社会那些贪婪成性、中饱私囊的官员们的化身,老鼠的嚣张是那些官员们的缩影,贪婪无度地吞噬着国家的财富,却毫不在意百姓的疾苦。
「健儿无粮百姓饥」,曹邺描绘了战士与百姓的悲惨生活。那些为国效力的健儿,英勇无畏,本该受到敬仰与优待,却连基本的口粮都无法保障;而那些辛勤耕耘的广大百姓,更是饱受饥饿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谁遣朝朝入君口」,那些贪婪的官员们,为何能日复一日地享受着官仓中的粮食,而让百姓与健儿们饱受饥饿之苦?
而官仓中的粮食却任由老鼠糟蹋,流入贪腐官员之口。是谁让这些贪婪的官吏得以日日享用民脂民膏?是封建制度的弊端,还是人性的贪婪?这不仅是对官吏的质问,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
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曹邺目睹此景,心生悲悯,遂以诗为媒,抒发胸中块垒,期望能唤醒世人对不公现象的警觉与反思。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