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奏响民族乐器之古筝

2024-06-15国风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的这首【夜筝】仅用短短的28个字,便将一位全神投入古筝弹奏的女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古筝,源远流长的华夏乐器,以独特的音色和魅力,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与思绪。它的声音穿越时空,流传千古。

古筝(图自图虫网)

源于秦地

古筝,又称秦筝,大约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秦国(现陕西一带),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

有关古筝的记载,最早见于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读作「bì」,意为大腿),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由此可见,古筝是当时流行于秦国民间的乐器,且村夫们常常在弹奏的同时,敲击瓦罐,拍打大腿,唱着俚歌。

到了汉代,古筝逐渐从乡间民俗乐器登上大雅之堂,得到社会的广泛推崇。「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东汉著名文学家侯瑾在其所著的【筝赋】中的这段记载,表明古筝已经发展到通过移动筝柱达到转调的效果。

三国时期,曹丕和曹植十分喜爱古筝,留下了「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诗句。东吴的周瑜也善于赏筝,后人化用其形象,写下名句「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由于指法变化多端,弹奏时可增强乐器的表现力。所以,唐朝时期的人弹奏古筝时放弃拨子,直接用自己的手指甲演奏,并将之叫做「搊筝」(读作「chōu」,今人叫做「抓筝」),丰富了演奏技法。

最初,古筝是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后逐渐发展为秦汉时代的十二弦,唐宋时代的十三弦,元明时代的十四弦和清代的十六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奏家们对筝的形制与弦质进行了改革,成功研制出S型二十一弦尼龙钢丝缠弦筝。这种筝由于共鸣体加大,弦数增加,丰富了演奏的音响效果和发音的厚度,成为普遍流行的常用筝。

古筝是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图自图虫网)

1965年,古筝演奏家王昌元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用来制造台风效果的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此后,古筝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伴随着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的演奏技法呈现多样化,【山魅】【幻想曲】【箜篌引】等新作品层出不穷,进一步完善了古筝的艺术发展。

九大流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筝不断得到推广、普及与创新,与全国各地的戏曲、音乐、说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曾借用诗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描述了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朝鲜筝派等古筝九大流派的盛况。

陕西筝派,音乐悲怆激昂,抒情性强,被称为「真秦之声」,代表作品有【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

河南筝派,左手揉弦多「小颤」「游摇」(弹奏招法)。曲调朴实浑厚,清新中不失激昂,又称「中州古调」或「郑卫之音」,代表作品有【哭周瑜】【叹颜回】【苏武思乡】。

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风格古朴典雅,与河南筝派较为类似,也称「齐鲁大板」,代表作有【汉宫秋月】【鸿雁捎书】【凤翔歌】。

潮州筝派,重视左手按滑音变化,强调「以韵补声」。音乐华丽柔和,也称「韩江丝竹」,代表作有【柳青娘】【寒鸦戏水】【月儿高】。

客家筝派,一般被认为是永嘉南渡(西晋时期人口南迁事件)之后传到广东地区的中原音乐与当地文化结合的产物。客家筝曲以典雅大方为特色,也称「汉皋古韵」,【出水莲】是其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浙江筝派,是现在较为流行的派别,「摇指」的运用和现代流行的演奏法较为一致。乐曲温柔优雅,也被称为「武林遗韵」,代表作有【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

古筝九大流派各具特色(图自图虫网)

福建筝派,突出以古筝为主奏乐器的「古乐合奏」,有时还加入曲笛、随唱昆腔以丰富音乐内容。

蒙古筝也称「雅托葛」,有十弦和十二弦两种形制,多用于牧歌伴奏。

朝鲜筝又称「伽倻琴」,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和汉筝基本一致,既能独奏、重奏、合奏,也可以够弹唱。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