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共生寰宇:探索女性与万物的深层次关系

2024-07-03国风

亲爱的读者们,如果你感觉最近没有收到我们的推送,可能是因为公众号又调整了推送规则,导致推文没有推到你们的跟前。请星标我们,或是多多给我们留言,点赞,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一直以来,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是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在一些古老文化中,就有提及女性的生理周期与月亮的盈亏周期极为相似。

而无论是在东西方神话传说中,人们都将自然或大地视为是母亲般的养育者,将它与女性的生育力紧密关联。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为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更深刻的视角。 当时间发展到现代,我们又应当以何种角度与思维,去思考这一议题?

撰文 | coralsky

编辑|核桃仁

在探索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一直未曾停下脚步。十八世纪的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曾提出「万物有灵论」,其核心思想是,不仅人类和动物有灵魂,山脉、河流、树木、岩石,甚至是人造物品和自然现象(如风或雨),也都被认为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意志和精神。

这种论点赋予自然万物以灵力,使人得以与自然交流,体验万物之间关系,进而两者通达。这也为人们研究女性与自然的关联,提供了深层次的参考。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在【女性主义·毁灭】(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一词,旨在呼吁女性加入拯救地球的行动,这也被视为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开端。

生态女性主义在1990年代得到重要发展,这一思想流派即是将生态学与女性主义结合在一起。它有这样两种提法:女性主义的生态学(the ecology of feminism)和生态学的女性主义(the feminism of ecology)。

时至今日,互联网以及影像技术的进步,又为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正如在本次展览中,八位女性艺术家以自然翡翠绿所象征的时间纬度及女性视角为双向起点,回溯人与自然、万物关联与时间厚度,叙述人与自然之关系存于「自我」与「万物」之间,相互依赖,彼此生长的关系。

「共生寰宇」展览现场。

「那些凝视大地之美的人,会发现持久的力量储备。」雷切尔·卡森曾如是说道。 本次展览「共生寰宇」的理念亦源于此,万物共生、同长,利用女性与生态之共同关联而相互指代,以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视角,强调女性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相似经历,重新审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隐喻关系,探索更加平衡与尊重自然的方式解决问题。

策展人祝羽捷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策划女性艺术家展览,仿佛是我的一种宿命,也是自觉的选择」。而这一次,她将目光转向到探讨女性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中。

策展人祝羽捷于展览现场。

女性与自然,或大地,有一种特殊联系,在自然界中扮演独特的角色。 身体被视为神圣,透过仪式与象征,能与大自然建立深刻精神认同与共鸣。女性化自然隐喻本质,在于通过女性特性理解与体验自然,将自然物体拟人化,以女性的特性、功能、组织形式及活动等,理解自然界非人类的实体经历。将自然比喻为「母亲」,也是女性特征观念向外部世界的投射呈现。

这次群展所邀请的八位女艺术家,来自不同的创作领域,以「共生寰宇」为主题,利用多媒体及跨学科手法,通过回应性别、身份、生态等问题,展示更为广阔之生态女性意识,倡导万物共生愿景。

「共生寰宇」展览现场。

走入展厅之中,最先呈现于眼前的是艺术家袁晓天的作品【花·序】,也是本次展览的序曲。袁晓天以不锈钢丝网为素材,以木兰的生长过程为灵感,展现出木兰从花苞、 含苞待放到盛开、凋零的过程, 以其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去解读生命与时间。

【花序】袁晓天,装置,尺寸可变。

金属本来是一种坚硬而具冷感的物质,而在这位师从著名艺术家何多苓的青年艺术家手中,却展现出一种柔和曼妙的姿态,呈现出独特而具有层次感的美感。

【花序】袁晓天,装置,尺寸可变,2024。

同样是以金属为手法进行创作,位于【花·序】右方的罗黛诗作品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作为一名有工业设计背景的艺术创作者和炼金术士,艺术家罗黛诗通过三组作品:【蜕变】装置系列、【种子】、以及【控制中的失控】来深入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蜕变】罗黛诗,尺寸可变,铜,头发与氧化生⻓物,高分子材料,LED光组,不锈钢,实木烤漆,装置,2024。

装置作品【蜕变】(2024)使用铜,生长物,高分子材料,LED光组,不锈钢及实木烤漆制作,在五件折叠培养皿中,通过镜像对称和透明与不透明的形式,呈现出铜在人工干预和自然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双重生命形态。

艺术家使用自己的头发,炭化成黑色「发墨」以象征自我,在铜板上绘制复杂的生长路径。这些铜板在精心设定的培育环境中,经过72小时的自然生长,生成发墨与层次丰富的蓝绿色结晶的交融体。通过透明高分子材料揭取生长物,最终蜕变出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独特画面。 罗黛诗借此探索了人与自然深度协作的可能性,以及生命中控制与不可控性的本质。

【控制中的失控】的创作是基于【蜕变】装置作品的实际制作过程,这段视频记录了每一个关键制作阶段,最终展示了由自然和人为共同创造的融合产物,揭示了创作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

「共生寰宇」展览现场。

与【控制中的失控】不同的是【种子 III】,艺术家使用微观镜头语言,通过延时摄影技术捕捉头发(人)与铜板、空气、水等(自然)合作反应的生长过程。在拍摄的过程中,艺术家也遇到了多种偶发性,使一些自然的生长。作品不仅展示了自然生长的美丽和复杂性,还邀请观众探索在人为控制下生命形态如何展开和发展。

「共生寰宇」展览现场。

与罗黛诗靠自然而生长出的作品不同是,罗比专注虚拟生物设计和虚拟生态营造,尝试用虚拟作品进行艺术疗愈。其作品画风温柔又带有一丝奇异,常采用透明水晶、高反光材质等塑造形象。

在这次的【木兰绿境】影像作品的创作中,她以数字技术展现出一幕带有空灵及科幻感的「木兰绿境」,翡翠绿色的空间中,木兰花袅袅绽放,纯净而飘渺, 仿佛在邀请人们进入这个纯粹、不掺杂任何杂质的世界。

【木兰绿境】罗比,数字影像,静帧截图,2024。

女性对于世界的感受,是多维切面的,艺术家柳溪用更个体的感受去创作作品,她在上海和景德镇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实践场地, 或许这种变迁的「游牧状态」也使得她的创作更具有天然的感知力。

柳溪的作品以陶瓷为原点,她探索性与爱、自由与约束、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等主题,并持续探索新的形态、表面和材料的创作。

【2020】柳溪,陶瓷雕塑,尺寸不等,2020-2024。

本次展示的作品【2020】,不仅体现艺术家的感受力,还有她对材质的不断探索呈现。【2020】的创作灵感正如其名——2020是特殊的一年,在全球处于自我隔离和不确定的状态下,每个人似乎是个容器,被各种情绪填满。该系列以瓷及综合材料为素材,利用传统器型的陶瓷瓶子,进行切割,变形,重组,形成了新的形状,变成了承载当下情绪的容器,焦躁,抓狂,未知,恐慌,不安且抱有希望;同时像苔藓一样依附于当下状况生存。

渐变绿色描述着时间,不过绿色是存在希望的,而时间又有着不可赦免任何人的腐蚀的力量。 通过时间考验,希望带来更多的感悟和智慧。

【2020】柳溪,陶瓷雕塑,尺寸不等,2020-2024。

艺术家秦妍同样是以绿色为主色调进行创作,古着与线共同构成了这幅装置作品【身体的消失】。

作品是由三十余位朋友从各地寄来的绿色旧衣,通过「剪碎」与「缝补」制作而成的 。「剪碎」的行为是对物体完整性的破坏,对实际效用进行消解,于此同时造成心理上的刺痛,是对即将消逝记忆的不断唤醒。「缝补」的行为是一种下意识的劳作,使紧张不安的情绪得以释放,让焦虑慢慢缓解。

【身体的消失】秦妍,古着、线,240x550cm,2024。

每一块织物都带有来自不同个体的记忆,将其缝制在一起,试图获得情感的链接。一片片织物的拼合是对「物与物」、「人与物」的一种深深的执念。最终,身体的消失,使「物」还原为「物」。

备展期间,策展人祝羽捷还在微博上转发了古着募集信息,令它成为了一个富于趣味性的互动项目。同时,也引发了参与者对于自己过去的生活、未来的环保之深度思考。

艺术家陈欣的绘画作品【如春伸展】,是艺术家对于初春时期木兰花的描绘,以初春寒冷之际绽放的植物代指面对困境的勇气与自信,如春伸展,绽放枝头。

【如春伸展】陈欣,绘画,2024。

本次展览展示的陈欣大多作品,都与植物相关,在艺术家的转述下,植物如同人,不同的植物像是不同人的性格。陈欣将对植物的长期观察转向成绘画语言,透过植物映射多元变化的可能性。

「共生寰宇」展览现场。

艺术家应歆珣的艺术创作从日常生活出发,发掘材质、物的「社会质感」,以材质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研究「过程中的物」来表达某种当下的社会现象,形式语言主要包括纤维艺术、装置,也涉及影像、行为、剧场表演、绘画等。

应歆珣的「天鹅绒计划」自2018年开始持续至今,从初始的1.0版本到如今的3.0版本,经历了多次更新和迭代。艺术家想要探讨的是过度包装之下的「日常美好」,如居伊·德波所说的「在这个景观社会中,真实只是虚假的某个时刻」。

「共生寰宇」展览现场。

应歆珣在本次展览中,突破原有天鹅绒系列,利用数码刺绣,珍珠粉、铁,塑胶、尼龙等材质,创作出一间现场徐徐展开的小说空间。艺术家提到,本次作品的创作路径来自于小说,根据书中的一些描写物件,再根据自己的线索进行二次创作。

艺术家所要研究的方向是把物件放到跟人平行的一个共生状态里去研究,把「物」从原本以人类为中心的主客体关系,变成与人平行与共生的一种关系。应歆珣在创作中涉及的「人造物」,强调人们创造的「物」反过来也在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对人们形成一种视觉上的渗透和意识形态上的某种指引。「相对于将物质视为一个物而言,它更是一个过程」。

【描写女主角的裙子】应歆珣,装置,夜光线数码刺绣,树脂,尼龙,200x280cm,90x400x40cm,2024。

【描写男主角的西装】应歆珣,装置,绒、线、皮革,55x77cm,2024。

【有弹性的自尊】应歆珣,装置,天鹅绒、拳击手套、树脂、珍珠粉、铁、塑胶等,80x60x30cm,2024。

【男主角眼中的光】应歆珣,装置,树脂、窗纱帘、珍珠粉,180x55x40cm,2024。

艺术家费亦宁的作品试图在艺术、科学和技术交叉的领域建立新的移动图像拓扑结构,探索自然叙事的神话力量及其塑造多重行星叙事的可能性。

【歧路故事I : 外祖母】是一段时长为10m50s的单通道影像,「歧路故事」系列是一个在进行中的项目,起始于对后人类生命与菌根共生,以及其他存在和繁殖形式的推想。而这段影像是该系列作品的第一节——「我」追寻所谓「外祖母」留下的痕迹,并意识到她是一个在衰毁与被离弃之前,主动试图与菌根体联结、或期待被其解码同化的类人智能生命体。

【歧路故事】费亦宁,单通道影像,静帧截图。

单花锡杖花 (Monotropa uniflora)并无光合作用,而是依靠着细密的菌根菌获得碳与养分,在片中作为「外祖母」的身体隐喻,她意图模仿这种真菌异营的「骇客「植物,介入树联网(Wood Wide Web),并最终以单性生殖的方式,迭代出「我」所在的阴性族系。

【同往】与【安慰】是费亦宁创作的两组雕塑作品,基于艺术家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海洋环境的推想,以透明树脂、水泥与石英砂试图与行星记忆的储存媒介——冰川与岩层建立连结。

「共生寰宇」展览现场。

本次「共生寰宇——木兰绿境女性艺术家群展」由NEXY.CO(奈蔻)赞助支持,本次展览集结了八位风格迥异的女性艺术家,她们各自使用不同创作手法,共同探讨生态母题背景下的艺术实践,诠释出她们心中对女性与自然及生态关系的解读。女性与自然之间拥有微妙而深远的联系,这样古老的默契使得女性领悟生命的律动,在当代社会不断探索与突破。生态命题如女性的处境,在更多的话语与表达之后,成为更为多元、丰富、带有平等意识的叙事。

女性视角的表达触摸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结,这样的叙述总是令人动容,不仅在展览中,更在我们的身边与当下。

展览信息

共生寰宇

木兰绿境女性艺术家群展

展览时间

2024年6月28日 —— 2024年7月17日

展览地点

上海市福州路655号2楼(上海春美术馆)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展览现场及艺术家提供,版权属于原作者。

Read More

40岁后,离职,待业,他们都干了什么?

40岁,从大厂离职,去咖啡店打工

83岁,独身一人,「家庭」「音乐」「行动」位列她人生要事

赵可儿:关注自我也许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容易

【仅你可见】:当女性拥有了叙事和重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