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尚未生成的汉声——中国当代水墨」在杭州开展

2024-07-03国风

潮新闻客户端

「尚未生成的汉声——中国当代水墨」日前在杭州人可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人可艺术创始人何勇淼策划,艺术家、诗人杨键担任学术主持,汇集了来自中国9位艺术家的近50件重要作品,参展的艺术家包括朱建忠、韩冬、张浩、魏立刚、杨键、靳卫红、一了、陈雨、廖建华。

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极速推动下,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主体性建构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在国际语境之下,中国当代艺术何为?在自身的现代性尚未完成之际,中国艺术家如何建立自信心?在书写世界史的进程中,中国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作品的贡献在哪里?本次展览从中国当代水墨本身出发,回溯中国思想精神的源头,呼唤「汉声」,试图为突破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正如策展人何勇淼所言及的,「‘尚未生成的汉声’,不是复古主义,也不是民族主义,它是打开的,面对世界的」;亦如学术主持杨键所谈道的,「汉声无法重归,东西的价值就难以确立。」

展厅现场

我出生的时候汉声已经戚戚可危,或是奄奄待毙,或是一息尚存,各地的文庙,与文脉,皆已报废或中断,人虽有汉人的相,其内里,内存已经全被改变。怪不得上世纪初辜鸿铭即已断言,要抓紧时间看中国人最后一眼,以后很难再看见真正的中国人了。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明的告别,也许比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还要强烈百倍千倍。

时间太快,转眼百年已过。汉声在哪儿呢?甚至走几里地连个好相貌也看不见了,还有什么汉声呢?一盘散沙,一盘乱棋,一地鸡毛,但他们却能喝酒,能吃饭,能唱歌,只是没了魂,他们失魂落魄多少年了?我们得到了许多礼物,他们唯独没有给我们关于生命密码的礼物。

汉声如此之衰,也许是世间最衰,无论走到哪里,人脑里只有钱,财色名三样虽是速朽之物却最为人渴望,这不是汉声,忧道不忧贫,才是汉声。无人还能认得它,它就像神秘的胎记,只有母亲才能认出它来。古人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不是为了那个,今天一切都是为了那个,不是为了这个,表面上他们又是为了这个。你有动物的要求自然招来了动物。别忘了,欲望越重,受苦越深。因果本是最质朴的汉声,但这几代最不信因果,大海捞针一般艰难的汉声,如顶着礼器的瑞兽一般远去了。

人心已经被改变,看着宋元的画,看着明清的画,那么陌生,好像我们从来没有过这些,但这些又的的确确是我们祖宗所为,这是人心的紧迫,你已不再是你,这是最根底的紧迫。一颗温柔敦厚,阴凉遍地的汉人之心早已离开每一个人,这是最真切的耻辱。

汉声还在,你得有眼力还得有福气才能看见。我在尊经阁看到了汉声,我在天一阁看见了汉声,我在从祈年殿到圜丘1000余米的路上看见了汉声,那是世间最伟大的1000多米,那是世间最伟大的一条路。1887年八指头陀在宁波阿育王寺燃指供佛,这是诚,这是汉声。1882年,为报母恩,虚云老和尚从普陀山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台山,历时近三年,这是汉声。汉声还在,你得诚到极处孝到极处才能看见。

这一代,这几代,大面积的人无家可归,艺术家也无家可归。撞击心扉,直入家门的汉声艺术,汉声人物,何曾睹见?

一个没有戒律的时代如何有定力?一个没有定力的时代如何有智慧?没有智慧艺术如何在时间里长存?没有这三者,如何有汉声艺术,汉声人物?

没有这三者,如何有汉声艺术家,汉声诗人?没有这三者,这是汉声衰落的主要内因。

伟大的古典艺术是水和石头完成的,我们的艺术是欲望完成的。

门是黑的,廊柱是黑的,字是黑的,画是黑的,眼珠是黑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人那么爱黑色,现在却是离黑最远的国家。

年轻的时候我喜爱黄昏的时候在山坡上散步,尤其爱那来临的暮色,几十年之后我才知道在我脚下踩着的是文明的废墟,也就是汉声的废墟,我们虽然有数千年文明,过得日子却像是只有五十年的知识,祖宗的一切都束之高阁,一无所有,一无所是,怪不得我那么喜欢暮色,原来一切都过去了。

谁还是这个文明的后代子孙?我们离开家许多年了,在路上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过了,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在这样一个以英语为定调人的大背景里,汉声如同弃儿,它能不能有所作为,有无面向世界的可能性,在同一个舞台上?

东西两地,本无高低,各有短长,本应平分秋色,事实是西高东低,一切标准价值皆由别人来定。

汉声何为?载道,这是汉声的唯一使命。汉声是一,非二也,一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是常人难解的顺从抵达了神妙的中庸,我们伟大的山水画正是一和顺从的艺术。汉声无法重归,东西的价值就难以确立。

形成汉声的书也许只有几本,也许只有几千字,也可能只有几百字。汉声由灰烬写成,灰烬里没有我,这才是真的汉声。生命只是灰烬,只是松烟,那就用它画一张真空妙有的画。

三教灵气之汇聚乃成汉声,汉声是阴性的,母性的,守成的,更新的,充满了慈悲与智慧,它会一路退守,就像南宋一样,在时间里等待再次发生:

汉声是君子艺术非小人艺术

汉声是内观艺术非感官艺术

汉声是黑白艺术非彩色艺术

汉声是永恒艺术非潮流艺术

汉声是出得尘埃的艺术非为尘所累的艺术

2024年4月25日

部分作品欣赏

/ 按年龄排序/

1954年生于江苏南通市,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东京画廊BTAP签约画家。

水墨和青绿是长期从事的绘画方向,作品浑然幽微,中正肃然,以自己的绘画语言呈现对绘画传统的理解。作品曾获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百家金陵中国画金奖、中国的四季美术展金奖等奖项。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韩冬,1958年出生于江苏大丰,198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扬州。

韩冬早年就在当代艺术领域崭露头角。1986年,漆画作品【绿色的果】入选「中国首届漆画展」并获优秀奖;1990年,作品【听琴】入选「香港中国艺术大展」;1992年,油画【室内人物】入选「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并获三等奖;1995年,油画【檀香木的室内】入选北京中国美术馆「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江苏画刊、美术文献、艺术界、东方艺术、国家美术等专业刊物均有韩冬艺术的专题介绍。

1962年生于天津。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舒传曦教授工作室,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当代水墨研究所所长。工作生活于杭州。

在五十年来的艺术实践中,经历并实践了从中国「85’艺术新潮」,以及水墨现代主义、实验水墨、表现主义水墨的重要演变,2001年之后超越了现代主义形式,创造出当代水墨的视觉形式。在国内以及香港和台湾、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多次举办个展或群展。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并被中国杭州G20峰会主会场永久收藏与陈列。

1964年出生于山西大同,现居北京。创立国际书象学社,现任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副会长。

魏立刚的艺术创作始于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就读期间,师承李鹤年、王学仲。先后主导发起策划多个意义重大的中国现代书法艺术运动展览、论坛、出版等。2005年荣获洛克菲勒基金会ACC(亚洲艺术协会)年度艺术家大奖赴纽约交流创作,后开启全球学术考察驻留,其创作名誉海内外。他以艺术家、策划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于书写现当代性的视觉理论研究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收藏机构有大英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馆、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等。

1967年生,现居安徽马鞍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至今。为汉语新诗代表性诗人之一。曾获刘丽安诗歌奖、柔刚诗歌奖、李叔同国际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等。著有诗集【暮晚】、【古桥头】、【惭愧】、【哭庙】、【杨键诗选】、【长江水】等;英文诗集 Long River (Tinfish Press, 2018), Green Mountain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0)。在绘画领域,杨键精研水墨,自成一家,前所未有。作品被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白马寺释源美术馆、虞山当代美术馆、南京先锋书店、北京太和艺术空间等多个民营美术馆和机构收藏。

1967年生于中国江苏 。1989 年毕业于中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2006 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1985年起参加各项艺术活动,1991年供职于【江苏画刊】起一直工作于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于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并参加国内外艺术联展,作品被海内外艺术机构和藏家收藏。其作品内涵深邃丰富,涉猎面多,尤其在传统水墨语言延伸至当代语境方面有独特的探索。

本名朱明,1969年生于甘肃皋兰,现居嵩山。

在少时修习佛禅,其艺术生涯发轫于禅宗之道,由书入画。上世纪末,以风格前卫的书法驰骋艺坛。而在近十年来,他的绘画日臻成熟,形成了极富表现力的个人风格。其作品曾于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宝龙美术馆、北京太庙、深圳美术馆等重要机构展出,并于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海外各国展出。亦被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美术馆、知美术馆、岭南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与私人所收藏。

1975年生于广东省雷州市。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自由职业画家,荣获中国·第七届(2017-2018)后天双年度文化艺术奖,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宋庄。

艺术探索30余年,陈雨展现出熟练驾驭各种材料语言的能力,以及独特的精神表达方式,并逐渐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方美学思想在视觉图像上的方法论。其作品被众多美术馆与机构收藏,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北京)、宋庄美术馆(北京)、北京当代艺术馆(北京)、广东美术馆(广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威海美术馆(威海)、大连美术馆(大连)。

1981年出生于湖南,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从2003年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廖建华的艺术注重的并非结果,而是过程。

作品通过自身长时间的繁复劳作行为来进行创作。密集时间的累积,顽强而持续的意志力以及平和的心态贯穿着艺术家所有创作的始终。这种个人苦修般的创作体验呈现了如何在这样庞杂多变的世界中集中心力。完成了对时间与生命对话。也透露出个体存在的消息与可能性。作品试图表达有序与无序,无限与有限,限制与自由,过程与结果,平静与不安之间的共存关系。作品涉及到绘画,行为,影像。

人可艺术中心创始人,艺术总监,艺术家,收藏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