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道德经】:怎样才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024-01-23国风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我们怎么理解呢?我们学习知识,认知客观世界,越准确、越全面越好。而我们主观对于道的概念的理解,却是越简单越好。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对道的理解不断地趋近于极简时,就可以做到无为了。

无为而无不为。指的是当我们自己无为时,就可以做到无所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得天下的人,一定是没有什么事情可干的。如果一天到晚为天下忙个不停,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得到天下。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本章最难理解的就是第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要增加,为道要减少,而且要减到无为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意思?又加又减的,让人感觉到无所适从。是不是其中有什么深层的含义我们没有理解的?

有人认为学习要日益精进,而生活和人生要日益精简,到一无所有,一无所求的地步。有人认为老子是反对为学的,为道要是减知识和欲望,到无为的地步。还有人认为求学问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愈加愈多,知识也愈加愈多,而修道是把所有的知识学问,以及一切心中所有的,慢慢地减少。所以学问是加法,修道是减法。做学问是补药,修道是泻药,什么都要空掉,这两者相反。空到一无所有,就能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

都好有道理的样子。

那么,老子到底反对不反对为学?学习,肯定是要学的,而且要不断地学,要不然为学日益也不需要提出来。况且,前面一章讲了人是能不出户,知天下的。怎么做到?还是学习。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能从远古时代发展到现代社会,还不是得益于人智慧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探索嘛!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智者和昏聩的为政者。他反对的是那些胡乱作为的智者,那些贪得无厌,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为政者。这些人的知识越多,越容易乱作为,掀起的腥风血雨覆盖面越广。所以,为政者在为学的同时,需要为道日损,以至于到无为的地步。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每个人都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路上。而一旦成为「长」之后,比如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团队的团队长,家庭的家长,在管理的时候,就需要转到无为。

关于做学问是补药,修道是泻药。想想看,一个人又是补,又是泻的,天天这样来回倒腾,不生病嘛!身体上是这样,思想上也一样。而且,空到一无所有,并不能保证你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因为人是自己经验的积累,你大脑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过去所学、所经历。当你空到一无所有的时候,也许你能从客观世界汲取方法和经验,但也不可能是全部。比如说,一个中国的君王空到一无所有时候,他不用学就能学会种地、学会打铁了?他从没接触过国外的东西就能知道古希腊,古埃及?

一个爱读书的人用这种思想就会出现很撕裂。要减少读书的欲望,就不能做到为学日益,要增加读书的欲望,就不能做到为道日损。然后,得出结论,修道就不能读书,读书就不能修道。这不是撕裂,是什么!

以及,一个人每天刻苦学习,不断精进自己,就是为了一无所有,一无所求。What?你花费时间,花费精力,花费金钱,拼命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一无所有?从无到有到无,形成完美的闭环,但是完全不符合人之常情。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早点结束生命不是更一无所有?人有生死,生与死的确是从无到无,但是我们人在生与死这个从无到无的过程中,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个人都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你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开始要学?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动机,否则,我们是不会做的,也不会直接去追求终结。即使是学问很深的老子,也要留下一本书飘然而去。因为这本书,他的精神传承了几千年。

所以,这里还是要回答为什么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在本章中有答案,取天下常以无事。也就是说,我们不断学习是为了用,用在什么地方?修自身,管理家庭,治国、平天下,第五十四章说得更清楚,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终极目标是为了服务于天下。而取天下常以无事,只有为道日损,做到无为的人才能实现。

有些人可能会说,老子的思想不是消极的吗?哪有这么积极!其实这就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老子讲「道」,「道」是客观世界,我们每个人对客观世界有什么样的理解都可能。但是,别忘了,我们人还有遵循道的规律的德,德必须是正向积极的,确保我们人类正向发展的。而所谓的无为、不争、柔弱、虚静,都是针对已经处于高位的为政者提出来的,而不是对所有人。处高位,就要往下落,而处低位的人,要往上升。

回过头来,你再去读【道德经】,也许就有了不一样的发现。比如说,第八章,上善的人虽然说不争,但是他们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五十四章尤其需要我们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要成为子孙后代景仰的人。

人一定要学习,这一点我们清楚了。但是为学的同时,为道要日损。为道为什么要损,怎样损,恐怕不是所有人都清楚。

我们去看儒家的【大学】,【大学】中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跟第五十四章非常像,其实讲的是一个道理。从八条目中我们看到有格物,致知,格物是我们人观察自然规律,从中学习到人所需要掌握的东西。这是为学日益的部分。诚意正心是为道日损的部分。修身包括前面所有的部分。诚意是什么?不自欺,君子慎独。正心是什么?修自己的情绪,我们还要注意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人的认知会受限,有所偏爱,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做不到诚意、正心,只是学习,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思维。

我们为学日益,知识在不断增加,但是,如果我们的知识就像砖头一样散呢?如果你的大脑里没有系统去把这些砖头组装成高楼大厦,砖头越多,对你来说,负担越重,最终大脑会不堪重负。我们给大脑减负,不是要学人断舍离,把这些砖头扔掉,然后再也不学了。而是要挫其锐,解其纷,把这些纷纷扰扰的砖头理清楚,放在大脑里,可以随时调用,大脑是不是就清爽多了?

还可以这样理解,有的人大脑还是老式的286电脑,而有的人大脑已经升级为windows11操作系统了,两种系统处理效率孰高孰低,清清楚楚。

我们的思维要变得经济、有系统,才能简单、直接、高效,让大脑在运转的时候,再复杂的问题都能处理。当然,思维受限,也不可能做到无为。

阻碍我们思维处理效率的,限制我们思维的,主要有几点,文化、物质、情绪和认知。这些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讲到。

第四十八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