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老子称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那为什么是几于道呢

2024-07-04国风

我的读书方法便是喜欢问个为什么。

比如读至【道德经】上善若水一章,老子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便让我产生了疑问。「为何水处众人之所恶,便几于道呢?」

这里老子提到的「几于道」的道指的是道的哪方面呢?

还有个问题便是「几于道」,几当接近讲,是近道,而不是道。那老子为什么称之为「几于道」而不直接说便是道呢?

我读道德经许多遍之后,才知道老子在此处讲到的几于道指的是道的「虚静守柔」。静与柔是老子关于道的特点的总结。

至虚极守静笃等一系列的解说都是为了解释道这个「虚静守柔」的特点。

还是先来说清楚为什么老子称水是几于道而不是道,不然的话,又有人会说我在卖弄。

老子的说的是上善若水,几于道,说的是水的特点与道的表现形式相近。上善若水,上善指的拥有良好品行的人,这样的人表现出来便是水的样子。

那水的样子是个什么样子呢?老子说是「处众人之所恶」。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水静而处之。

再来说一个我读道德经的目的,便是活学活用。老子是个人性师傅,三千年前的春秋,老子就看清了人性,三千年过去,天翻地覆,可是一直没有啥变化的只有人性。

人性趁利。马克思也看清了这一点。老马说如果有利可图,商人便会舍身取利。 小的利益可以卖友,大的利益可以卖父。

无利不起早。而水却无声无息的处于「无利」的「众人之所恶」之地,这样的品性在老子看来便是「上善」,于是老子说「上善若水」。

那为什么「几于道」的水会安心处于「众人之所恶」?而不去与他人争利呢?

老子对上面这个问题同样给出了答案。老子为什么了不起呢?因为他看出了「大道」的规律。

这便是本章后面的「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个「尤」当过失、错误讲,也可以引申为灾祸。

不与人争,便没有过失、不会出现错误,不会给自己带来祸事。

水不与万物相争,处「众人之所恶」,于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看似柔弱的水,当「风起云涌」之际,便会汇聚成势,一发而不可挡。

要学会活学活用才行。把老子对于人性的认知记在心里,在生活中不断地去「体悟」。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处世之道,教的是处世之法。

这个「体悟」便是从开悟走到证悟的过程,人们称之为「修行」。把老子讲的关于道的知识,用到生活之中,便是「红尘练心」。

在没有成势之前,学会跟水一样忍辱负重,低声不语,吃别人受不了的苦,干别人不去干的累活脏活,这便是处「众人之所恶」,等到自己的人脉资源有了保证,自己的本事能力有了提高,时机一到,破茧而出,一飞冲天。

肯定有人又会说我假借老子之名在卖弄自己的看法。还真不是这样。老子在介绍完「上善若水」之后,便紧接着讲到如何去做到「上善若水」,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个「善」便是处世为人做事之大道。

居善地,要找家有前途的公司。

心善渊,要有心机,要把自己的内心汇聚成海。要有海一样深的心思。

与善仁,与当给讲。要把仁给出去,让别人看到你的仁,这是打牢基础,构建人脉的方法。

言善信,说话要算数。不管做什么事,说话一定要算数。

政善治,办事要讲究方法。

事善能,要想有出息,自己就要有本事。

动善时,观察动向,掌握时机,抓住机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