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廉政教育月 | 廉洁文化作品展播⑥【由梁章钜挽联所想到的】

2024-03-21国风

二等奖文字作品:【由梁章钜挽联所想到的】

作者:石嘴山市文联作家协会 刘学军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冬,时任两淮盐运使司都转的俞德渊,因劳累过度一病不治而逝,年仅五十七岁。噩耗传到兰州藩署,俞德渊的生前好友——时任甘肃布政使的梁章钜,悲痛万分,泪如雨下。他强忍悲痛,手挥一联云:「殚心力以报所知,一代长才出甘陇;处脂膏而不自润,千秋遗爱满邗江。」追思与惋惜痛彻在心,十几年间的交往历历在目。

梁章钜与俞德渊相识于道光二年。那年,44岁的俞德渊由荆溪知县调任长洲县知县。此时,45岁的梁章钜被朝廷授湖北荆州知府兼荆宜施道,升淮海河务兵备道,调署江苏按察使。在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的过程中,俞德渊的成绩一直备受推崇,也深得梁章钜的赏识。

荆溪县(今江苏省宜兴市)是俞德渊进入仕途后任职的第一个官职。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一月,俞德渊就任荆溪县知县,开始了他在江南的为官生涯。十一月的荆溪寒风阵阵,县衙冷如僧人的斋舍。而俞德渊却处之安然,顾不上搭理这些,一头扎入繁忙的公务中,因为来告状的百姓真是太多了,经常是坐着轿子在大街上走着,就有百姓拦轿喊冤告状。在处理这些诉讼事务的过程中,发现好多告状者,都是反复多次上告,而每次都用的是不同的名字,十分蹊跷。在掌握大量的证据后,俞德渊一一指出了他们的名字,并晓以利害,使得这些人再也不敢目无法纪,随意构陷罪名上告,制止了不良的社会风气。道光元年(1821年)冬,荆溪三官堂僧人被杀,差役诬告是一屠夫所为,并拿出血衣为证。俞德渊想,既然是谋杀,难道还能自己把血衣拿出来吗?俞德渊觉得此案疑点颇多,于是,他将屠户带至密室审讯,终得实情,遂将屠户释放并抓到了真正的凶手。还有一个姓吴的人冒充占用别人坟茔用地的案子,历任知县都没有审结,俞德渊从千丝万缕中分析到破绽,一举侦破此案,当地老百姓十分佩服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荆溪老百姓的诉讼逐渐减少,老百姓争相拥戴他,将他视为神仙一般的存在。

此后,俞德渊在地方为官时,处理了大批案件,被百姓所称道。由于成绩卓著,道光二年(1822年),俞德渊被调任长洲县知县,他走之后,荆溪老百姓将他的名字写成匾额,悬挂在客厅,亲切地称他为老百姓的「父母官」。

长洲作为江苏省苏州府的首县,也是案件多、复杂难管理的「硬骨头」。在长洲县任知县后,俞德渊一如既往。他忙于政务,放弃了很多的应酬,每天都在处理积压或者新发的诉讼案件,解决老百姓的纠纷,也平反了许多冤案。

俞德渊在为官的十几年间,处理政务始终不厌其烦,使得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确保了国家的稳定。通过这些事情,梁章钜逐渐了解了这位来自甘肃宁夏府平罗县的俞德渊的一些事迹。作为统管这一方的官员,他为有这样一名刚直不阿,认真负责的下属而倍感欣慰。在逐渐拉近的视线中,梁章钜进一步了解了俞德渊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他难能可贵的品质。

俞德渊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由于家道中落,至父亲这一辈,生活已经非常贫寒。俞德渊的父亲俞盛初虽然天资聪颖,但由于家庭贫寒无法上学,只能做一介商贾,赚一些微薄的利润维持家用。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放松对子女的教养。俞德渊也从父母的身上也承继了许多优良的品德。

俞盛初为人心底宽厚,虽然是做买卖的人,但却表现出一派儒雅风范。做生意公平交易从不欺诈,恪守诚信。对儿子的教育十分讲究方法。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兄弟几个懂得宾主见面的礼节。儿子在外就学于私塾时,每天考查他们是勤勉还是懒怠。饭前,都要要求儿子朗读,如果做到了,才停止管束。他精心侍奉继母,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带上继母喜欢吃的食品,先到继母房中看望,让老人心里高兴。继母去世后,又早晚去墓地祭拜,寒暑不断,视同生母一样孝顺。这一切,幼小的俞德渊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俞德渊的母亲赫氏也是一位极尽孝道、淳朴善良的女性。盛初先生的前妻唐氏早年去世,续娶赫氏为妻,她对毫无血缘关系的盛初继母恪尽孝道,对丈夫的前妻之女细心呵护,但对自己的儿子却又十分严厉,常在深夜时分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督促儿子们读书。遇上歉收年景,她带着儿子们吃豆叶做的饭,而把先成熟的麦子做熟了给干活的男人们吃。父亲的大度、正直、本分,母亲的淳厚、善良、节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俞德渊,对俞德渊幼年的思想情操和品德修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俞德渊从9岁开始进入头闸关帝庙私塾读书。父母亲为了供养他读书,含辛茹苦,节衣缩食,终日操劳,将改变处境、光宗耀祖的希望都寄托在俞德渊身上。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相传他在私塾读书时,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起床读书,晚上经常学习到深夜。俞德渊的家距离头闸私塾学堂虽然不远,但他每天放学吃完饭后,总是第一个跑到学堂,利用午休的时间写作文、练书法。时间长了,私塾先生感到纳闷,有一天中午放学后,悄悄地跟在他后面,想看个究竟,结果发现了秘密。原来,他中午放学后,根本就没有回家,而是悄悄地躲藏在学堂附近的渠沟里,喝着渠水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黑面馍馍,吃完后又悄悄地回到学堂里读书去了。私塾先生见到此情此景,不禁潸然泪下。后来,私塾先生打听到俞德渊家里的情况,就让俞德渊住在自己家里,供养俞德渊上学读书。在私塾先生的教诲下,俞德渊更加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读完了「四书」「五经」等科目,挥笔能文,出口成章。十年寒窗苦读,俞德渊在科举场上的激烈角逐,嘉庆十二年(1807年),29岁的俞德渊在乡试中举。嘉庆二十二年考中丁丑科第二甲第58名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入词馆研习经书,继续深造。

俞德渊初任知县后,母亲仍然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粗布衣衫。他要迎养母亲到任所,但母亲坚决不接受,说:「你刚得到一个官职,要注意俭省节约,不要过度地耗费俸禄」。正因为如此,家眷们也一直留在平罗。母亲每年都派另外几个儿子去他的官府里看望并了解情况,还送给他八个字「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经常对他说:「要爱老百姓,首先自己要廉洁节俭,我不忍心看到你为了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而受累受苦,如果你能够恪尽职守,做母亲的虽然远离你,但也如同早晚和你在一起一样」。多年来,俞德渊一人孤身在外,做官勤勉,为政清廉,这完全得益于父母亲对他的教诲。

俞德渊从「出门」到「归家」,一直把握着人生的坐标和航向,处处为民,并把绵绵不绝的人文气息传递给了家乡的后人。与其说是俞德渊的政绩赢得了梁章钜等人的赏识,还不如说是俞德渊的品德征服了他们,这样的品德使得他们能够毫无顾虑的提拔使用,而对于所赏识他的人,他都尽心竭力。俞德渊从北方到江南,从翰林院庶吉士至荆溪知县,再到两淮盐运使,无论是河工、漕运、盐政,无不兢兢业业,怀一颗赤子之心,捧一颗泣血丹心,用出色的工作,傲人的业绩作为最大的回报,获得了上司、同僚乃至朝廷的赏识,更获得了当地民众的爱戴。

道光三年(1823年),俞德渊总理水利总局,协助林则徐疏浚三江(黄浦江、吴淞江、湘江),成绩卓著;道光四年(1824年),高堰决口,漕运被阻,他受命总理在上海设立的海运总局。俞德渊到任后,首先到一线调研取得最为可靠的资料,亲自制定章程,联系雇佣商船,操办具体的漕运事务,工作干得非常出色。道光五年(1825年),写成了【酌拟交兑新运事宜】;道光六年(1826年)写成了【酌拟海运未尽事宜】。在漕运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俞德渊拟定的具体方法进行操作。俞德渊的这些「良方」,变成了朝廷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制三年。虽然他总理海运总局的时间很短,但他提出的海运章程,给海运的后续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海运成功之后,朝廷仍旧论功行赏,「加知府衔,尽先升用」。

道光十年(1830年),为了整顿两淮盐务,统管盐务的产运销等全盘事宜,朝廷下令让两江总督陶澍选择优秀的官员充任两淮盐运使岗位。当时通过一次次的择定,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拖了一年多时间也没有定下来。道光十一年(1831年),陶澍写信让梁章钜切实推荐能人,梁章钜立即举荐了俞德渊,并且对陶澍说:「陶泉令长洲、守苏州,实心实政,皆予所目击心仪者也!」当时,俞德渊正在江宁府知府任上。俞德渊得知这个消息后极力请辞,陶澍把梁章钜的举荐信拿给俞德渊看。俞德渊看了信以后,也就再也没有推辞这份难能可贵的知遇之恩。

事实也证明了梁章钜推荐的俞德渊,没有让他们失望。

盐业收入是封建朝廷的财政支柱,两淮盐运使在官民人等的眼中可谓「摇钱树」。俞德渊所担任的两淮盐运使,可谓是给朝廷「捧钱罐子」的差事,但是也有许多盐官在这个职务上「落马」。相传在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纪晓岚的亲家庐庆曾在出任两淮盐运使期间,因贪心不足,导致江南盐茶亏空,被朝廷发现,纪晓岚通风报信,悄悄寄去了咸盐和茶叶,寓意朝廷将要「严查」,却让和珅抓住了把柄。当朝也有盐官因为贪赃枉法被革职查办。前车之鉴,警醒在心。俞德渊任两淮盐运使官职之时,两淮盐务混乱至极,国库亏空短缺数千万两。俞德渊上任后,为了治理混乱的盐规,俞德渊悉心钻研,除弊利兴。他把原来由岸商私自贩运食盐,全部改为派官吏督办,并实行在海运中严格稽查,核价,凡余利如数上交国库。很快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盐规、盐法,即提高了食盐产量,促进了盐运工作,使得积蓄已久的弊病得到根除。陶泉初到扬时,运库并无余积,次年遂有三百万之储,充盈了国库。为了不让别人有空可钻,俞德渊做到自身清正廉明,做事公平公道。他从来不向辖区内的商家索取。历次因公务去往省城,乘船和住宿的费用都自己承担,并且严管属下杜绝索取所需的物品,对于盐运往来运输的收入,完全充实国库,自己从不私取一文,从而使两淮盐政和盐运都转有了清廉的名声,致使许多不法商人不敢私自贩运食盐,商家和老百姓都感恩称颂。

两淮盐务本是肥肉,谁都想来咬一口。刮地皮的达官,打秋风的寒士,凡来扬州者,无不想从盐官或盐商那里讨到好处。俞德渊既然谁都不给面子,他严格盐运相关环节的监督管理,也使贪官污吏大为失望、非常不满。当时新任户部尚书黄钺的儿子黄中民已经是两淮盐场大使,还想调换到油水更大的「美差」,黄尚书就亲自出面,让两江总督陶澍替他说情,因为黄尚书在朝中位高权重,陶澍也不敢驳他的面子,就让俞德渊关照一下。陶澍不仅仅是俞德渊的顶头上司,而且还是他考取进士的结拜恩师,俞德渊却丝毫没有给自己的恩师和顶头上司这个面子,反而对陶澍说:「美职是给有功有能力的人干的,无功无德之人没有资格担任。」陶澍说:「我已经答应黄尚书了。」俞德渊答:「我宁愿丢官也不徇此私情」。这样一来,陶澍再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了。俞德渊宁愿丢官也不徇私情的做法,不但没有惹起陶澍的反感,反而令其更加钦佩。陶澍认为俞德渊是一位真正有德有才的贤良助手。从此,陶澍对俞德渊更加另眼高看了。也有因为达不到自己目的的,挟私报复,俞德渊却坚持督办,毫不理会他们的攻击。

梁章钜忘不了他们在「印心石屋」诗会。和俞德渊一样,梁章钜同样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他生长在明清以来「书香世业」之家,「幼而颖悟」,四岁从母开蒙读书,九岁能诗,并博览群书,立志著作。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梁章钜二十岁便高中举人,二十八岁成进士。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梁章钜与俞德渊同朝为官,两人交往甚深,感情十分深厚。正因为爱好、认识上的一致,多少年才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无论顺遂还是艰难,始终相互支持。

那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梁章钜奉命护理江苏巡抚,对俞德渊倍加推崇:「江省吏才最甚,皆执弟子礼甚恭。如俞陶泉德渊、李石舟国瑞两都转,皆实不愧循卓之称,尤往来于余心不释云。」四月十六日,宫保尚书陶澍携他们数十人等到云台山(花果山)华严阁,作「印心石屋」诗会。诗会上,俞德渊所做「金阙琼楼无上镜,松风竹雨步虚声。文章喜得江山助,轩冕难忘湖海情」,既有对山水友人的挚爱,又有对生活的涵泳至察。山水之于文人,已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山高路远,无论物质和精神的包袱多重,只要信念的红绸猎猎招展,一切便会化险为夷。短暂的寄情山水,更增加了他们兴利除弊,施展抱负,报效朝廷的宏大志向。

俞德渊的廉洁谨慎出于先天具有的品质和性情。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俞德渊身居要职,在江南为官十五载,却从不为自己谋私利。按当时的职级待遇,他的年俸银仅为130两,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应付各方面的事情,开销很大,已经是十分不容易。扬州世俗奢靡,可俞德渊在任五年,自己生活俭朴,在他的影响下,其亲友们均能廉洁自守。而且其妻子、儿女生活也简朴,家人都穿朴素的麻布衣服。在他们的带动下,扬州奢华的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对于他的儿子和侄子,他都没有通过疏通关系来帮助中举。

德才兼备的俞德渊虽为朝廷官吏,但能够清正廉明,爱民如子,保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深受爱戴和赞颂,深受陶澍、林则徐等名臣的赞誉和推崇。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发现他「位不称才,年不副德」,非常钦佩他的才干,曾多次向道光皇帝推荐:「其才可大用,以循良久在盐官」。道光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对这样勤政为民的好清官也很赞许,准备加以重用。梁章钜历任荆州知府、署江苏布政使、江苏按察使、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先后五任江苏巡抚,非常熟悉江苏的利弊,善于用人理财,作为老朋友,他非常了解俞德渊,平时还听贺耦耕督部讲:「陶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谓边陲乃有此人物。又若陶泉,若长管淮鹾,可称得人。惜地方上少一好手耳!」梁章钜还曾经看到过邹锡淳赞扬俞德渊的一副对联:「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属子,九京可作,舍公其谁与归!」在楹联方面有着很高造诣的梁章钜当时看了这副对联,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俞德渊的形象:「这副对联出语源于【朱子】,对语源于【檀弓】,则真足以传陶泉矣!」梁章钜记得自己与邹锡淳等熟悉了解淮北票盐事务的人商谈,话题涉及历任都转的贤能,都认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授两淮盐运使的李秬轩,居官廉慎自持,剔弊厘奸,纪纲严肃,应为第一。曾任江苏淮海道的邹锡淳,曾和俞德渊一起为淮北票盐,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共赴苏北查勘盐场,邹锡淳说:「秬轩之清标亮节,诚不可阶。然有守而兼有为者,终推平罗俞陶泉德渊一人而已。」

从北方的平罗到江南的两淮,俞德渊奔波操劳,与江南人民同甘苦,共命运,早就已经把这副血肉之躯献于江南人民,与江南的山河融为一体,直到去世,还仍然挂念着盐运工作,却从没有开口为自己打算,甚至也没有把唯一的儿子托举给君臣。听到俞德渊去世的噩耗,在他任职过的江南各府、州、县和家乡平罗民众无不痛哭流涕。同僚们纷纷撰写挽联追悼。正在兰州藩署办理公务梁章钜,受俞德渊长孙俞光昱和孤子俞葆素恳求转递急信至平罗,拿着手中的信件,他也好像有许多还未来得及向俞德渊说的话要带给他的这位挚友。在提笔蘸墨之时,他仿佛看到了少时在油灯下勤勉苦读的俞德渊,看到了在科考之路上拼搏的俞德渊,看到了在两淮盐务上操劳的俞德渊。陶泉友啊,你来自甘陇大地,宦游于邗江之滨,你在繁华肥沃之处一身清廉,将满腔热忱洒满江淮。痛哉,一代英才溘然早逝,痛哉,一位挚友悄然离去,所有往事都成为追忆。「殚心力以报所知,一代长才出甘陇;处脂膏而不自润,千秋遗爱满邗江!」梁章钜含着对挚友的饱满深情写下了这千古传诵的挽联,寥寥28字,从「甘陇」写到「邗江」,概括了俞德渊的一生,「处脂膏而不自润」给予了俞德渊清廉一生的最高赞誉。

时光匆匆,转眼就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这年的正月初七日恰逢「人七日」,也称「人日节」。传说女娲初创世界,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类,所以这一天也是人类的生日。自汉朝开始就有了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有文人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加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赏赐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意味着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也是这一天,已是73岁高龄的梁章钜召集魏源、罗茗香、黄右原、严问樵、吴熙载、毕韫斋、陆梦坡、咸松甫、吴红生、许芍友等十余名好友雅集扬州两淮盐运使府邸的题襟馆(平罗知县徐保字曾病留此处延医半月)赛诗饮酒,席间有人突然想起了已经过世十多年的俞德渊,就说:「从前每过邗江时,俞陶泉等各都转无不留饮,无不在题襟馆有诗纪之。」遂亦赋诗曰:「纸醉金迷地,风柔月大天;满堂循吏贵,一个寓公便;颇忆停桡会,频成刻烛篇;题襟高馆在,何日再开筵。」

「题襟高馆在,何日再开筵」,斯人已逝,生死茫茫。看着宣纸上尚未晾干,黑白分明的墨迹,梁章钜百感交集,俞德渊的影子不断出现在他的脑海里,随着他的记忆又似乎回到了他们为官生涯中那一幕幕难忘的往事中。

来源: 石嘴山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