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深夜,杜聿明從南京匆匆回到徐州,召集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及舒適存、文強等人開會,由作戰處長鄧錫光口頭傳達撤退命令,總體原則是「撤而不打」,置黃維兵團於不顧,撤到蒙城、渦陽、蚌埠間即是勝利。路線先向西,經蕭縣向永城,然後折向南到上述目的地。行程為500公裏以內,時間為四到五天。所部帶七天給養,各類車輛預備500公裏的燃油。具體時間為11月30日晚。還具體制定了各部撤退的路線及掩護部隊、假動作等。
從這個命令本身上來看,制定的也算嚴密,足可執行。可如此大的行動,杜聿明為何沒有書面命令,而且只下達了口頭命令呢?當時李彌就曾經問過這個問題,杜聿明沒有正面回答他,只是答應他,以後補發檔。可一直到被圍、被殲滅,杜聿明也只是下達了一個撤退序列的命令,再也沒有補發正式檔。
杜聿明之所以口頭傳達這個命令,是出於保密的目的。因為這個命令是沒有透過國防部認可的「小道命令」。嚴格意義上說,這個命令,只有蔣介石、何應欽、顧祝同、王叔銘和杜聿明五個人在場決策的撤退令,他不相信郭汝瑰,也不相信國防部裏的其他人,甚至他連徐州「剿總」的一些人也不相信了。
杜聿明之所以口頭傳達這個命令,是因為蔣介石給他下達的也是口頭命令,只是同意了他「撤而不打」的撤退方案,具體的實施,全權交由杜聿明負責,和此前的具體作戰部署,有著明顯的區別。而杜聿明上行下效,也下達起口頭命令來。
杜聿明之所以口頭傳達這個命令,是因為他怕擔責,一怕擔徐州失守之責,二怕擔放棄徐州之責,三怕擔泄漏軍機之責,四怕擔全軍覆沒之責。處於險地絕境中的三個兵團,無論是死守徐州,還是「撤出來再打」,都有隨時被殲滅的危險,而唯一的出路,便是這個「撤而不打」的命令,其實就是「逃跑」的代名詞。對於所謂的「名將」杜聿明而言,他不想落下這個罵名。
杜聿明之所以口頭傳達這個命令,是因為他怕挨罵,因為他這個撤退命令,是以黃維兵團的固守為代價,換取自己這三個兵團逃跑成功的。打著救援黃維兵團的旗號,實施逃跑自保,反而害黃維於死地絕境,這話好說不好聽啊。
杜聿明是一個善算者,對於這一點小事,他的「小算盤」,還是算得挺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