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慶余年 | 如果歷史上真有「慶國」,國號從何而來?

2024-06-09台海

在小說【慶余年】的世界觀中,大陸上曾先後出現幾個國家。

首先是立國千年、矗立在「大陸正中方」並「橫亙大陸」的大魏,是上一代最強帝國。但在故事中經慶帝三次北伐,被打得七零八落,只剩一半疆土。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

後來魏國軍頭戰氏奪位稱帝,魏國剩下的一半疆土成為北齊。北齊位於慶國東北方,占據東北平原。位於北齊之南的慶國,從一個邊隅小國,成為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

除了慶齊兩個大國,最東面的海邊還有天下最大的城池與最繁華的海港東夷城,以及一大堆小諸侯國,如原著中出現的宋國、小梁國等,被東夷城控制。

春秋時期的東夷

魏、齊、宋、梁等,都是真實歷史上反復出現的國號,還都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封國,但「慶」,卻從未成為過一方政權的國號。

那麽,如果在現實歷史中,要「建立」一個「慶國」乃至「慶朝」,應該從哪裏發家並奪取天下呢?

從漢朝到宋朝,開國之君多以稱帝前的封號做國號,而封號又多出自祖籍、封地等地網域名稱,常有一隅之地名逆襲為天下之號。

春秋諸侯國

如劉邦的漢,源自據漢中後所封的漢王;王莽的新,也與其新都侯的封號有關;曹操封魏公,因其治所屬魏郡;司馬昭的封域則「皆晉之故壤」;

十六國時,劉曜因「王中山,中山,趙分也」,改(匈奴)漢為(前)趙,石勒則因據古之趙地亦稱(後)趙;

十六國時期兩趙對峙

劉裕祖籍彭城,為」春秋之時宋土「,從宋公到宋帝皆以此為號;陳霸先雖國號同姓,但實以」先祖「胡公滿封地陳為號;

楊堅曾任隨州刺史,後封隨國公、隨王,稱帝時「隨以魏、周、齊不遑寧處,文帝惡之,遂去‘走’,單書隋字」;李淵襲爵為唐國公,是封地晉地的古名;

隋大業八年疆域

朱溫祖籍碭山古屬梁地,又在汴梁發家,故稱梁;石敬瑭自晉地起事,被契丹封為晉帝;趙匡胤曾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黃袍加身的匆忙中便以宋為國號。

如果延續這個邏輯,慶國的開國之君,必與「慶地」有莫大關聯。放在現實歷史中,最貼合的選擇,莫過於慶州。

唐時期的慶州

古代的慶州,轄區範圍大抵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慶陽市一帶。隋文帝開皇六年設定,治所便在今天的慶陽,直到宋徽宗宣和七年改為慶陽府。唐肅宗時,慶州被劃入邠寧節度使轄區。

【元和方鎮圖】邠寧節度使轄區

唐僖宗時改為靜難軍節度使,由王行瑜割據,後來又被歧王李茂貞所據,梁末帝時並入後梁。

五代初期慶州屬岐國

如果五代十國時,某位靜難軍節度使稱王稱孤,便可以「慶」為國號,畢竟【慶余年】中的慶國最開始也是個邊陲小國,如小說中寫到:」直到大魏勢弱,慶國以及慶國的前身,那個諸候國開始暗中崛起「。

假想慶王南征

之後慶國便在「天降猛男」慶王的帶領下,南下取蜀地,東征掃蕩南方諸侯,最好再來個三次北伐中原,最後乃定天下之號曰:慶。

假想慶魏對峙圖

代入到【慶余年】的小說中,我們似乎也可以想象,慶帝打下的大魏半壁江山便是中原,南慶與北齊如宋遼般相對峙,不過燕京卻已被慶帝收入囊中。

畢竟書裏寫到:」經由一條通往滄州的平行官道,往東北方伸展,便到了這座大城。此地在數十年前,還是大魏的一座城池,史稱南京,只是被慶國偉大的皇帝陛下硬生生打了下來,改名燕京,取之燕銜泥而回之意」。

假想慶齊對峙圖

那麽話說回來,真實的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慶國」呢?其實還真有。

大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封庶十六子朱㮵為慶王,次年就藩陜西韋州(今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是為慶國。

朱㮵做了48年的慶王,直到曾孫輩的英宗正統三年才去世。慶國也是貫穿大明始終的藩國,到崇禎十七年末代慶王朱倬㴶被殺,整整存在了253年。

明代慶王就藩地

除了有封國的慶王,唐玄宗之子李琮、唐宣宗之子李沂都曾被封為慶王。而在清末,還有「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慶親王奕劻 ,不過這就是以嘉名為號,而和地域無關了。

嘉慶四年,奕劻的爺爺、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被嘉慶帝封為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晉爵慶親王,奕劻的大伯綿湣降爵為郡王,後王位傳給養子奕彩,還被允許以郡王爵位再襲封一次。

清慶親王奕劻

然而奕彩因罪革爵,以奕劻的二伯綿悌奉祀,又因罪被擼成了鎮國將軍,去世後才追封了個貝子。而奕劻的父親綿性不過是不入八分輔國公,奕劻最開始也只是輔國將軍,但之後的一路晉升有如開掛。

道光三十年輔國將軍→鹹豐二年封貝子→鹹豐十年封貝勒→同治十一年加郡王銜→光緒十年封慶郡王→光緒二十年封慶親王→光緒三十四年親王世襲罔替,奕劻用了58年時間,實作了從輔國將軍到鐵帽子王的七連跳,也算是無出其右了。

清慶親王奕劻

末代慶親王載振在民國六年經黎元洪特準襲爵,在英租界買樓開公司,直到1947年在上海去世,慶王的歷史也就此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