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特寫|紮根大陸基層的台灣青年

2024-06-19台海

近日,作為第十六屆海峽論壇的配套活動——第二十二屆海峽青年論壇在廈門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精英、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550人參加論壇。

從2003年創辦以來,海峽青年論壇不斷用各種形式的活動構架起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格局,迄今已成功舉辦二十二屆,見證了許多台灣青年在大陸的成長。

22年,無論兩岸歷經怎樣的風雲變幻,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從未間斷。其間,許多台灣青年紛紛到大陸,他們在大陸求學、就業和創業,成為大陸社會建設的積極參與者。

本屆海峽青年論壇特意邀請了香港立法會議員、全國青聯常委、香港特區政府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梁毓偉,講述大灣區給香港年輕人帶來的改變,最明顯的是生活方式上的改變。

「香港興起了一股到大灣區city walk的新潮流。」梁毓偉稱,伴隨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地的深度發展,港澳青年的生活、學業和創業都已和大灣區產生有效聯結。

他認為,大灣區已是香港青年實作夢想之地,大陸之於台灣青年亦是如此。

大陸給台灣青年提供了實作夢想的舞台和機會。 主辦方 供圖

來到基層

近年來,福建正努力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許多台灣青年把福建作為「首選站」,他們從海濱到山區,從城市到鄉村,積極參與到大陸的社會建設當中,打拼事業,落地生根。

楊於萱來自台北,她曾是台灣聯合大學一名教師,現在廈門創業,組建了一支兩岸青年團隊,致力於鄉村建設和社區營造。

她到廈門的工作機會很偶然。此前在大學負責安排學生暑假兩岸交流,經常跟學生們說大陸市場很好,希望大家到大陸就業,但有學生也提出反問,「老師你自己都不去,你怎麽叫我們去」。

「我想想也對,所以我就跟大陸朋友說我是不是有這個機會可以來大陸發展,一來我就黏在這邊了。」 楊於萱回憶稱。

她到廈門第一份工作是參與當地社區營造,現在已組建了自己的創業團隊,以文創設計、產業推廣、民宿和營地建設為專案,旨在為福建的鄉村振興賦能,工作範圍已遍布福建大大小小的地方。

「我更像是一個挖寶者、尋寶者。」 楊於萱稱,她認為最大的成就是能透過團隊的努力,為當地村民創收。

楊於萱的丈夫也從台灣來到廈門生活,因當地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有勇氣生了「二寶」,現在全家安居樂業,鄰裏關系相處也很好。

時至今日,楊於萱以己為橋,先後把很多朋友、同學和校友都吸引到廈門一起創業,不少台灣的朋友還把全家都帶到了廈門生活。

「我更希望我們從台灣來到了大陸之後,兩岸的夥伴們一起從大陸走向全世界。因為兩岸的家人朋友是我們的後盾,祖國是我們最有力的後盾。」楊於萱發言稱。

此次前來參加論壇的台灣青年中,不少已紮根大陸基層,成為基層社會的建設者。

賴彥君也來自台北,她現在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碩士生導師,也是湖北省首位台灣居民律師。15年前,她懷揣著法律夢想到武漢大學,和幾十萬法學生一起參加法考,成為一名律師。

她也在武漢當地一家法律援助中心擔任指導律師,培養法律誌願者。

「我始終相信,只要我多培訓一名誌願者,就多一雙為社會服務的手。只要我多辦一個法律援助案件,就多一個人得到幫助。因為,每一個案件背後是當事人100%的人生。」 賴彥君發言稱。

賴彥君透過努力,成為湖北首位台灣居民律師。 主辦方 供圖

她也是法律人公益精神的踐行者。

「你們知道我辦的案件當中金額最小的是多少錢嗎?兩百元。兩百元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就是隨手一個微信紅包的錢,但是兩百元對於一些人而言是他們一個月的生活費。就連當事人都覺得可能沒有律師會接這個案子,但是我接了,因為我想讓大家知道再小的正義都值得堅守,而我們也確實成功了。」賴彥君發言稱,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台青朋友報考法律系、走上律師道路。

「因為他們想成為和我一樣的人,我們逐漸從一個人的愛心發展到一群人的公益。」 賴彥君稱。

在法律服務過程中,她也發現了很常見的問題——「兩岸用語差異」,即因用語不同而導致合約出現歧義,乃至鬧上法庭。

賴彥君稱,她在面對台胞法律服務的時候,很註重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促進有效溝通,她可以準確理解雙方的意思,並用另外一方聽得懂的方式表達出來,從根源上消除誤會發生的可能;第二,講政策、解疑惑,台商、台青、台生不同群體、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會有不一樣的困難和訴求,她可以根據需要為他們講解中央及地方的相關政策,從情理法上提供最周全的幫助。

「在我之前,有很多台青在兩岸交流領域發光發熱。如今,這個接力棒交到了我的手中,我將實作他們未完成的夢想。」賴彥君發言稱。

「心在哪裏,家就在哪裏」

近年來,台灣青年奔赴大陸發展已漸成規模,他們的身影已遍布大陸各個常見崗位:教師、律師、醫生、社區工作者、金融工作者、空乘人員……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見證者。

袁玉菁在金圓統一證券公司工作,她所在企業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的首家兩岸合資證券公司。公司剛開業時,有位台灣人早晨八點半就到公司準備開戶,讓她感受到台灣朋友對兩岸的金融服務渴望已久,頓時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

有一天,她接到一位台灣長者的電話,稱開戶影片無法錄入,原因是機器聽不懂。針對上述情況,公司對系統進行了最佳化,現在台胞只需要簡單回答,便可完成開戶。

吳若瑀來自台灣新竹,她目前在平潭綜合實驗區擔任科技特派員,也是在大陸參加拖拉機駕駛員考試的首位台胞。平常,她除了協助台灣企業了解大陸的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同時也向大陸企業分享台灣的產業經驗。

她舉例稱,自己曾服務一家做有機肥料以及土壤改良的台資企業。在服務中,她結合台灣觀光休閑的理念,協助企業申請了研學基地,目前基地的年接待人次已經破萬人,成為省級農業融合示範基地(休閑農業)示範點,這讓她很有成就感。

「也許有些台灣青年對來大陸創業還有一些顧慮,我想跟大家說的是,像我這樣長期待在大陸的台灣青年還有很多。所以不用擔心,盡管過來就好了。」 吳若瑀稱。

台灣青年陳雯靖更是紮根基層,她在福州市桂溪社區擔任居委會主任。這個社區是福州首個兩岸融合示範社區,主要面向在福州就業、創業的台灣同胞。

「我們的台胞公寓給了台胞一個家,讓他們在大陸創業就業沒有後顧之憂。」 陳雯靖發言稱,以其中45平方米的單人房戶型為例,台胞每月只需要繳納租金900元人民幣左右即可入住。

在此基礎上,她和團隊還積極幫助台胞解決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近期,有位台胞在創業做一款造型毛巾,她把該創意融入社區活動,幫助該專案宣傳推廣。類似的故事不勝列舉,不少入住台胞都說台胞公寓既安居又樂業。

「我們服務台胞人住下來,心安下來,就是我們做兩岸社區工作最大的成就感。」 陳雯靖稱。

安居樂業的背後是歸屬感。陳於萱是廈門航空一名來自台灣的空乘人員,在廈航已工作7年。她說自己的歸屬感源於一次飛往泉州的航班上,有位八十多歲行動不便的老年旅客,這是他首次搭乘飛機,因此略顯不安。她便用閩南語跟他交流,在交流過程中,這位長者情緒慢慢放松下來。

在廈門航空擔任「空姐」的陳於萱說,鄉語鄉音讓她產生歸屬感。 主辦方 供圖

「此時此刻,鄉語鄉音變成了情感連線的紐帶,讓我覺得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住的是兩岸之間的情誼。」陳於萱稱,至今廈門航空的台乘團隊,已經有19名在大陸成家立業。

幾位台灣青年紮根大陸的故事,也引起了現場的共鳴。

「找到人生的自我成就,家是最終的皈依所在。找到屬於你的安居樂業,不論從廈門開始或者到其他地方,心在哪裏,家就在哪裏。」台灣世新大學教授、中華兩岸科技人文學術交流協會董事江岷欽發言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