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合川老農民:我們一定要意識到,中國的產業優勢在哪裏

2024-02-08辟謠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合川老農民】

這個冬天,哈爾濱旅遊大火,帶出了一段東北國產蔓越莓的傳奇故事,也意外引出了一場網上「農業大摸底」,大家紛紛@自己的家鄉:你還對我藏著多少驚喜?

東北的國產蔓越莓

而農業大摸底,就如同當年工業大摸底摸出國產航空母艦攔阻繩一樣,讓我們吃到了一記甜蜜的回旋鏢。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洋貨與高端貨,最後剝絲抽繭發現是中國制造。

這種班上女神突然成為鄰居並在深夜敲開家門的劇情,在以後我們應該還能夠刷到更多。

農業大摸底,陽光玫瑰的白菜價

別的不說,就拿我最熟悉的一個案例來講講吧。

陽光玫瑰,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來自日本的高端普通品種,是日本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的首創,2006年3月9日進行品種登記,2012年引入中國山東省沂水地區。

剛到中國的陽光玫瑰,一度被稱為水果中的貴族。尤其是「晴王」這個品種,可以賣到300元/斤。

晴王葡萄

彼時的陽光玫瑰,就是中國老百姓眼裏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葡萄界的愛馬仕名不虛傳。

但隨著該品種引入中國,在本土廣泛種植,直到今天,陽光玫瑰價格已經跌破10元大關,從曾經的高攀不起變成今天的大眾消費。

這頗有一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覺。

陽光玫瑰目前遍布遼寧、河北、山東、浙江、江蘇、安徽、上海、湖南、廣西、廣東、海南、福建、雲南、河南、四川、陜西、新疆等地,作為經濟作物,高額的利潤空間使其成為了鄉村振興的爆款產品。

在四川大邑、彭山,涼山州西昌、冕寧、雲南建水、彌勒、蒙自、會澤、宣威、陜西渭南,我所在的公司有幸參與到了整個陽光玫瑰國產化的行程,親眼目睹陽光玫瑰從天價跌到平價的全過程。

陽光玫瑰價格白菜化的過程,遵循的是最基本的產業邏輯,其中:

1)產業鏈的完整、市場規模與充分競爭使得價格回歸理性。

這恰恰是中國經濟結構相較於所謂技術領先的西方最具有優勢的地方。我們總是喜歡糾結對面的技術有多麽多麽好,但往往卻忽視產業優勢對於技術的整合能力。

要想讓產業惠及民生,一個最關鍵的點就是產品價格親民。

而要在市場經濟模式下實作產品價格的親民化,那就必須打造能夠使產業執行成本不斷降低的產業大環境。

在分析美國農業為何具有較大的價格優勢時,我們看到的是對面利用規模和工業化生產所帶來的極致效率與成本控制。雖然我們目前還難以完整模仿其農業生產方式,但亦可利用人口與地域的優勢達到同樣的效果。

2)產業的發展帶動技術的產業化。

陽光玫瑰品種對於種植管理技術與環境的要求,為農業技術的產業化提供了空間。

由於高附加值水果對於「富養」的剛需,以及其利潤對於成本的覆蓋能力,使得一些更有價值的農業技術得以走出實驗室,走進田間地頭。

就像化控技術,其在陽光玫瑰的種植上就大有文章可做。

化控技術的套用分布

我們的技術服務團隊走遍各大陽光玫瑰種植園,為它們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從三葉期(指作物第三片葉從葉心中抽出的時期)到盛花期,從花謝到坐果,每個階段都能夠給出精細的調控方案——其實這感覺就跟我們當年聽日本農戶給神戶和牛餵啤酒一樣,這種種植的精細化管理,只要有市場有需求,我們國內也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會比他們做得更好更普遍。

可能會有人認為,陽光玫瑰價格暴跌,這是讓種植戶沒錢賺了。

但賬往細裏去算,其實並不是這樣。

市面上最平價的陽光玫瑰,每畝成本在5000-7000元左右,成本結構為:

種苗成本:825元/畝;設施成本:5954元/畝;肥料農藥成本:1000元/畝,綜合約為7800元/畝。(這是相對普通的陽光玫瑰的種植投入,再精品一點的含人工綜合成本大概接近三萬,當然相對應的單價就更高了,雲南的晴王品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賣到60-100元/斤)

只說市面上最平價的陽光玫瑰產品,按照畝產3000斤為例,毛利潤在22200元/畝。

如果種100畝,一年就是兩百多萬的毛利潤,我們建水一個客戶透過他的陽光攻瑰花園成功提了輛仰望U8,這真不是我吹出來的,有圖為證。

雲南客戶的仰望U8

由此可見,當年300元/斤的陽光玫瑰,其溢價有多麽誇張。

農業大摸底背後的農業模式思考

農業大摸底背後的邏輯,其實是中國特色的產業邏輯。

類似陽光玫瑰,是典型的外來技術(來自日本)在中國本土化之後,以產業的優勢、市場的規模,最終將一個奢侈品白菜化的過程。

在農業的產業邏輯上,日本與我們遵循著兩套不同的邏輯。

從宏觀角度來看,日本執行農產品價格保護政策,鼓勵地方產出、炒作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其中神戶和牛也是晴王葡萄之外一個家喻戶曉的例子。

從中觀角度來看,日本的經濟結構中,農協占有巨大的比例,這使得維持農產品價格居高有了現實的政治推手。

而從微觀結果來看,就是日本的高價農產品橫行。

有趣的是,中國關於農業的產業邏輯,與日本卻有著明顯的區別。

從宏觀角度來看,鄉村振興是基本國策,農村產業擴張發展,是政策下的趨勢。而中國開放糧食進口,一定程度上也對沖了國內的糧食價格。

從中觀角度來看,中國沒有農協這種具有壟斷性產業與金融話語權的機構,我們的消費端主力在城市,而各地村鎮的振興也處於各自為戰的情況。再加上日本總人口五倍以上的中國農村人口基數,因此農產品的發展很難避免地走向內卷與價格戰。

而相應的微觀結果就是,中國的農產品價格趨於白菜化,市場內卷嚴重。

辯證地看,這兩種農業模式各有利弊。

日本這套模式,保障了農民的收益,卻擡高了國民的食品消費成本;而中國這套模式,滿足了國民以極高性價比享受琳瑯滿目的食品的需求,卻使得農業生產極度內卷。

而結合具體的國情來看,中國有著14億龐大的人口規模,食物走性價比路線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至於中國到底需不需要日本那種農協的機構,我個人在這點上是持消極態度的。因為農協雖然能保障農民的利益,但其本身又有明顯的壟斷與割據的性質。對於當前中國的農業生產問題,主要是缺乏更精準的宏觀規劃性,將產能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圍。這依賴的是農業大數據的建立,而這一方面我們仍然有較大的缺口。在未來,依托於農業大數據的宏觀規劃,會讓中國的農業生產再上一個台階。

農業大數據

而農業大數據需要農業進一步資訊化;宏觀規劃的效率與精度則取決於行政層級的精簡程度。

強化中央對鄉鎮一級的直接管理能力,降低制度成本,由此可以更加精準地統籌農業生產,同時也能確保轉移支付的精確,以協調農村和城市在經濟上的矛盾。

對於中國來說,要維持住14億人口的生計,唯有在維持強大中央財政且不斷精簡政治結構,降低制度成本的前提下,最終達到農業生產的良性內卷。

其實這也是屬於大國最普遍的產業邏輯,就是要透過中央財政去支撐起產業高性價比執行的基礎結構。

要實作這一點的話,一方面是要提高中央的稅債平衡上限,另一方面則是要降低制度的執行成本。

前者需求的是,國家經濟的總產值提升以及主權貨幣的信用提升;後者需求的是,精簡社會結構,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以此來降低社會執行的成本。

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國特色的農業邏輯,與我們的工業邏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遵循著構建充分市場競爭、產業鏈集約以及內迴圈市場兜底的思路。

三者綜合作用,降低產業營運成本,從而降低產品價格。

奠定三者的,恰恰是人口紅利與中央集權紅利以及政策紅利,這是產業轉移過度的美西方難以做到的事情。

對於產業優勢的感悟

從農業摸底出發,我們最好把思考變得更深邃一點,要從中洞察到產業優勢的重要性。

我們國內有很多聲音唱衰「國進民退」,去不掉供給側學派那根思想鋼印。這恰恰是沒有從中觀結構上去深入分析中國的國情,一個十億級別人口、960萬平方公裏幅員的大國沒法搞那種小國寡民的政治烏托邦。

解構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建立在強中央、強轉移支付能力上的經濟結構。

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能力的保障下,我們完成了全國範圍內中高低端產業的分工。與完全喪失中央調控能力的美國以及靠高附加值產品海外吸血才能維持社會福利的歐洲相比,中國的經濟結構雖然稱不上完美,但絕對是最有韌性與耐力的。

而這種全產業鏈的優勢,其結果就是我們可以以極低的成本進行產業的配置與落地。

去年11月,我去江蘇考察公司器材供應商,驚訝地發現現在江浙一些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器材廠商,已經能夠做到廣泛的輕資產營運了。

他們可以只保留核心產品的自主生產,然後單做設計,其他的外部外包給周圍產業鏈。

由此反映出的道理,恰恰是全產業鏈加持下,產業化成本被降低到極致。這是美西方大量產業轉移之後,需要透過全球產業鏈配置來完成產業化所不能對比的。

這也是為何我對所謂西方的科技輿論戰保持淡定的心理優勢。

這就得說回農業大摸底了,它給予我的震撼遠在五花八門的農產品與像陽光玫瑰那樣的白菜價之外,更深的震撼在於我們的產業化能力著實是讓美西方無解的陽謀。

若是要講好中國故事,那就一定要講好中國的產業優勢,講好此種產業優勢與新自由主義者詬病的大政府之間的正向邏輯關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