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這位中國青年作曲家摘得「音樂界諾貝爾獎」

2024-02-08辟謠

日前,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青年教師朱一清被授予2024恩斯特·馮·西門子作曲家獎,獎金35000歐元。恩斯特·馮·西門子獎被譽為「音樂界的諾貝爾獎」。

2021年,朱一清曾憑借交響樂作品【深灰】(DeepGrey)獲瑞士巴塞爾作曲大賽第一名。與巴塞爾作曲大賽不同的是,恩斯特·馮·西門子獎並非以某個作品為評判標準,而是依據作曲家整體作品質素以及未來職業潛能而評定。因此,朱一清接受了長達數年的跟蹤考察:

2019年,他就進入候選人名單;2022年收到組委會郵件,要求送出作品材料;2023年即被告知獲獎,2024年公布獲獎訊息。

恩斯特·馮·西門子獎官網

近年來,朱一清不斷在新音樂領域探索和實踐,他的創作來源十分多元,從交響樂到民樂,從電子音樂到純人聲合唱,以及滲透科技思維的「破碎」「消失」「深(deep)」系列,始終包含著他對新知識領域的認知和轉譯。恩斯特·馮·西門子獎官網對朱一清如此介紹:「這是一顆勇敢、冷靜、溫柔的心……他的觸角不斷伸向未知的方向。」

朱一清7歲起接觸音樂。從上音附中到本科、研究生,先後師從上音作曲指揮系教授呂黃、葉國輝。2015至2020年,朱一清先後在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和德國國立史特加音樂與表演學院學習作曲,頻頻在歐洲重要的音樂節和賽事上發聲。

朱一清

朱一清的作品中,有不少對AI等新技術的學習和套用。他認為,技術與藝術是一種互動,技術賦予聲音新的可能性,然而過分依賴技術語言的機械性,就可能毀掉藝術欣賞的轉譯鏈條。「藝術是展現人類智慧、審美理念、社會倫理等文明成果的載體,希望未來展現更多有力量有風格的作品,尤其是民族音樂作品。」

除了音樂,朱一清還喜歡用詩歌、旅行日記和散文表達,其中夾雜數學、微觀經濟學和認知心理學術語,與藝術、哲學和社會問題的評論交織在一起。

朱一清

面對新技術、新科技的運用和發展,朱一清引入一個數學概念——「摺積」(convolution)。他認為,摺積在社會性含義上代表不斷輸入的來自外界的資訊和體驗,同時將其轉化為豐富人格的一部份。「對比‘內卷’(involution)的音樂人生,‘摺積’的藝術態度可以讓人變得自律而豐滿。」

2024恩斯特·馮·西門子作曲家獎頒獎典禮和音樂會將於5月18日在慕尼黑舉行。朱一清透露,他將把中國民樂帶到頒獎禮舞台。「對一種文化或身份的認同,前提是對藝術作品的認同。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作曲家始終要用作品說話。」

欄目主編:李君娜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來源:作者: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