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黃家大院:獨步浙南的「民間宮殿」

2024-08-09辟謠

1921年的一天,浙江松陽黃家大院的「整合堂」敞開了大門,這座建設了3年的大屋終於竣工。前來參觀的鄉人絡繹不絕,他們跨進黃家大院,曲徑通幽,假山怪石,奇花異草,移步換景,步步風景,在大院中繞行了一大圈才進入「整合堂」。

這座「以凡事必須集才智和勞作而後大成之」而取名的「整合堂」,的確太讓人嘆為觀止,三進七開間,6個天井,172根柱子,36幅古典故事為主題的木雕,堂內雕梁畫棟,回廊、門楣、橫梁、牛腿、雀替、鬥拱、隔扇、窗格的木雕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疑為仙手之作。牛腿和雀替上共有204個篆體壽字,據說用遍了漢字篆體中所有的壽字。滿堂壽字如同拜壽的童子,他們一起高聲祝福屋主黃秋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座立意獨到的祝壽堂,因此也稱之「百壽廳」。鄉人一路走來,一路暗暗稱奇。

108盞大紅燈籠高懸在橫梁下,紅彤彤的色彩將房子映照得如同一座夢幻中的天堂。舉目四望,那些在燈光照耀下逐漸溫暖起來的構件,浮現出精美的輪廓。客人們好久才回過神來,「整合堂」上又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贊嘆聲。

浙西南最大的封閉式古典莊園

距離「整合堂」建成已經過去百年,大院也安靜了多年,我走進黃家大院的時候,沒有一個遊客。安靜和空曠讓大院變得更加的龐大和幽深。

黃家大院歷經黃中和、黃紹桂、黃秋光祖孫三代修建而成,同治年間修建的「武技廳」,光緒年間修建的「竹菊軒」和「梅蘭軒」,民國十年修建的「整合堂」,呈三列整齊地排列在大院中,回廊將三列大宅連線在一起。白色的馬頭墻勾勒出大院巨大的輪廓,高聳的屋脊在空中拉出一道道流暢的幾何線條,為大院增添出巍峨的氣勢。這座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大院在動蕩和變遷中得以幸存,今天仍以6460平方米的占地面積成為浙西南最大的封閉式古典莊園。我的腦子裏接連跳出喬家大院、王家大院、胡雪巖故居、東陽盧宅、諸暨斯宅、莫氏莊園等古建築群,而眼前的黃家大院也理所當然可以加入到這一串中國著名的民居名錄當中。

推開「整合堂」大門,一個巨大的建築內部環境豁然出現在面前。一眼就看穿大屋的縱深,穿過門廳、天井、中堂,一直看到了後堂的白粉墻體。一條中軸線將整座建築一剖為二,大屋嚴格按照左右對稱格局,各個建築部件經歷了近百年的時光磨礪,刀刻斧鑿的痕跡已經蛻化幹凈,它們出落成了一體建築,充滿了歷史的光華和潤澤。

在迷宮一樣的大院中一間一間地行走,一幢一幢地穿行。那些精致的雕刻首先吸引了我的眼球,文化元素占據在每一個建築物的細部,我的目光在景致變換中變得如饑似渴。此時,午後的陽光仿佛非常配合我,光線變得柔和起來,給這些構件塗上了一層蜜蠟色澤,包漿變得越發的醇厚,看起來更加充滿了歷史豐韻感。一個個仙人盤桓於此,或騎仙鶴,或騎鳳凰,或騎麒麟,或端坐蓮蓬,此處儼然成了神仙樂園;一群群書生刻苦攻讀,歲寒三友,五子登科,連升三級,金榜題名,這裏建築起讀書人理想的天堂;獅子、神鹿、靈猴、玉兔、山羊、金雞、孔雀、蝙蝠、蜜蜂、蝴蝶等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動物如同剛剛從森林中趕赴而來,在這裏召開一場盛大的動物聚會;牡丹、卷草、石榴、松樹、竹子、梅花、荷葉等一棵棵花草似乎還帶著植物的清香,似乎還在吐納清涼,這裏成了一座天成的植物園;大院太讓人意外了,居然將日月、山川、林泉等題材通通搬進了宅第的梁柱上,大有萬裏江山奔來眼底的磅礴氣勢。

黃家大院最精美的木雕當數「靈猴獻壽」和「一品當朝」。

這是一只憨態可掬的靈猴,雙耳豎起,眼睛一眨一眨,鼻子微微地翕動,咧著嘴歡笑,雙手緊緊地捧著桃子,畢恭畢敬獻給房主。夕陽籠罩在它身上,纖毛畢現,呈現出一派金光燦燦的色澤,滿堂大屋充滿著喜慶與祥和。這只靈猴是寫實與寫意結合的典範,「開臉」異常成功,別小看眼睛的雕刻只是一個小微之節,但卻蘊含著「一點傳神,帶動全域」的神力。

清代一品文官朝服補子上繡著仙鶴,因此仙鶴代表著「一品當朝」,希冀子孫後代將來能夠飛黃騰達、光宗耀祖。此牛腿又稱「梅妻鶴子」,源自林和靖以梅為妻鶴為子的典故,房主自詡有著林和靖之風骨,退居江湖,歸隱田園,追慕林之風雅、風尚。三分工藝,七分匠心,這組木雕將這個不知名的東陽師傅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顯現而出,畢其功於一役,以刀為筆,以木為紙,留下了精彩的大寫意人生。他只是很普通的一名匠人,但與他相遇的片刻,我每次都有脫帽致敬的沖動。

重重疊疊的木雕占據了一屋的空間,站在它們面前,主人的雄心壯誌和高瞻遠矚已經很清晰地顯現出來,它們帶著深刻的寓意,在渾然天成中體現出建築主人的精神指向。黃秋光在雕刻之間寄托自己的理想,巧妙地運用雕刻為家族祈福。整座大院成了自己崇拜的精神圖騰:牡丹代表著「花開富貴」、蓮蓬代表著「連生百子」、五蝠代表著「五福臨門」、竹子代表著「高風亮節」、馬和猴代表著「馬上封侯」、雙鶴代表著「一品當朝」……

在這天地間,有了這麽一座黃家大院,是人間的大幸。那麽,黃家大院的主人黃秋光是一個怎麽樣的人呢?我很想在大院中找到黃秋光的雕塑、照片或者畫像,可惜什麽都沒有。我在滿眼的木雕中看到了很多人物,有仙人,有官員,有農夫,有樵夫,有漁夫,也有書生,哪一張面孔有著黃秋光的神韻,或者說哪個形象才是黃秋光的真實寫照呢?

「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從「整合堂」的布局和設計來看,黃秋光除了給世人留下財大氣粗的形象外,我們的確看到了一個滿腹經綸的集大成者。他具備了書畫家的潛質,雕刻家的氣質,建築學家的眼力,從建築設計、木材選料再到木雕選題,均有他的巧妙構思,清楚地闡述了人生觀和審美觀,完整地呈現出紮實的儒學功底。

黃氏家族,憂患中重振

黃家族譜上記載著祖先如何艱苦創業,如何造福鄉梓,如何彪炳千秋,我們其實沒有必要去應承。那些對先人習慣性的贊美之詞都不足以承載歷史,倒是黃家祖先實實在在地給了我們一座看得見的奢華宅第。

黃家三代用了數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富商到豪商再到望族的三級跳,黃秋光也成為了地方鄉紳的代表人物。黃家到底擁有多少家當呢?鼎盛時期黃家操縱著一個龐大的家族產業,手握一千多畝土地的地契,擁有著眾多的地產、房產,僅在縣城黃金路段就擁有十余間店面,僅僅一座整合堂就花費了五萬五千塊大洋!然而,這一切成為黃家家族榮耀的同時,也為黃家在辛亥革命中遭遇的巨大災難埋下了伏筆。

1912年2月,黃秋光作為省參議員參加了浙江省第一次參議會,在返回麗水的歡迎晚宴上陷入一場精心策劃的圈套,處州軍政府都督以黃秋光沒有剪辮子為由,將他打入死牢。通知黃家十日內籌集十萬大洋贖身,否則立即處死。黃家四處籌錢,幾乎賤賣了所有商鋪,將田地典當出去,並借了大量的高利貸,東拼西湊才勉強籌集了五萬五千塊大洋。處州軍政分府眼看黃家再也榨不出油水,就沒有再堅持當初的要求,釋放了黃秋光。

這是民國初年流行在松陽的一段故事:一條辮子五萬五。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以當時的米價和現在的米價對比來計算,一塊大洋約等於50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這根辮子大概值2750萬人民幣。這或許是世界上最貴的一根辮子。表面上看,那根稀疏的辮子是罪魁禍首,其實它與事件的本身並無多大關系,當時絕大部份中國男人還留著辮子,為什麽黃秋光就要遭受如此大的劫難呢? 黃秋光的悲劇根源在於改朝換代利益再分配問題,辮子只是讓革命者找到了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一大批掌握地方經濟命脈的士紳在辛亥革命中遭受荼毒,黃秋光只是士紳悲劇中的一個縮影,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從以往的表現來看,黃秋光沒有為富不仁,而是熱心於公益事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發展教育,賑濟災民,鋪橋修路,惠澤鄉鄰,被鄉人譽為「黃善人」。在「整合堂」的中堂,懸掛著一塊「澤周仁粟」的牌匾,表彰黃秋光父親黃紹桂賑濟災民的義舉,黃家一次性捐出1600石大米。這塊「澤周仁粟」的牌匾是對「一條辮子五萬五」故事的莫大諷刺。

一個昌盛的家族,一夜之間跌到了谷底。當大家都覺得黃家將應驗「富不過三代」的讖語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黃家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如同一輛開足馬力的賽車,開始了它新的征程。黃家祖孫三代也算是宅心仁厚,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黃秋光的厄運得到了鄉鄰的深切同情,他們將儲蓄投聚在黃家,有了救命的資金積累之後,黃家實作了自我救贖,家業一點點復蘇,產業一步步走上正軌。從經營傳統的曬紅煙、中藥材等拓展到了經營布號、染坊、錢莊、紙業、南貨,加上田地出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產業。黃家生意由松陽輻射到省會,甚至發展了澳門、日本、東南亞一帶。

讀史之余,掩卷沈思。我不曉得黃秋光承受了多少苦難,忍受著多大的屈辱,流淌過多少辛酸的淚水,這個從不屈服的男人面對現實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真有品位的男人,他集中了優秀男人的優點,打不死,拖不垮,不拋棄,不放棄,有誌氣,有骨氣,有學問,有智慧。我可以找出一大串勵誌的成語來形容他,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東山再起,力挽狂瀾,再展宏圖,或許都可以運用到黃秋光身上。那雙長滿老繭的手為黃家這艘航船掌了一輩子的舵,在大風大浪中艱難前行,甚至差點觸礁沈沒,歷經風雨之後,黃秋光在五十多歲時走到了事業的巔峰。

遭到重大變故,黃秋光歷練出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從此立下家規,黃氏子孫必須讀書進入仕途,他意識到只有聚集了政治資源才是家族的最好出路。隨著鏗鏘有力的讀書聲在大院中響起,一棵枯萎的老樹漸漸地抽出新枝,一個老態龍鐘的家族變得青春朗潤。

黃秋光六個兒子的身體裏潛藏著和他一脈相承的堅毅和果敢,可謂個個出色,除了老四在家經商之外,其余五人分別就讀於上海政法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北洋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在各自的事業中打拼出了一片天地。特別是三子黃慶慈,歷經浙江、四川、陜西、重慶、雲南等地的公路建設,成為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和公路建設的先驅。1942年,時任交通部公路總局西北公路管理局總工程師的黃慶慈,參加有著「抗戰生命線」之稱的中印公路的設計,最後犧牲在雲南曲靖,民國政府授予其築路功勛之殊榮。到了黃家孫輩,理、工、農、醫、學、商各界人才輩出,業有所成者不勝列舉:黃宗裳畢業於上海交大,成為台灣知名核電專家;黃宗黻畢業於中央大學機械系,曾任唐山發電總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黃宗灝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工系,曾任撫順石油研究所副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黃宗幹畢業於上海醫學院,曾任重慶醫科大學教授,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血液病專家;黃宗元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是知名的橋梁、公路工程設計專家;黃宗洲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曾任該校牧醫系主任,多個科研專案獲省部級、國家級獎項,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農業專家……

民間宅院,近代史的舞台

經過了幾年艱苦創業,黃家恢復了元氣,黃秋光下定決心要建造一幢豪華的宅第,延續祖父和父親的榮耀。經過了三年的備料,「整合堂」於1918年正式開工,又歷經三年建設,於1921年竣工。「整合堂」共花費了五萬五千塊大洋,正好等同當年罰沒的金額。黃秋光以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面子工程一洗當年的恥辱。

「整合堂」吸納了浙派、徽派建築的精華,空間布局、實用價值、通風采光、排水系統等處理得相當科學,這座建築不僅成為浙西南名副其實的建築翹楚,其藝術價值更是超越了甌江流域所有的建築,成為江南建築的稀世之寶。這座封閉式的江南莊園與北方宮殿有著許多的巧合,雖然在規模和氣勢上輸給宮殿,但在局部和細部上的精巧絲毫不亞於宮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大院的門樓並不顯山露水,沒有過多地彰顯富貴,在樸素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給輕視者一個震驚,給盲目進入者一個震撼。一幢接著一幢,一間套著一間,大院就以這樣的胸闊震懾著每一個進入者,一組組雕梁畫棟的鏡頭在延伸著,仿佛一部不停倒帶的錄音機,聽著是一種曲調,就在審美出現疲勞的狀態下,又發現每一組的雕刻是截然不同的。層層的建築迷宮、視覺迷宮仿佛一個巨大的魔術方塊,讓我們找不到來時路,也找不到去時的路。

黃家大院是歷史的機緣下,一個特定事件下賜予黃家的一件特殊的禮物。黃家的故事也不會在黃秋光身上終結,黃家大院這個並不寬敞的舞台註定會繼續上演劍拔弩張的劇情。辛亥革命,民國紛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人民公社,十年動亂,近百年來影響國家和民族行程的重大歷史事件蔓延到了黃家,社會動蕩不安,使得這座遠離省城的民間宅院,竟然成為了濃縮的近代史舞台。

抗戰期間,浙江省政府曾經搬遷到了松陽縣,黃家大院成為浙江省高等法院和浙江省財政廳的臨時駐地。1942年8月,黃家大院成了侵入松陽縣的日軍據點。日軍撤退的時候,竟然指引飛機轟炸黃家大院,兩顆炸彈落在了大院中,炸毀了一座附屬建築,「整合堂」的後堂也遭到損壞。緊隨日軍的撤退步伐,這裏先後成為國民革命軍21師、79師師部和雷霆突擊隊駐地。國民黨軍官即使在戰爭期間也相當地有做派,請來了各地的戲班子,拆去大院的門板進行搭台唱戲,至今在柱子上還留下累累傷疤。新中國成立後,黃家大院成為解放軍11軍32師96團駐地,此後又成為學校、人民公社和鄉政府的駐地。

1949年之後的三十余年,黃家大院的家祠、家廟、花園、竹園、菜園、糧倉、池塘、馬廄等附屬建築在變遷中已經蕩然無存,「梅蘭軒」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改造成水泥樓房。大院的古玩、字畫、家具、物件被橫掃一空,就連鐵器、銅件也在大煉鋼鐵的年代被撬走。黃家常年備有100桌由景德鎮客製的細料碗筷和80桌粗料碗筷、可以同時供1500人就餐的桌凳也失去了蹤影。「文革」的記憶也永遠落在了建築物上,破四舊毀掉一大片的經典木雕。我們這個民族的建築原本就以木雕精巧見長,而毀掉的恰恰又是最精巧的部份,到處是割去臉龐的人物雕刻,劈去面部的神獸,砍去四肢的動物,鑿掉花紋的窗欞。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為黃秋光提寫的「花甲同周」祝壽牌匾也被劫掠,不知所終。

黃家大院屢經磨難,身板不再硬朗,墻面也不再光潔,一些木梁已經腐朽,有的牛腿已經缺失。一個富足的家族只留下一個帶不走的空殼,成為一個家族的謝幕道具。歷史中有很多這樣的悲劇,明朝的沈萬三,清朝的胡雪巖,民國的黃秋光,他們身處的年代不同,積累的財富不同,相同的是他們的命運,即便是再富庶再興旺的家族,也只能成為歷史憑吊的物件。

徹悟轉身,宅院主人退隱

大院表面是靜止的,此處無聲勝有聲,那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掠奪著內心的寧靜,使得人非常地不安寧。

無論你走到哪裏,仿佛梁柱上都會有一雙雙眼睛註視著你。舉目望去,那些人物蠢蠢欲動,仿佛隨時都會扭動,跳躍,歡叫,嬉笑,交談,那些鳥兒仿佛在你一轉眼之間就會「呼啦啦」地飛走。我發現一個一致的現象,這裏的木雕不管是精致的鳥蟲也好,還是線條流暢的人物也好,或者是張牙舞爪的野獸也罷,它們有一種默契,它們的嘴巴一律是張開的,或者即將張開的姿勢。這幢老宅發生過太多的故事,仿佛連它們也有著強烈的傾述欲望。

翻過了花甲之年後,黃秋光獨自徜徉在氣勢磅礴的宅第中,他的內心漸漸淪落到了虛空。這種高調的舉動與黃秋光從小接受的儒家思想教育是背道而馳的,自己可以仰天大笑出門去,黃氏家族,龐大家業,難道又要重蹈自己的覆轍嗎?從此,黃秋光在天井的四周掛上竹簾,不想整天面對龍鳳麒麟;常年關閉大門,只走後門;他甚至將自己的主臥室搬到門廳右側的偏房,看起來更像大院的看門人。他由高調退回了低調,由張揚蛻變成了沈斂;之後,在他嘔心瀝血建起的「整合堂」中,黃秋光準確地找到自身的位置,重拾傳統士大夫的玲瓏文心,大徹大悟,避世,避俗,避人,讀書,修身,垂釣,徹底從濁浪的江湖中拔腿結束,在大院中隱居了度余生。

1929年,黃秋光在「整合堂」安詳過逝,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悄然退場。黃秋光一生大悲大喜,跌宕起伏,充滿了太多的傳奇色彩,留給後人的只是霧裏看花。一些真真假假的傳說不斷地增加著黃家大院的神秘色彩,其中的虛實,或許除了他之外,不再會有任何人知道了。

整整一個下午,我在黃家大院似乎穿越了三朝時光。不經意間,我窺視到了時間在大院中展開的剖面,它們是立體的,依附在時代的硬件上,停留在某個歷史事件當中,不再是具體的哪個年份。我一次次地撫摸著光滑的柱子,就像擁抱著歷史中的某一個人物,比如這座大院的主人,比如說大院的建造者,比如說像我這樣慕名進入大院的生人。

作者簡介:

長期致力於傳統村落、鄉土建築、廊橋文化的研究及保護工作。曾寫作【廊橋筆記】等。

責編:孫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