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太湖淤泥「變身」濱湖濕地帶!

2024-03-09辟謠

近日,梅梁湖羊岐村至太湖山水國際遊艇俱樂部沿岸水域來了2艘施工船,船上的工作人員不時將約2米高、桿狀的RTK測量儀伸入湖底測量,計算並記錄座標、高程等數據。

這是 我市在全省率先開展的太湖清淤固淤濕地帶試點工程施工現場

「試點工程將把梅梁湖清出來的約20萬方淤泥固化土,再在這些湖灣處形成長約1.75公裏、寬約100米的水下湖濱濕地帶,既解決了部份清淤淤泥出路,又不占用太湖防洪庫容,還能有效改善太湖水生態系。」市水利局規劃計劃和科技數據處莫昊勇說。

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梅梁湖今年起要全面清淤,時間跨度為5年,助力改善太湖生境,推動水質由以前在V類至III類之間波動轉為III類。

但受環境要素制約,湖區周邊已找不到堆場來存放清出來的淤泥。而太湖沿岸自然灘塗、濕地較少,用於降低入湖汙染的生態屏障還不牢的問題仍存在。

「結合濕地帶生態修復在湖中處置淤泥,是有益控索。」莫昊勇說。

規劃效果圖

「濕地帶采用濕法作業,即駁船將含水率不超50%的淤泥固化土運至指定地點後拋填,地形平整後灘面高程約2.5米,仍處於太湖平均水位1米左右。」市城建發展集團專案現場工作人員蔣俊說。

濕地帶要全部種植水生植物,面積約19.74萬平方米,其中苦草等沈水植物約18.81萬平方米,其余為睡蓮等浮水植物約0.3萬平方米、蘆葦等挺水植物約0.63萬平方米。後期這裏還將投放鰱鱅魚等水生動物。

這樣,濕地帶構建穩定性好的水生生物群落,既是一道風景,又提升了水體自凈能力。

為減少風浪沖刷影響,濕地帶外圍和近岸區域都將設定消浪潛堤。

外圍為樁式結構消浪潛堤,長近2000米,實體結構工程頂高程為2.8米,上部為0.9米高的透空式消浪結構。近岸區域銜接段潛堤為預制混凝土沈箱+石籠形式,堤長24米。

潛堤外側還設定2道攔藻圍隔,總長約4161米,以及一道長約2070米的攔魚網,為濕地帶生物生長「保駕護航」。

利用梅梁湖裏清出來的淤泥構建水下濕地帶,是否汙染物仍在湖裏?蔣俊說:「並非如此。」

水下淤泥含水率近100%,易在風浪擾動下擴散至水體形成汙染,而濕地帶采用固化後的淤泥,在水生植物根莖攀附、魚類築巢作用下,其表面的營養物質被固化或吸附,不會大面積擴散到水體裏。

不久,這片原先水草不豐茂的水域將成為「生態熱地」。